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机器人新政策来了,支持开发机器人通用AI大模型

行业资讯 2024-12-12 13:14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深度解读

该方案从总体要求、机器人产品体系、关键支撑能力、应用示范、产业发展生态、产业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七大方面,为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蓝图。

在机器人产品体系方面,北京着重强调了“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并提出了发展“1+4”产品体系,其中“1”指的是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4”则是指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的跃升发展。这一体系旨在通过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打造智能驱动、产研一体的创新产品体系。

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战略需求,被置于重要位置。北京不仅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进行技术攻关和工程化,还计划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并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目标是以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起点,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如通用原型机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等。

在关键支撑能力方面,方案突出了“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撑”。为此,北京计划开发并持续完善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提高模型的通用性和实用性。针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场景特征,开发高效的大模型优化算法,并建设模型优化算法开源平台,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化应用。

在应用示范方面,方案列举了医疗、制造、建筑、商贸物流、养老、应急、农业等重点领域,计划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通过推动这些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北京希望能够培育出更多的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

根据该方案,北京计划到2025年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这不仅需要科技的自立自强,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专栏2: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稳链强链,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

聚焦机器人产业链的枢纽环节,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发挥整机企业的核心牵引作用,打通上下游协同、软硬结合的创新链条。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基础支撑能力将得到强化,推动机器人产业的稳定、补充和强化。

一、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支撑力量

我们致力于开发并持续优化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挖掘丰富的应用场景资源,为模型预训练提供多样化的场景数据。突破多模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发图像、文本、语音等多种传感数据融合处理的大模型系统。针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场景特性,我们开发高效的大模型微调算法,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应用。建设模型优化算法开源平台,打造全行业参与、互动的大模型生态,推动模型性能的持续提升。

二、攻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我们挖掘首都科技研发资源的潜力,强化前沿领域的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攻关。在基础通用技术方面,我们将突破机器人系统设计、模块化与灵活重构、云边端融合等技术。在人机协作技术方面,我们研发三维全息环境建模和高精度触觉、力觉传感等技术。在软件基础技术方面,我们开发机器人操作系统,并针对机器人研发、制造、测试和实际应用需求,研发通用支撑软件、仿真平台软件等技术。我们探索人工肌肉、电子皮肤等新型结构的开发与应用,推动新材料、仿生技术、新型制造技术等交叉融合发展。

三、夯实关键零部件的基础地位

我们对照国际先进水平,实施产业基础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综合性能,强化对整机的关键支撑能力。在减速器方面,我们发展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精密减速器产品,并开展新型传动产品研制。在伺服驱动系统方面,我们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制大功率、高精度、高动态响应的伺服驱动系统以及智能一体化关节等。在控制器方面,我们重点突破多项技术,提高控制器的通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我们还将攻克先进设计、制造、封测技术,优化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

专栏3:产业基础提升工程——标杆引领,“机器人+”应用示范全面铺开

面对医疗、制造、建筑、商贸物流、养老、应急、农业等领域的需求重点,我们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开展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加快形成标志性的场景、服务、模式和业态。

一、打造“机器人+”体验模式

我们面向医疗健康、智慧养老、安全应急等场景需求,支持用户联合企业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中心,打造机器人创新应用的“样板间”。依托“新智造100”工程,支持机器人企业建设标杆工厂和“北京智造”体验中心,拓展机器人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二、推行“机器人+”定制模式

我们聚焦制造、商贸物流、农业等特定场景需求,支持用户与企业组建应用创新联合体,研制面向典型应用场景的创新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揭榜挂帅”、首购订购等方式,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并支持用户优先采购机器人创新产品和服务。

三、创新“机器人+”推广模式

▲专栏4: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机器人产业创新之旅

深入探索并完善机器人产业生态,我们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打造一个前沿、协同、优化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纪元。围绕机器人研发设计及中试验证等核心产业环节,我们正在加快建设一批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以期全面提升机器人产业要素配置水平,构建以“资源统筹、创新协同、环境优化”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一)公共服务体系的华丽转身

1. 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之舟扬帆起航。我们推动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向更高层次发展,并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携手,形成产学研用紧密联合。特别是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我们以“企业出题、创新中心答题”的新模式,共同解决感知、控制等共性技术难题。我们大力支持机器人标准化组织建设,实施标准规范引领工程,推动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标准。

▲专栏5:标准规范引领工程——机器人产业的航标灯

2. 构建机器人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的天堂。我们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创建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样机及小批量生产的需求。我们以市场化方式打造机器人配套加工中心、共享工厂,为企业提供精密加工、批量制造等服务。国家级机器人质量检验检测平台的建设也持续得到支持,不断提升元器件、零部件等检测能力。

(二)市场主体培育与壮大——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1. 优质企业的培育与引领。我们聚焦医疗健康、协作、物流机器人等领域,支持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并引进国际一流的机器人整机企业。我们关注特种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

2. 机器人新兴业态的崛起。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机器人融资租赁业务,并拓展维修保养、二手交易等后市场服务。我们鼓励企业提供衍生服务,如机器人信息服务、远程运行维护等,以培育新的产业模式和新业态。

▲专栏6:集聚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布局优化

1. 优化机器人产业空间布局。基于产业组织优化和产业链协作,我们推动机器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融合,实现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的高效匹配。打造机器人产研结合示范区、产用结合集聚区,提升机器人产业的内聚外辐射能力。

(二)打造北部与南部机器人产业聚集地

在北部,我们发挥中关村科学城的创新资源优势,打造国际领先的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生态。在南部,我们依托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规模优势,引入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优质企业,打造机器人产业综合集聚区。我们还根据各区特色,建设细分行业机器人产用结合特色园区。

(三)京津冀机器人产业的协同发展

利用京津冀的产业协同政策优势,我们支持机器人头部企业发挥产业链优势,引导上下游企业在津冀布局。通过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母子工厂”等方式,实现生产资源的对接和生产过程的协同。

07. 保障措施——机器人产业的稳固基石

(一)组织保障的强化

我们积极与国家部委对接,争取更多国家级项目在京布局。完善本市机器人产业推进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成立机器人专家智库,开展重大问题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

(二)专项政策的制定

市、区两级协同制定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通过贷款贴息、新技术新产品奖励、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产品研制、应用场景示范等。(三)人才为本,打造精英团队

为了推动本市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将聚焦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我们将充分利用高精尖产业人才政策,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机器人高端人才及高层次团队。我们将紧密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畅通职称申报渠道,助力员工的职业发展。

我们还将支持机器人企业、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联合科研基地,携手培养企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些举措,打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技术过硬的精英团队,为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央地协同,共筑产业高峰

我们欢迎央企和部属高校院所积极参与本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我们将支持这些单位在京建设机器人协同研发平台、产教融合基地,深度参与本市机器人场景建设,引导创新成果在京转移转化,推动重大项目在京落地。我们也将支持本市企业融入央企产业链、创新链建设,促进央地机器人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共同构筑机器人产业的高峰。

(五)深化交流,拓宽合作领域

为了提升本市机器人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将办好世界机器人大会,组织多元化的活动,如政策宣贯、创新成果展、创新大赛等,打造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我们鼓励国内外企业在京设立机器人功能总部、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本市机器人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六)监测产业动态,优化发展环境

为了保障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将发挥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加强机器人产业的运行和动态监测。我们将建立与重点企业、高校院所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创新产品研制、重大项目实施、主要政策落实等情况,优化调整支持措施,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