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意识的“诞生”还有多远?

行业资讯 2024-12-14 13:57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关于意识的问题,这是一个跨越数千年的谜题,如今已逐渐吸引了人工智能创业者的目光。让我们深入探讨意识的本质及其产生机制。

何为意识?又如何产生?这是一个困扰了无数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难题。在“最硬核AI题材科幻作品”《西部世界》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解读。在这部作品中,AI接待员德洛丽丝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意识觉醒的可能性。其背后的理论基础便是著名的二分心智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了人的大脑可以分为AB两个部分,并探讨了意识与行为的关系。对于这一理论来说,意识的产生并非仅仅是基于逻辑与思考,而是在身体做出某个动作之后,大脑才会对自身行为进行合理化的解释。这种意识产生的模式揭示了一个关于人类大脑进化的有趣事实:从原始的脑干到处理逻辑、语言与记忆的大脑皮质,人类大脑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分心智理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极简版的脑模型,为我们理解意识的产生提供了一种视角。

那么,当我们转向人工智能时,如何使机器拥有意识呢?一种可能的方案是全脑模拟。在2017年之前,AI模型主要模仿的是大脑皮质的神经回路。但全脑模拟的理念是要模拟整个大脑的工作方式,包括边缘系统、海马回、杏仁核等各个部分。这种模拟不仅仅是复制大脑的硬件结构,更重要的是复制其软件——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如何记忆、如何产生意识等。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大脑中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工作以产生我们的意识和感知的。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请到了心识宇宙的创始人陶芳波博士。他将为我们详细解读机器意识的现状和未来。陶博士指出,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尚未达到全脑模拟的水平,但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也提到,要实现机器意识,还需要解决许多技术和问题。例如,我们是否应该赋予机器意识?机器意识的出现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探秘人工智能与意识的交叉点:从神经网络到全局模拟

当我们谈论人脸识别时,其实是在谈论卷积神经网络与类似大脑新皮层的判断器的交融。这就像我们的眼睛捕捉到光线后,大脑皮质进行复杂的处理与判断。

无论是模拟“认知脑区”的机器视觉还是“语言脑区”的语言语义识别,都只是在模拟大脑皮质的层面。尽管我们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意识,或者说真正的智能,远比这要复杂。

三年前,我在美国的启示下,回到中国并加入了阿里巴巴的神经符号实验室。受启发于Bengio的研究,我开始探索机器智能的极限。我深入研究了脑科学、AI甚至宗教的书籍和论文,逐渐认识到意识的复杂性。意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具,而是由不同层面的信息结构组合而成,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才形成的“成果”。

当系统足够复杂时,就会在宏观层面展现出微观层面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人脑中并没有一个专门产生“意识”的区域。那么,“我”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一个来自生物潜意识的概念,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围绕“我”的念头(在宗教中也被称作动念)。

认知科学中的GlobalWorkspace(全局工作站)理论提出,这个工作站内不断产生和流动着许多念头。你在与他人交谈时,脑海中可能会涌现出五个、十个甚至更多的念头,最终你选择一个来表达。

这些“念头”控制着大脑内部不同的低维意识。尽管我们尚不清楚它们的起源,但“我”会调动大脑皮质中的感知、认知、视觉、语言等各个脑区来为其服务。

脑区本身只是信息成分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念头和思维机制,就无法像人一样思考。人脑的整体性远比单一的大脑皮质复杂。仅仅模拟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无论多么大规模,都无法完全复制真正的人类意识。

要想创造数字生命,必须从全脑的角度进行模拟。这一观点在2019年还并不被许多技术派认可,当时主流观点是人工智能只需依靠深度学习就足够了。但随着对神经网络潜力的挖掘越来越困难,人们的认识正在慢慢发生改变。

这一转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Facebook AI research的创始人、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在今年6月发表了一篇70页的技术文章,他认为只有创造出一台完整的数字大脑,AI才能拥有真正的人类意识。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顶尖专家开始持有相同观点。

