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手术机器人行业报告:四年融资过百次逐步迈向自动化覆盖全流程
机器人,作为制造业顶端的明珠,近年来在医疗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手术机器人作为医疗机器人范畴中占比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产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手术的历史演进,如同从手动到自动再到智能的华丽转身。外科学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完成了从开放式手术到微创手术的转变,而现在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大步前进。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如同辅助驾驶被大众接受一样,它们将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
根据蛋壳研究院的数据(图表来源),手术机器人可以根据手术目标脏器的类型分为硬组织机器人和软组织机器人。这一新型医疗器械集成了临床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等诸多学科。
通过清晰的成像系统和灵活的机械臂,手术机器人以微创的形式协助医生完成复杂的外科手术,包括术中定位、切断、穿刺、止血、缝合等操作。这些机器人的应用已经扩展到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妇科、骨科、神经外科等多个领域,无疑是临床医学发展的一大里程碑。
在医疗资源不充分的背景下,手术机器人被寄予厚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作为市场的佼佼者,一直在聚光灯下展现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政策、资本的推动下,手术机器人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全球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更是风头无两。
动脉网发布的手术机器人产业报告,是基于对行业内12家企业和近20位专家的深入调研访谈,旨在呈现出一份全面且真实的产业现状和商业版图。这份报告不仅反映了手术机器人的技术进步,也揭示了其商业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对手术机器人产业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得出以下洞察:
一、手术机器人赛道持续火热,四年来在国内融资超过百次。这股热潮背后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出色市场表现以及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在手术机器人产品上的空白。
二、手术机器人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不可替代性、强力辅助性和可拓展性上。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其不可替代性解决了许多高难度手术的问题。目前,从强力辅助性进行推广的条件已经成熟。
三、在骨科领域,国外巨头频繁进行并购,并实现了手术机器人和耗材的捆绑销售。国内耗材集采的背景削弱了这种商业模式。在腔镜领域,国内已实现了单孔获批,标志着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
四、经皮穿刺、神外、口腔、眼科手术机器人在发展上基本与国外产品同步。经自然腔道领域处于快速跟随阶段,而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领先国外。
五、当前的手术机器人大多还不具备完全的自动化能力,部分产品仅实现了1级和2级自动化。未来手术机器人将在“眼”、“手”、“脑”、“体”等各方面进行进化,逐步迈向自动化和智能化。
六、手术机器人的功能演进不仅局限于术中,而是将扩展至全流程核心操作,包括术前阶段。在这一阶段,手术机器人将拓展至更多术式,如全骨科、泛血管等产品。
七、从产品角度来看,国内手术机器人强调性价比,同时也在探索国外的商业模式。其中,“手术机器人+耗材”的模式被认为是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路径。
八、随着IPO市场的收紧,对研发周期较长的手术机器人行业影响较大。在这个背景下,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将成为关键。需要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市场推广上持续投入,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竞争力。政策春风与资本热捧,手术机器人四载融资破百次大关
政策篇:助推审批加速,配置大力扩容,医保成强大后盾
政策为手术机器人领域打开了绿色通道,创新医疗器械审批流程犹如装上加速器。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批制度特别为手术机器人开启快速通道,多款国产手术机器人已通过特别审查申请,进入审批的“快速通道”,大大缩短了上市申报流程的时间。这无疑是给手术机器人行业亮起了一盏“绿灯”。
配置方面,政策对手术机器人的支持力度愈发明显。《"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为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扩容,新增设备数量较之前大幅增加,价格区间也有所上调,从过去的千万级别跃升至数千万级别。这标志着国家对手术机器人技术的认可和对其未来市场发展的期待。
医保政策同样为手术机器人行业带来利好。上海、北京等地纷纷将手术机器人及相关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无疑为手术机器人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各省市纷纷跟进,将手术机器人及相关耗材纳入医保,使得手术机器人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今年,上海更是将76个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及新医疗器械(耗材)条目纳入医保,显示了政策对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持续扶持。
资本篇:四年融资超百次,手术机器人成为投资新宠
