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化影响不止于汽车产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安波福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也迎来了快速增长。主营车用连接器的安波福,近年来业绩显赫,中国区销售额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惊人的12%。该公司雄心勃勃地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未来五年内业务再增长50%。这一壮大的步伐,不仅彰显了安波福自身的实力,更反映了新能源汽车普及后整个汽车产业的迅猛升级。这种繁荣景象只是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上海产业园区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官方数据显示,十年间,上海产业园区的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从2014年的69.1亿元/平方公里跃升至如今的超过85亿元/平方公里。更让人惊叹的是,四批共55个特色产业园区,其单位土地产出近110亿元/平方公里。这不仅体现了上海产业园区的发展速度,更显示出产业链附加值的不断提升。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彰显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也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繁荣景象将会持续下去,甚至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记者深入探访了多家制造业企业,发现产业升级在从业者眼中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不断出现的新市场需求所驱动,协同创新和顺势而为是其核心要素。链主开道:中国汽车的自主掌控之路
如今,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功踏上了一条完全自主创新的道路,实现了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这是一条历经多年探索与磨砺的征途,彰显了产业与国家的协同与努力。这条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中国汽车产业变革与发展的见证。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汽车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如今的中国汽车产业,不仅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更具备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这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坚持与努力,是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国汽车产业凭借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成功实现了从跟随到领先的转变。链主开道,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全球汽车产业的巅峰。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之一。中国汽车产业的成功,不仅为国内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优质的汽车产品,也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汽车产业的成功,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造车,不仅推动了汽车制造和汽车材料等基础行业的繁荣发展,更在无形中引领了一场技术革新。在这一过程中,整车企业作为产业链的龙头,其拉动作用尤为显著。作为中国本土最大的整车企业,上汽的发展足迹,几乎成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一面镜子。
每一辆上汽的整车,都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精心装配而成。令人振奋的是,这些零部件目前几乎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供应。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的工作人员自豪地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变化,国产零部件已经能够满足甚至超越整车的生产需求。
国产化进程尚未止步,新的挑战已经摆在汽车产业面前。上汽研发总院捷能公司首席运营官徐璐以一句玩笑话揭示了汽车产业的最新趋势——“我们大学学的机电专业,现在似乎已经被市场淘汰了。”这看似轻松的话语,实则道出了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全面新能源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传统的机械技术正在被全新的电子技术和智能化解决方案所取代。这不仅意味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也意味着未来的汽车将更加智能、环保和高效。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汽车产业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更多的辉煌。早在十多年前,上汽集团就敏锐地洞察到了行业发展的这一趋势,开始了积极的转型布局。在2010年,上汽集团开始深入研究和布局插电混动技术领域,并坚信这是一项值得长期投入的重要技术。经过多年的深耕,其成果显著。在2017年,上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EDU混动技术更是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新能源技术首次获得如此高级别的国家级科技奖项。
如今,上汽集团已经构建了三大整车技术底座和四大关键系统技术底座。这包括“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为用户提供纯粹的电动驾驶体验;“上汽珠峰”机电一体化架构,实现汽车各部件的智能化集成;“上汽星河”氢能源专属架构,为未来的绿色能源汽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蓝芯”动力总成系统、“魔方”平台化电池系统、“绿芯”电驱动系统以及“银河”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等四大关键系统技术底座的推出,标志着上汽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实力的进一步提升。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使得上汽集团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并持续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先进的汽车产品和服务。汽车新能源化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汽车产业本身的边界。这一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触及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汽车新能源化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传统的燃油汽车尾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汽车新能源化对能源产业也产生了显著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动了电池、充电设施等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能源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也促使能源企业调整产业结构,适应新能源市场的发展需求。
汽车新能源化还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拉动了经济增长。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也推动了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模式的转变。
在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壮丽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29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连续三年全球领先。就在这一年,宝钢股份成功吸收合并武钢股份,两大巨头携手共进,为未来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仅仅两年之后,以吉帕钢为核心的系列产品横空出世,宝钢汽车板品牌家族开始崭露头角。吉帕钢,作为一款汽车用超高强钢,其抗拉强度达到了惊人的1000兆帕以上。那么,这是什么概念呢?