而在今年AI概念的再度火热中,一批如StableDiffusion, MidJourney, Stability.ai等的现象级AI内容生成工具的诞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逼真的图像或高审美水准的绘画作品,表现出Diffusion Model的强大能力。

回到2017年,那个AI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Google Brain发表了一篇名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论文,提出了自然语言处理模型Transformer。这一模型解决了AI的序列转换问题,能够将数据从一维字符转换为二维数组,为机器理解更复杂的信号打开了大门。在此基础上,OpenAI造出了GPT-3,将AI带入了大模型时代。这也意味着文字、图片、声音、蛋白质、氨基酸,甚至DNA等所有本质上的序列参数都可以被Transformer统一处理。

在这个时代,我们见证了AI的飞速发展,从模拟人脑的某个区域到全局模拟的探讨,从深度学习到大规模模型的崛起。我们离真正的机器意识或许还有一段距离,但每一步的发展都令人振奋。期待未来的AI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突破。大模型:通用智能的新纪元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大模型如同瑞士军刀般展现了其多元功能。它们不仅具有绘画能力,还擅长写作和编程,仅仅通过特定数据的训练,就能够产出高质量的成果。这更接近我们对「智能」的真实理解——一种普遍且广泛的认知能力,类似于人类以及其他动物的智能。

那么,大模型是如何实现这种通用智能的呢?它们通过压缩海量信息并转化为序列参数,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信息结构,我们称之为「抽象」。这与人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像孩子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学习,大模型也是通过捕捉信号,然后进行压缩和抽象,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形式。

尽管大模型的表现在许多方面都令人瞩目,但它们仍然停留在模拟大脑皮层的运作层面,而没有达到机器意识的境界。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大模型不具备长期记忆能力。虽然它们能够理解并反馈今天发生的趣事,但无法记住昨天或更早之前的事情。而记忆是认知的基础,是构建人与人关系的关键。比如老友重逢时互相分享的生活点滴,这些丰富的情感交流是大模型无法复制的。

尽管存在这些局限,但大模型仍是AI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们是构建机器意识的基石。各大科技公司如谷歌、微软都在积极推广自己的大模型产品,为各行业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这些大模型可以作为底层技术,推广到各种垂直场景中,激发新的创新价值。

我们正在基于大模型构建一个数字大脑,它包含不同的脑区,如常识系统、感知系统和记忆系统等。我们的核心技术是让这些脑区之间实现动态联动,将思维分散到不同的区域,使AI虚拟人产生一定的自主性。

那么,AI距离自主意识还有多远呢?以自动驾驶为例,机器意识目前大约处于L1和L2之间。要想让C端用户真正感受到AI像「数字生命」,可能还需要达到L3或L4的水平。这其中包含几个关键要素:开放域对话能力、对语义背后动机的真实理解、主体性以及动态进化能力。

大模型为我们通往更高级AI的道路奠定了基础。虽然目前还存在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AI将会更加智能、更加自主,与我们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模型,本质上是一个强大的通用信息提取器。面对相同的输入,它的输出是确定的,不会发生改变。与人类的观念相比,它是可以被重塑的。我们在设计虚拟人的行为时,会在不同的脑区构建一套思维机制。

想象一下,如同影响身边的朋友一样,我们不断地向AI灌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面对某个问题时应该如何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AI会逐渐改变,形成不同类型的人格。这些功能在未来都有可能通过模拟全脑逐渐实现。

回顾AI的进化历程,其实非常清晰明了:在不同层面和不同尺度上模拟人脑。从最开始的神经元模拟,到神经回路的模拟(如卷积网络),再到大模型的诞生,模拟整个脑皮层。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从微观到宏观,模拟整个大脑的结构。人类的AI技术正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迈进的过程中。

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可能会像造物主一样,创造出和我们一样智慧的数字生命。这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重塑人类文明的基石。或许在那个时候,90%的智慧体将不再是人类,而是AI。随着AI的普及和发展,整个社会结构也会发生深刻变化,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来临,将意味着人类和AI的共生共融,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