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聚力AI+开启医工交叉新时代!第五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第五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于十一月二十一在北京隆重举办。论坛聚焦“集智聚力AI+,开启医工交叉新时代”,邀请了顶尖科学家、前沿探索者、创业者、企业家和投资人等各界精英共同探讨AI赋能下的医工交叉领域无限可能。
本届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联合指导,同时得到了中关村智友研究院等五家单位的联合主办。论坛盛况空前,汇聚了政产学研力量,共同推动开启医工交叉的新篇章。
论坛开幕式上,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龚维幂发表了致辞。他指出,医工交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医药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作为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牵头部门,一直致力于推动医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以任务为导向,鼓励医院和高校联合开展临床导向、医工交叉的创新医疗器械早期开发;二是加速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医院+孵化器+承载区”模式,推动科技成果批量转化落地。与会嘉宾还就未来医工交叉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娄毅翔在盛大活动中发表致辞。他强调,创新与“三医联动”协同是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依托重点品种清单,市级有关部门正积极分工负责,全流程服务创新药械的发展。数字医疗等新兴领域正在成为监管科学创新的重要战场,以加速产品上市进程。
娄主任进一步指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正致力于打造优良的创新开放产业生态,而医工交叉、数字医疗等领域将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朝阳区凭借丰富的医疗资源,已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医工交叉创新产业的发展。未来,朝阳区将持续深化产业生态建设,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医疗产业生态体系。
在论坛活动期间,“2024医工结合创业精英赛”颁奖典礼如期举行,七大引领潮流的项目荣获嘉奖。这些项目覆盖了医疗设备研发、智能化医疗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医工交叉领域创新创业的无限潜力。这些获奖项目不仅树立了行业典范,也激发了全球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活力。
(图注: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娄毅翔)
(图注:“2024医工结合创业精英赛”获奖项目合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副教授、罗森博特董事长王豫在会上作为专委会代表,为我们揭晓了《2024医工交叉十大科技创新热点方向》。这十大方向涵盖了众多前沿且关键的领域,为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引。包括生物医学大模型、侵入式脑机接口、医疗机器人、创新生物医学影像等尖端领域都在其中。还涉及自动化实验室、数字疗法、AI辅助制药等新兴领域,充分展现了医工交叉的广泛性和深度。王豫教授还为我们介绍了生物3D打印与再生医用材料、基因编辑和中医现代化等令人瞩目的研究方向。通过王豫教授的分享,我们对医工产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图注:“医工结合成长营”启动仪式及王豫教授发布《2024医工交叉十大科技创新热点方向》的盛况。两大重要事件共同见证了医工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医疗创业的新星们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新星在医工领域创造辉煌的成就。▍洞察前沿:专家学者共襄医工结合发展盛举
在论坛的“前沿趋势篇章”中,汇聚了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先锋,共同探讨医工结合的最新发展。其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洪晶,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以及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等,分别就“眼科医工结合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医工交叉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思考”以及“大模型时代的AI医疗变革”等议题发表深度见解,为与会者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
图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洪晶
在洪晶主任的《眼科医工结合创新探索与实践》主旨报告中,她详细阐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在医工交叉领域的全面布局。她指出,人工智能在眼科的应用已经渗透至筛查、预警、图像分析到诊断的各个环节,且在角膜内皮病变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眼部预警和诊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性进展。
展望未来,北医三院眼科计划深入挖掘新型活体显微镜成像技术的潜力。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实时动态监测等先进功能,该科室将精准剖析眼部微观结构和生理病理变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效果监测提供关键依据。在可穿戴设备方面,北医三院眼科还将致力于开发智能隐形眼镜等创新产品。这些产品能够实时且持续地监测眼压、泪液成分、眼肌运动等多项眼部健康指标,以便及时察觉潜在风险并发出预警,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眼部健康管理方式。
这场论坛不仅展示了医工结合的最新成果,还为未来的医工结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发了与会者对医工结合领域的浓厚兴趣和深入讨论。图注: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
在《医工交叉成果转化初探》的主旨报告中,王田苗院长深刻指出:“医工交叉,是以人民健康福祉为指引,深度融合工程技术学与医学的前沿领域。”他作为北京航空航天机器人研究所的前辈以及中关村智友研究院的掌舵人,为我们揭示了高技术医疗器械创新的四大痛点:理解难度大、突破难、投入大、周期长,且准入存在挑战。如何实现医工交叉成果的成功转化,走出实验室,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王田苗强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如成果评价体系的建立、创新模式的探索以及跨领域团队的构建等。为了确保医工交叉成果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警惕同质化竞争的风险。他提出了四个可能的策略方向:
1. 以有重大影响力的工科专家与临床医生的合作为起点,推动创新创业的新浪潮。
2. 聚焦基础技术与核心部件的持续研发,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 从规模化、高频应用或耗材入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4.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利润与影响力。