在政策的推动下,手术机器人也备受资本关注。四年间,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次数已突破百次。资本的力量为手术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打开,手术机器人领域正成为资本的新宠。
政策与资本的合力助推下,手术机器人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扩大,手术机器人有望在未来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机器人行业的迅猛发展,多家初创公司纷纷涌现,这一领域已经迎来了爆发期。诸如微创机器人、天智航等公司的成功上市,进一步证明了手术机器人行业的繁荣。还有一些知名公司已经进入商业化和IPO申报阶段,展现了这个行业的巨大潜力。
尽管近两年资本市场有所遇冷,对机器人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商业化方面受到质疑,但手术机器人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依然强劲。据蛋壳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手术机器人赛道在2020年至2023年间的融资表现令人瞩目。仅四年间,融资次数已过百次,这一数字足以证明手术机器人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
具体来看,这一赛道在每年的融资数量也相当可观。其中,2020年、2021年、2022年及截至目前的2023年(9月30日数据),手术机器人赛道的投融资事件分别完成了27起、30起、29起和19起。尽管在最近的年份里融资数量有所回落,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依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其中,A轮及以下的占比 33.3%,反映了新兴企业的不断涌现和市场的活力四溢。
从金额上看,仅截止至2023年10月15日,已有5笔过亿元的融资交易。虽然融资数量在近期有所回落,但资本的态度逐渐趋于理性,这无疑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表现。与此政策层面也给予了手术机器人极大的支持。相关的图表和数据来源于蛋壳研究院的权威统计和深入调查。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和关注。近年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情况展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数据来源表明,这一趋势源自各手术机器人公司的官网等公开信息。手术机器人的火爆主要源于三大方面的原因。
手术机器人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非常明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手术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术机器人凭借其精准、稳定、高效的特点,逐渐被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市场上的优异表现给予了整个手术机器人行业极高的期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临床表现,成为了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榜样。
中国医疗器械巨头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空白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相较于国际巨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手术机器人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也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市场角度来看,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增速迅猛,潜力巨大。据沙利文数据披露,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20年已达到4.3亿美元,复合增速高达35.7%。预计至2026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38.4亿美元。相较之下,全球同期的复合增速预计为26.2%,而国内市场的增速远超全球,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特别是在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市场规模预计将有大幅增长。
图表揭示: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数据来源权威沙利文
根据沙利文的统计数据,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正在迅猛增长。而在2023年上半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中标数据中,国产手术机器人与进口手术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分布引人注目。在不统计耗材和服务的情况下,国产手术机器人占据了29.5%的市场份额,而进口品牌则占据了70.5%。更具体地说,腔镜手术机器人占据了大约70%的市场份额,骨科手术机器人则占据了约18%。这些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招投标网。
深入分析:2023年H1手术机器人中标情况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招投标网
在手术机器人的技术领域,术中实时导航成为了一个关键的突破点,各大企业都在积极研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涵盖了多个学科,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其功能模块分布广泛,如操作和定位等。而手术机器人的操作与定位各有侧重,如骨科、经皮穿刺、神外、口腔手术机器人更强调定位功能,而腔镜、血管介入、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则更强调操作功能。
科技前沿:手术机器人的创新之路
腔镜手术机器人:机械臂设计的差异化创新与力反馈的未来突破
