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减缓 工业机器人的春天过去了?
自2020年以来,工业机器人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随着下游工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持续增长,上游生产供不应求的现象愈发显著。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1-10月,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便达到了惊人的29.81万台,同比增长了高达51.9%。
工业机器人不仅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更在资本市场中备受瞩目。从2021年起,工业机器人相关的投融资事件频繁发生,多次超过亿元。尽管整体趋势向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增长在近期却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根据高工机器人的最新数据,2021年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达到了2.85万台,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了年内的新低,而且同比增长率也仅为10.60%。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环比下降的趋势。尽管在上半年,某些月份的产量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如4月,但其同比增长率仍达到了惊人的43%。
工业机器人行业正面临着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环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和变革。对于那些关注这个行业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据高工产业研究院的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在四季度将继续呈现下滑趋势。预计该季度的机器人产量将达到8.05万套,而全年产量预计约为35万套。那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或许我们正面临着全球机器人市场的某种不可见的挑战,或者市场需求出现了重大变化。不论原因如何,这一趋势值得引起各方的关注和深入研究。高工产业研究院的预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让我们更加警觉地看待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状况。未来的路怎么走,我们拭目以待。工业机器人的“意外之喜”:需求增长背后的多元因素
一直以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增长逐渐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停滞不前。仅以增速来看工业机器人的短期发展是有失公允的。实际上,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在不久前,也就是2021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业实现了超过50%的增长,这一成就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推动其发展的因素。这其中,既有下游市场数智化转型加速所带来的需求提升,也有一些令人惊喜的“意外之喜”。
例如,汽车、3C等下游工业制造企业的景气度上升,直接导致了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增大。这些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工业机器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工业机器人性能、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需求的提升,无疑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仅仅从产量的增速来评判其发展的好坏,更应该看到其背后的多元因素。每一个“意外之喜”,都可能是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向前发展的新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对工业机器人的持续关注,期待其在未来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散和工业4.0时代的来临,机器人替代需求日益旺盛。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投入生产后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消除人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而且在5G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工业机器人也变得更加智能化。
与此在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光伏、锂电池等行业迎来了产能扩充周期,这也给工业机器人带来了广阔的增长空间。在光伏领域,工业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硅片清洗、搬运、码垛等生产环节。随着光伏产业因碳中和目标影响而迎来扩产周期,光伏机器人相关产品或解决方案也获得了大量的增量市场。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原因是,受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影响,2020年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积压,直到2020年下半年才得以释放。这部分延迟的需求一直延续到2021年上半年,再加上2020年上半年的产量有限,工业机器人行业仍然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势头。
随着各种因素的叠加,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爆发性的市场环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些因素如同助推器,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到了2021年下半年,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的逐渐消散,再加上2020年下半年已经较高的基数,工业机器人的增长确实有所放缓。但这只是行业发展的正常波动,不必过分担忧。
尽管如此,工业机器人的增长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扰。这些问题如同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需要我们去克服和解决。但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充满希望,它将继续引领制造业的变革,为工业生产带来更高效、更智能的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面临增速下降的问题,这一现实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成本上涨的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成本上涨的压力使得机器人的生产、研发和应用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这不仅影响了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也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深入探究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瓶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工业机器人的持续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支持。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制造业在10月份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低于临界点,相较于9月下降了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处于收缩区间。这一趋势与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变化相吻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飙升至72.1%和61.1%,其中出厂价格指数更是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这些数据表明,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都在加速上涨,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明显高于产品销售价格,反映出原材料价格已经对中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产生了影响。