王田苗表示,的积极引导和各方的大力支持是实现医工交叉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将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图注: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
在主题为《大模型时代的AI医疗变革》的前瞻性分享中,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深度剖析了医疗领域的核心转变。他强调,医疗体系正逐步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居家为中心的模式过渡,这一变革中,AI技术将成为推动医疗资源更加均衡分布的重要力量。
王小川以疫情期间美国的远程患者管理(RPM)项目为例,详细解释了数字化手段如何助力远程管理。通过远程监测设备、移动应用程序和电子健康记录,医生能够远程监控患者的血压、血糖等健康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并在降低医院访问频率、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这种模式不仅推动了慢病管理、用药指导以及预防早筛早诊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显著提升了医疗效率。
王小川对AI医疗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AI医疗的成熟度有望达到类似自动驾驶L3级别的水平。在这一阶段,AI将在辅助医生决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AI能够生成完整的诊疗方案,供医生参考和确认。
值得注意的是,王小川特别指出大模型在医疗辅助领域的应用前景相较于无人驾驶更为广阔。大模型技术能够深度挖掘医疗数据价值,为医疗行业带来诸多积极改变。特别是在基层医疗中,大模型技术将在辅助医疗决策、提升诊断准确性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让更多人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重塑:疏通“医工+”科技成果转化堵点策略》的圆桌讨论中,北航科技园副董事长、北航天汇孵化器董事长、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长李军担任主持,汇聚了众多行业领军人物,共同探讨医疗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与解决方案。与会的嘉宾包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北京市产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姜雪,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博导、智能机器人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段星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侯增广,以及北京金科君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管弦悦。
这些嘉宾对医工融合的瓶颈和痛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深入研究了科创经纪人的角色与运作方式。他们提出,强化医工融合意识至关重要,必须消除“认知差、时间差”,充分发挥科创经纪人的桥梁作用。通过稳健的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化应用,构建“科研+产业+金融”的良性生态循环,以满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在另一场引人注目的论坛——“AI技术与医疗器械革新”篇章中,北京联影智能影像技术研究院智能影像诊断研究所所长钱真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送根分别就AI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度分享。他们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展示了AI技术如何为医疗器械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现场氛围热烈,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AI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前景。他们表示,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领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篇章。AI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医疗器械的性能和精度,还可以推动医疗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体验。AI技术也将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推动医疗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升级。图注:北京联影智能影像技术研究院智能影像诊断研究所所长 钱真
钱真所长在《启智能蝶变,共筑医疗未来》的主题演讲中,深度解读了AI医疗领域的现状。他描绘了AI技术为医疗行业带来的全新机遇。通过整合数据资源,AI技术已能够为影像科室、临床科室等多个领域提供全面而综合的解决方案,涉及脑、心、胸、肿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和科研流程,且这一技术在CT、磁共振、DR等多种模态中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并在多个应用场景中获得认证。
他也指出了大模型在医疗垂直领域面临的挑战。尽管其势头迅猛,但在可靠性方面仍面临考验,如文本理解的精准度不足、原则性缺失等问题。对此,钱真所长建议通过模型微调及构建专业知识库等方式来应对,从而增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能力。
图注: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送根
张送根董事长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智慧”创新之路》主题演讲中,探讨了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趋势。他追溯了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并比较了中美两国在临床应用、准入许可及上市时间方面的差异。张董事长指出,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正在迅速扩张,呈现出巨大的规模。国外市场主要呈现为大企业并购的局面,而国内市场虽然尚未成熟,但已陷入激烈的竞争之中。他呼吁为创业生态注入更多关注,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尽管手术机器人具有许多显著优势,如缩短医生成长周期、强化分级诊疗体系以及实现远程手术等,但它们正在以深刻的方式改变医疗行业。展望未来,专家张送根预测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以及高端医疗设备的全面机器人化将成为未来趋势。手术机器人的自主规划与自主操作功能也将逐步成为现实。