当前,在国内的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虽然达芬奇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懈努力和创新投入,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在技术和产品形态上展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经过不懈的努力,国内已有六家企业成功研发出获得NMPA批准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且这一数字在逐年攀升。其中,术锐公司的单孔机器人是一大亮点,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精锋和微创公司成功拓展了其机器人的适用科室范围,分别在2023年8月和9月获得了四科室的适用批准。
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准骨处理与植入物的定位革新
骨科手术机器人,特别是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显著提高了骨处理的精度。这些机器人能够辅助医生完成全髋置换、全膝置换、单髁关节置换等手术。
相较于传统手术,骨科手术机器人能够更精准地进行磨削、切割和钻孔操作,从而提高骨处理精度,使植入假体的位置更贴近术前规划。使用机器人还能够在术后功能改善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带来优势。
键嘉医疗的ARTHROBOT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就是一个杰出代表,它凭借先进的导航定位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精准掌握磨削进度,并评估患者软组织平衡状况。该系统的七自由度机械臂和先进的机械臂控制技术,帮助医生精确控制磨削角度、深度和假体植入准确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精度。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多个方面。机器人能精准地放置手术内置物,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相比于传统手术,机器人手术能显著减少辐射暴露,保护医生和患者的健康。机器人辅助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机器人手术还能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患者的创伤。
在骨折复位手术中,机器人面对的是不稳定的骨折块,这些骨折块在复位过程中的空间位置多变,需要多次调整才能成功复位。人机交互设计在骨折复位机器人中至关重要。良好的人机交互设计能使医生与机器人之间配合默契,提高手术成功率。
从国内获批的产品来看,截至2023年10月15日,共有20款骨科手术机器人获得批准。其中,关节置换类的产品数量最多,其次是脊柱类。这些产品从术前到术中,操作和定位技术都有所升级。
万思医疗的VAS HERO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打破了传统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它专门针对神经介入领域展开工作,并于2023年3月获得了NMPA的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这一创新技术的引入,为全脑血管造影术带来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VAS HERO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够实时记录造影剂用量、探测出血和气泡情况并及时预警,其精度更是达到了亚毫米级,可旋转最小角度精确至1度以内。机器人采用极简设计和模块化安装,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精准度和效率。
高精度的导航让手术过程更加精准、安全、高效。基于患者的目标位置和患部结构,机器人能够精准规划穿刺路径和角度,使医生能够少走或不走弯路,即使对新手医生也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则展现了更高的准确性和诊断率。通常配备有一个摄像头和两只机械臂,末端工具一般为夹钳和电刀。操作臂的直径、末端的灵活度和夹钳的加持力是该类机器人的核心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看,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虽然尚在起步阶段,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证实。与传统的支气管镜检查相比,该机器人在磁导航的辅助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诊断率,同时并发症也相对较少。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在于感知与定位。这包括病灶、局部和全局的感知与定位。通过多模态三维可视化影像处理技术,如电CT、MRI、PET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实现对病灶的精准感知与定位,多用于术前规划,为神经外科手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这些先进的手术机器人技术正在革新医疗领域,为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大的便利和福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内协作式机械臂与红外光学定位系统的融合已成为主流模式。为了充分挖掘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系统集成中的潜力,我们在成像软件、规划软件以及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领域需要持续投入,不断创新。
国内已有三家企业成功研发出神外手术机器人,分别是华科精准、柏惠维康以及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这些企业的成果标志着国内医疗科技的进步,为患者带来福音。
口腔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使得种植牙手术更为精准。与人工种植相比,种植牙机器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误差极小,达到肩部0.285mm、根部0.311mm,角度偏移误差为1.807。这一数据远超医生使用导板种植精度的统计数据,凸显出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精准性。