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涨的挑战,这导致了许多企业在第三季度出现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国际巨头也难以幸免,同样受到了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困扰。这一趋势对工业机器人的生产造成了直接冲击,因为芯片短缺问题也蔓延到了这一领域。工业机器人对芯片的需求量大,但由于芯片供应无法满足当前产能提升的需要,导致产量无法得到有效增长。
在此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企业需灵活应对原材料价格和芯片供应的变化,寻求新的策略以应对当前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除了原材料的压力,工业机器人的供应链也承受着重重负担,甚至可能影响到产品的最终交付。
以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家族”之一的ABB为例,他们在10月发布了涨价声明。涨价的原因主要包括半导体件的短缺,以及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和物流费用的上涨。尽管ABB是一家瑞士企业,但其在中国的业务基本上是本土生产本土销售,因此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国企业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国际巨头的涨价并没有给国内工业机器人生产商带来明显的利好。尽管工业机器人行业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价格战,但下游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并未因此大幅提升。在面临涨价时,他们并未立即更换供应商。特别是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外资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许多企业仍然倾向于选择进口“四大家族”的产品。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在成本压力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是选择跟随价格上涨以消化压力,还是坚守性价比优势而承受利润压力?特别是在海外产能逐步恢复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生产也难免受到冲击。
电力成本的上涨以及一系列特殊因素,使得工业机器人的整体产量受到限制。即便市场需求旺盛,特定时间段内的产能受限和产量下降也是不可避免的。
从产业角度看,也有转机存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制造业正在回暖。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上升0.9个百分点,达到50.1%。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下降,意味着原材料成本压力有所减轻。
《工业机器人领域外资垄断现状亟待改变》
工业机器人领域是近年来国产替代呼声高涨的一个领域,然而现实却令人堪忧。尽管国内对于自主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外资企业的垄断地位依然稳固。
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外资企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所谓的“四大家族”外资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了高达35.90%的份额,市场份额远超其他竞争对手。更令人担忧的是,排名靠前的其他厂商也大多为外资企业,其市场份额甚至高于前十名之外的所有中国企业。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本土企业仅有一家进入了前十名,即埃斯顿(002747.SZ),但市场份额仅为3.3
%。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外资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强势地位。
打破外资垄断,实现国产替代,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紧迫任务。我们需要更多的本土企业投身于技术研发与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与竞争力,逐步蚕食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应加大对外资垄断行业的监管力度,鼓励本土企业自主创新,为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自主可控,避免再次被外资企业扼住咽喉。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崛起。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相较于外资企业仍显逊色,核心零部件的依赖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这些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构成了工业机器人的心脏部位,其成本占据了机器人总造价的七成以上,而机器人本体的生产成本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使得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在价格谈判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深入了解后发现,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状:我国的减速器市场有85%、伺服电机市场有90%、控制系统市场超过80%都被海外品牌所占据。这些海外品牌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这也为我们揭示了为何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对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因为缺乏自主研发和生产这些核心零部件的能力,我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供应链的不稳定因素。这无疑提醒我们,加强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才是提升中国工业机器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新能源、3C电子、食品、通用工业等领域,其中汽车领域尤为突出,占据了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的35%。这些行业头部效应显著,大客户对市场格局具有较大影响力。从下游企业的角度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成为它们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的得力助手。
尽管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进出口方面仍面临挑战。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经历了一次爆发,出口量首次超越进口量,但随后便出现下滑,至2021年前三季度,出口量再度被进口量反超。
详细来看,2017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出口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分别为2.79万台、5.79万台、10.37万台、8.09万台和4.32万台。而进口量则相对稳定,分别为8.40万台、10.01万台、6.07万台、7.63万台和8.78万台。尽管产量同比增长了51.9%,但仍需大量进口外资品牌的工业机器人,这说明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国产替代的道路上仍需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未来,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增长,相信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真正的国产替代指日可待。外资在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垄断并非坚不可摧。事实上,以欧洲和日系企业为主的外资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优势显著,但在其他领域,特别是在通用工业领域,外资的存在感并不强。在这些领域中,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着巨大的增量市场等待挖掘。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在这些领域与外资企业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随着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的加快,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只要能够提升产能,就有可能实现追赶甚至超越。这是一个充满变数与机遇的时代,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外资的垄断地位并非不可动摇,只要策略得当,技术不断创新,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同样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