宝钢股份汽车板技术服务首席工程师鲍平用衬衣上的作为比喻:“1000兆帕的压强,就如同在一个徽章大小的面积上,能够承受10吨的重压。这款钢铁的强度和耐用性可见一斑。”
鲍平透露,宝钢的汽车板吉帕钢系列产品已经实现了全方位覆盖。其中,冷成形的吉帕钢强度高达1700兆帕,热成形的钢强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00兆帕,这一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顶尖的存在。
鲍平以一句玩笑话形象地表达:“如今马路上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使用的是宝钢的材料。”而这并非夸大其词。根据2023年的数据,宝钢汽车板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达到了50%以上。
通过不懈的自主研发,宝钢汽车板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的全品种全系列钢铁供应商,为汽车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无论是汽车的外壳、底盘还是发动机等重要部件,宝钢汽车板都能提供高质量、高强度的钢铁材料,为汽车的安全和性能保驾护航。可以说,宝钢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坚强后盾。走进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的总装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与众不同的景象。总装流水线上的车架,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展示着各种型号、品牌和颜色的差异,其复杂性令人惊叹。
在这里,流水线宛如一条充满活力的生命脉络,承载着9种车型、300多个配置的最后的安装任务。这些车型不仅涵盖左舵车型,更有面向海外市场的右舵车型。总装车间内,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穿梭在流水线之间,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精准而熟练。
面对这样的场景,记者不禁好奇。而临港基地分党委书记兼整车厂总监陈培锋,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奥秘。他介绍道,这条看似复杂的流水线,实际上正是基地智能制造的生动体现。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细的管理,基地能够实现多种车型的混线生产,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展示了基地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正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诠释着“数智加速”的理念。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基地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里,不仅是汽车的制造基地,更是未来智慧的诞生地。在临港的现代化工厂中,机械臂的灵活舞动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制造奇迹。工厂的生产线如同精密的交响乐,每一个机械臂都在协同合作,演绎着工业领域的壮丽诗篇。这里的智能设备与数字化平台的完美融合,让工厂的生产效率飙升,每70秒就有一辆崭新的汽车从生产线上流淌出来,令人叹为观止。这种成就的背后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如今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以上。这一跨越的背后站着的是临港基地分党委书记兼整车厂总监陈培锋,他对这一切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而在十年前,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总裁梁锐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故事。那时,“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库卡和安川等外国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占据了高达八成的市场份额。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产机器人逐渐崭露头角,如今已经与外资机器人平分秋色。梁锐坚信:“未来几年,国产机器人将会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机器人的未来将更加辉煌。国产机器人何以实现反超?其底气源于整个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如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这些关键零部件的国产替代已经成功实现。在这场变革中,“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功不可没。
2022年7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向江苏、浙江、安徽的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出信函,请求支持打造首款完全由长三角地区制造的机器人——“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这一举措旨在降低对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的进口依赖,从而降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风险。当时,上海新时达机器人作为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联合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下游共计12家企业,共同打造这款所有零部件均由长三角区域供应的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诞生,不仅彰显了长三角地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强大实力,也展现了国产机器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成绩显著,令人瞩目。以新时达的一款负载60公斤的机器人为例,其在2022年还依赖外国品牌的伺服电机和减速机,如今已经成功替换为来自江苏和浙江的自主品牌,展现了强大的本土制造实力。
不仅如此,产量也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在2022年,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出货量为827台,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跃升至2338台,增长速度惊人。仅仅今年第一季度,就已经累计出货1589台,显示出市场的强劲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在市场应用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前景。它们已经成功进入汽车主机厂,并在比亚迪西安基地的车间获得批量使用,为本土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进展不仅彰显了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在技术和品质上的优势,也预示着其在未来市场中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
新时达的机器人产业在本土制造、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值得人们期待其未来的更多突破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