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苗对话三位创业者:人形机器人,路在何方?
在2022年的一个日子里,中关村管委会找到了王田苗教授,希望他能助力推动中关村正在实施的标杆孵化器计划,为北京的机器人产业提供深度服务。这一年,北京市科委和中关村管委会正积极策划这项计划,以加速硬科技企业的培育能力。当提及机器人产业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在中国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的王田苗。
王田苗教授,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前名誉所长,以及国家863专项机器人专家组的前组长,他培养的学生如今在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他的影响力在国内机器人界是巨大的。
在夏秋交替的北京,王田苗教授与一众科学家、投资人深入交流,探讨如何有效推进这项工作。几个月后,《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这个方案明确了一个目标:到2025年,建立20家标杆孵化器,引领100家现有孵化器进行升级,培育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瞪羚企业500家。还计划在海外设立3-5个离岸孵化载体,吸引400个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在京落地,以此持续引领全国的创新创业发展。
与此由王田苗教授牵头建设的中关村智友标杆孵化器也被纳入了这次的培育类标杆孵化器中。
在2023年4月7日,由中关村智友研究院主办的一场前沿论坛上,Techlink智友科学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一个全球热议的话题——仿生机器人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论坛上的圆桌讨论环节尤为引人注目。王田苗教授与思灵机器人联合创始人赵悦凯、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锐、北京因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蔡颖鹏三位年轻的机器人创业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论坛的圆桌研讨中,王田苗教授向三位年轻创业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从仿人/仿生前沿技术来看,目前哪些方向值得科学家甚至大企业去探索?哪些方向有望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实现产业化?”赵悦凯认为从娱乐和教育行业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商品化已经可以实现。但从医疗和工业领域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定义和技术需求更为复杂,涉及到视觉、触觉、AI和自适应系统等多个方面。他表示目前工业领域是否需要做成人形还有待讨论,但视觉、触觉和强大的AI能力(大脑)是必需的。对于特斯拉想在汽车制造中应用仿人机器人的问题,赵悦凯认为在一些固定工位或类似操作的工序上通过深度学习实现是可能的,但在具体应用场景和成本方面还需进一步考虑。张锐则针对仿人/仿生基础研究的方向谈到了未来三到五年的关键方向。这场论坛展现了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让人看到了仿生机器人的无限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张锐对于仿人/仿生机器人的技术挑战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当前该领域存在三大难题,也是他们公司正在不断投入研发的关键领域。
移动机器人的能量限制与腿足类机器人瞬间功率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一大挑战。他强调,当前我们既要追求机器人的动作速度,又要确保其功率不能过大。电池的能量是有限的,功率越大,机器人的连续工作时间就越短。这直接影响了机器人的实用性。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在动力系统方面表现卓越,但仍未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突破。这个问题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也困扰着所有腿足类机器人。我们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能盲目追求大功率部件,而要关注连续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实用性提升。
算法优化中约束条件的合理性与零部件实现算法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是一大难题。他提到,一些算法仿真视频展示的效果非常出色,但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现有的人形机器人上都无法实现。这是因为现实中机器人受到物理限制,而仿真环境往往没有这些约束。这就需要我们在算法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物理限制因素,以实现更好的运动效果。这也是全球仿生机器人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重点。
关于仿生机器人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物理实体精准物体数学模型的辨识问题也是一大挑战。目前学界对此仍在进行不断探索中。张锐认为他们需要关注应用场景和客户的需求,以实现技术与现实需求的紧密结合。同时他也提到对于这一问题小团队和大厂都有可能有所突破只要聚焦于某个点做出特色。无论是大厂还是小团队关键是在于找到自己的技术主线,并且聚焦于其中一两个点做出全球领先的技术突破。他认为仿人机器人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在于研发团队与客户需求的脱节这也是当前仿人机器人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仿人机器人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但关键是要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并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技术研发才能真正推动仿人机器人的发展进程。在张锐看来仿人/仿生机器人的发展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不论是大厂还是小团队只要找到自身的技术主线并结合客户需求进行研发都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进展。近期,人形机器人领域引起了众多公司和团队的关注。尽管人形机器人拥有漫长的历史发展轨迹,却鲜有显著的突破。对此,不少公司正尝试探索这一领域的潜力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其中核心的问题在于如何满足客户实际的需求。一个好的产品方案,并不一定要求整机在所有性能上都是最优的,而是能够针对客户需求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即便技术尚有许多需要突破之处,只要能够找到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点,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正如蔡颖鹏所言,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仿生机器人,都需要探索新的商业化路径和技术突破方向。现阶段仿生机器人的发展正逐渐走向商业化应用之路,尽管其中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例如移动能力和灵巧操作能力等。蔡颖鹏认为仿生机器人的发展将经历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机器人的技能积累将为其未来的广泛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机器人的发展路线问题,王田苗教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走向通用机器人还是专用机器人?蔡颖鹏认为未来机器人将朝着通用性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通用机器人将成为主流。专用机器人在特定场景中仍将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赵悦凯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未来机器人的形态将趋向于相对通用性,可能是机械臂结合移动机器人的形式,或者是特定领域的专用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将是多样化且通用的,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将会有多种形态的出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机器人将更加普及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技术突破。王田苗教授探讨了仿人/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趋势。他提到,未来三到五年内,机器人行业的企业形态可能会呈现“多大多小”的状态,但随着技术的通用化发展,会逐渐转变为“一大多小”。赵悦凯先生对此表示认同,并指出小厂商在资金流等方面会面临很多问题,最终市场会向几家大厂集中。蔡颖鹏先生则从产业分工角度认为,每个专项技术的小公司可能在细分领域成长为大公司,未来更多是生态合作关系。
张锐先生对比了国内外仿人机器人研发团队,指出国外团队技术方案多样,而国内趋同。他认为创新型团队只要找到好的切入点,都能在行业中建立地位。蔡颖鹏补充说,方案趋同可能与核心零部件供应或自主研发能力有关。国外如波士顿动力等团队之所以能从底层做创新,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赵悦凯还强调了资金及研发周期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科学家们创业的建议,张锐认为在仿人/仿生机器人领域尚未有大量企业涌入时,是创业的好时机。他认为,除了技术研发,将技术转化为订单更为关键。技术和销售的双轮驱动是支撑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如何将自己的技术积累转化为实际产品并销售出去是关键挑战。对此,他们应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并注重市场营销和客户关系维护。
专家们都认为创新型团队在仿人/仿生机器人领域仍有很多机会。只要找到好的切入点,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研发,都有可能取得成功。他们也提醒创业者们要注意资金问题、研发周期以及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并销售出去。这些都是值得创业者们深入思考和认真准备的问题。赵悦凯谈及成功之要素,他强调,除了顺应时代潮流和地域优势这些大环境因素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不可或缺的。技术独特或领先只是成功的敲门砖,真正让成功持续的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商业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你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最重要的是,必须深入了解终端客户的需求,因为最终产品是面向客户的,他们的需求对于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蔡颖鹏引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追求前沿技术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找到技术商业化的落地途径。虽然我们的目标可能是打造完美的机器人,但在实现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将产品和技术应用到其他成熟行业中,以此推动公司的商业化和稳健发展。这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每一步都向着长远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