在《医工融合:创新路径与产业化探索》的圆桌论坛环节,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担任主持人,与多位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医疗行业的投资逻辑、医工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以及市场准入壁垒的破除等议题。与会嘉宾们认为医学和工程学之间的跨界合作至关重要,需要紧密协同与交流,建立跨学科的合作机制和团队。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改善医疗质量,最终让患者受益。嘉宾们还指出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为医工产业的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未来风向:跨界融合共筑大健康生态
在论坛的“AI+大健康篇章”中,数位业界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健康生态的未来。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院长王静、小米集团可穿戴产品部总监雷晓晨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未磁科技联合创始人丁铭,分别带来了关于“认知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探索与应用”、“为生命护航:可穿戴设备主动健康干预技术现状与展望”以及“量子精密磁场传感及医疗应用”的深入探讨和分享。
让我们聚焦王静院长的分享。她以《认知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探索与应用》为主题,深入阐述了AI技术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王院长表示,“大模型正引领我们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工具化与普及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她认为,AI技术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大模型正在推动人工智能向认知智能的进阶。
当前,国外的大模型技术发展迅猛,竞争异常激烈,但从学术研究到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在医药领域,大模型已经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以辅助基层诊疗、优化医院病历管理、提升患者管理和影像诊疗质量等多个方面。
王静院长还强调,未来大模型的发展需要硬件平台的支撑。人工智能与医疗应用场景的融合发展需要共创生态繁荣,以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发展。她坚信,只有跨界融合,共同筑建大健康生态,我们才能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在这场论坛中,各位嘉宾的分享都充满了前瞻性和深度,为我们揭示了大健康生态的未来发展趋势,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图注:小米集团可穿戴产品部总监雷晓晨。雷晓晨在《为生命护航:可穿戴设备主动健康干预技术现状与展望》主题演讲中,揭示了可穿戴设备在健康领域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大众健康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他对当前的健康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随着年轻化趋势的显现,大众对健康管理问题的关注愈加增强。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睡眠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等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可穿戴设备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它们不仅可以监测我们的健康状况,更能在日常中提供持续、长期的监测预警,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与传统医疗器械相比,可穿戴设备具有无感佩戴和持续监测的优势,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将不断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助力构建完善的主动健康管理体系。它们将实现从预防、评估、运动指导到干预以及多方合作健康服务的闭环管理,为用户带来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雷晓晨的演讲不仅展示了小米集团在这一领域的决心和投入,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让我们看到了可穿戴设备在健康管理领域的无限可能。图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未磁科技联合创始人——丁铭
在主题为《量子精密磁场传感及医疗应用》的演讲中,丁铭教授,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杰出代表,生动展示了量子精密磁场传感这一前沿技术如何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丁铭教授不仅是学术界的佼佼者,更是未磁科技的联合创始人,他深入解读了量子磁场传感技术在生物医疗和工业检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丁教授强调,这种技术的超高灵敏度能够探测到极其微弱的磁场变化,为生物磁场探测技术和医学功能性影像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在脑重大疾病如癫痫、脑肿瘤等的精准诊断与定位方面,这项技术已经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极大提升了诊断精度。它还可以用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
图注:《银发经济:跨界合作共筑智慧康养生态体系》圆桌论坛现场
在圆桌论坛环节,北航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北航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医工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人陶春静担任主持人。她与来自中国技术交易所的总经理助理刘利军、清华大学电子系副教授马骋、北京华视诺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夏超然、智珑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寒以及维尔迈(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董春宇共同探讨了在银发经济背景下,如何创新智慧康养生态体系。各位嘉宾集思广益,为这个重要议题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富有前瞻性的建议。在智慧康养生态的探讨中,众多嘉宾共同展望了这一领域的未来。尽管智慧康养产业当前仍面临行业标准、保险、政策等方面的细节需要完善,同时也面临着投融资市场、商业模式、应用场景、数据流转、数字鸿沟和隐私保护等多方面的挑战。但该领域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市场规模,并以每年高达10%的增长率蓬勃发展。
通过建立政产学研医的合作平台,深化医工融合,精准对接临床需求,智慧康养产品有望进一步创新并普及。这一过程将为智慧康养生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闭幕词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一直扮演着引领行业发展、促进创新交流的重要角色。展望未来,我们愿继续与行业伙伴携手并进,共同推动医工交叉领域的创新发展。让我们携手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贡献医工智慧与力量,共同书写智慧康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