碧桂园机器人不到两年两任总裁离职,用机器人项目圈地?
碧桂园自宣布进军机器人领域以来,已主要涉足建筑机器人、餐饮机器人及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其设立了博智林公司和千玺餐饮集团等研发和应用机构,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碧桂园的餐饮机器人已经面世,并在佛山、广州等地的机器人餐厅成功开业,甚至为武汉和鄂州捐赠了集装箱式煲仔饭机器人,以缓解当地的用餐压力。这些成就让碧桂园备受瞩目。
最近,碧桂园集团官方微信公号更是传来喜讯,博智林自主设计的产品“清洁机器人Bijing C200”荣获2020年德国iF设计奖。尽管碧桂园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诸多成绩,其核心产品建筑机器人却一直饱受争议。前段时间,有文章指责碧桂园建筑机器人仅为圈地之举。碧桂园因组织架构调整和年终奖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2020年复工后,碧桂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高管调整,其中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执行总裁张志远的调动尤为引人注目。此前有报道称,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已影响到碧桂园的现金流,裁员过冬成为其选择之一。而博智林机器人业务在张志远调离后,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有消息透露,博智林机器人目前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甚至质疑其所谓的机器人产品与核心建筑机器人业务无关。
那么,为何博智林机器人会陷入如此境地呢?有知情人士表示,这主要是源于董事会主席杨国强的急功近利和地产思维。高科技项目机器人是一个长周期的项目,不可能迅速见效。杨国强以地产的思路来经营机器人业务,导致投资不足、资金短缺。据透露,尽管杨国强曾宣布计划五年内投资至少800亿元人民币在机器人领域,但实际投资远远不足。
关于杨国强造机器人的初衷,坊间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碧桂园过去几年工地事故频发,人员伤亡严重,杨国强希望用建筑机器人代替工人。而万科等竞争对手的转型也促使碧桂园加速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在房地产行业,建筑机器人可以大量应用在房屋建造和后期运营中,如替代工人完成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提高建造效率以及解决安防和清洁等劳动力密集和重复性强的问题。
博智林机器人:建筑领域的创新先锋与挑战重重
随着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的寄语传遍业界,博智林机器人的研发进展备受瞩目。目前,该公司已递交专利申请近500项,聚焦在研的建筑机器人多达30余种,其中已有9款进入工地现场测试阶段。CCTV近期对博智林的建筑机器人进行了报道,尤其是PC内墙板搬运机器人和室内喷涂机器人备受关注。
从碧桂园集团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博智林已经研发出29款建筑机器人样机并投入工地测试。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其专利申请数量已超过了惊人的1500项,在研建筑机器人项目更是高达59个。这无疑显示了博智林在机器人研发领域的雄心壮志和技术实力。
博智林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在两会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其他国家的建筑机器人案例,如全自动砌砖机器人“哈德良”及其升级版“哈德良X”,以及国内其他企业的尝试。尽管这些机器人在某些场景中表现出色,但博智林的建筑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据一位建筑监理透露,现阶段建筑机器人在中国的工地应用并不现实,许多工地的恶劣环境使得机器难以适应。也有机械工程公司总裁表示,砌墙自动化等概念在中国尚未成熟。
尽管如此,博智林依然坚定前行。面对困难,杨国强采取的策略是用高强度资源换取时间。短短两个月内,博智林便与佛山市顺德区签约打造“机器人谷”,计划五年内投入至少800亿元引进万名顶级机器人专家和研究人员。如今,博智林机器人已形成了建筑机器人、医疗康养机器人、智能建造装备等多元化产品线,并在关键领域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碧桂园正在推行图纸标准化和装配式工厂的建设,以提高机器人建房效率。
内部员工透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项目的快速推进往往导致核心技术研发不足,甚至有部分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一位内部员工表示:“一个项目从概念到样机落地仅给两个月时间,这个时间连采购零部件都难以完成。”尽管博智林在人才引进和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产品的打磨仍需要更多时间。
博智林的管理问题也备受关注。尽管公司聘请了来自知名企业的机器人专家如沈岗和周小天担任重要职务,但他们的离职引发了人们对公司管理问题的思考。沈岗作为发那科机器人研究所的技师长,其离职显示了在碧桂园的某些管理挑战。尽管他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对接多家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商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等,但内部人士透露的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困境表明公司仍面临巨大挑战。管理层对高科技领域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地产思维与机器人研发相结合的问题亟待解决。总体来看,尽管博智林在机器人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不断克服和改进。博智林机器人内部大换血:核心高管离职,项目进展困难
随着沈岗的离职,博智林机器人内部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杨老板为应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挑战,从西门子请来了周小天负责建筑机器人业务。仅仅四个月后,周小天与董事长张瑛之间的矛盾便浮出水面,最终选择离开。这次高层的大换血,不仅让博智林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更引发了外界对其管理问题的质疑。
在这场变革的背后,博智林机器人中层技术人才也纷纷选择出走。面对频繁的领导参观和严重的加班情况,尤其是那些不切实际的安排,许多研发人员感到疲惫不堪。最令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公司的研发流程完全违背了工业制造规律。一个项目从概念到落地的时间被压缩得极其短暂,甚至无法保证采购零部件的时间,更不用说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了。
尽管建筑机器人的概念听起来充满未来感,但博智林机器人的实际表现却令人失望。尝试使用建筑机器人的项目频频遭遇挫折,所谓的核心产品在实际应用中频频出现问题。博智林机器人内部人士甚至悲观地表示,某些项目注定失败。重金聘请的精英团队,最终却因为管理混乱、资金不足等问题而陷入困境。
除了管理问题,资金困境也是制约建筑机器人项目进展的重要因素。碧桂园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对外宣称的投资额度与实际投入相差甚远。而且,这些有限的资金还要被用于支付人员工资等日常开销,真正用于研发的资金寥寥无几。更糟糕的是,公司在资金管控方面极为严格,甚至干扰到研发设备的采购。有技术人员抱怨,公司为了节省成本,采购低端设备,严重影响了后续业务的开展。
尽管建筑行业逐渐饱和,廉价劳动力减少,建筑机器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博智林机器人的现状令人担忧。我们期待杨老板能坚守初心,真正投入更多的资源到建筑机器人的研发中,遵循工业技术发展规律,为碧桂园的转型和中国机器人事业做出贡献。正如沈岗所言,希望公司能够摆脱房地产思维,按照科学规律发展。尽管博智林机器人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但公司的转型依然值得鼓励。我们期待有一天,博智林机器人能拿出让人们满意的建筑机器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