传统种植牙手术中,医生需要切开患者牙龈,植入种植体后再进行缝合,这一过程对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极高。而口腔手术机器人则通过精密的机械系统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眼科手术机器人在医疗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其可以过滤手术医生的生理性震颤,增强手术操作的稳定性和控制性,降低手术难度和医生压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眼科手术机器人还能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使个性化、精准化治疗成为可能,并缩短初学者的学习曲线,延长高年资手术医生的黄金手术期。
当前,眼科手术机器人在技术上主要分为五大流派,各有特色。其中,平行四边形和串并联技术实用性最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而磁导航技术虽前景广阔,但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更多的医疗机器人在未来能够为患者带来福音。微眸医疗的串并联结构手术机器人展现了微米级的高精度RCM控制,以及卓越的末端定位能力。这款手术机器人拥有五个自由度,实现了柔性RCM操作,精准度极高,安全性卓越。微眸医疗的主从式设计确保了操作系统的易用性,结构化设计则完美契合了医生的自然操作形态。
截至2023年10月15日,除了腔镜和骨科手术机器人,国内其他类型的手术机器人(包括导航系统)共有24款产品获得批准。其中,口腔手术机器人数量最多,达到8个,主要用于口腔种植手术。还有7个穿刺手术机器人,6个神外手术机器人和1个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这些数据的详细情况如图表所示,来源于蛋壳研究院。
力触觉反馈、精准定位以及术中配准是手术机器人技术迭代的重要方向。当前,腔镜手术机器人主要依赖视觉反馈系统,医生在分析视觉信息的需要实时判断器械对组织的作用力及其他组织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术效率。
为了提高手术的现实感,我们需要建立高仿真度的组织器官物理模型,以及基于解剖学特征的力反馈物理模型。将力反馈与触觉反馈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手术机器人的操作体验。在定位导航方面,成像、追踪和显示是重点技术。光学定位系统通过近红外摄像机构成双目视觉系统,利用标记球的特殊反射涂层和数以万计的微珠,在跟踪过程中反射红外光。
艾目易科技自主研发的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AimPosition,基于FPGA技术平台构建,显著提高了双目视觉图像采集的同步性和稳定性。这一系统能够实时追踪特定三维空间中的工具位置,精度高达0.12毫米,相关产品已投入生产并广泛应用。
在手术导航系统中,配准过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将术前数据与术中数据统一到同一坐标系下,是图像引导外科中的核心技术。相对于硬组织手术,软组织的术中位移与形变对配准的要求更高。惟德精准的经皮介入机器人通过其独特的呼吸相位技术,成功解决了术中形变和位移导致的病灶漂移以及多模态数据术中多维度实时配准等难题。该机器人还能基于人工智能对术中数据进行全自动、实时处理。
商业化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其"土壤"中茁壮成长。手术机器人的产品力是其在应用中的核心价值,主要包括不可替代性、强力辅助性以及可拓展性。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推广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由于前列腺手术需要高精度的三维工具,普通医生难以完成,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填补了这一空白。在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后,该机器人成功进入医院,并在泌尿外科找到了突破口,逐渐扩展到妇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等领域。这一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手术机器人在产品力模型中的不可替代性和强力辅助性。
当前,手术机器人的功能和推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手术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从"强力辅助性"的角度切入的条件,其中达芬奇机器人以其"不可替代性"和"强力辅助性"的功能平衡而备受瞩目。接下来,医院或可能从"强力辅助性"的角度更广泛地接受手术机器人的推广。
在手术机器人的赛道上,各类企业各具特色,进展不一。除了达芬奇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多数手术机器人还在"专科化"的阶段。全球手术机器人产品的成熟度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市场规模通过圆圈大小得以体现。
从企业角度看,目前市场上有四类企业布局手术机器人领域,各具特色。手术机器人的商业模式也日趋成熟,主要包括设备、服务费和耗材三部分。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短期内设备的销售是重点,长期来看,耗材和服务将是主要收入来源。
图表:手术机器人收费要求——图片来源:湖南省医保局
政策引领手术机器人向临床价值与创新高端发展。其核心理念在于鼓励那些以临床价值为重的公司,因为当前市场需求更倾向于全流程服务,尤其是核心操作环节。单独的小环节或非核心环节无法满足医生的期望,只有机器人完成全流程的核心动作才能真正体现手术机器人的临床价值。
这一政策对手术标准化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具有深远影响,标志着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长期来看将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医疗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手术机器人市场,竞争态势愈发激烈。
美国医疗科技巨头如美敦力、强生、史赛克、捷迈等纷纷加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竞争。他们通过直接收购、自主研发或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等方式,积极布局市场。海外收购案例中,骨科领域尤为活跃,多为耗材公司收购骨科手术机器人公司。这种趋势的背后,一方面是大公司寻求打造像达芬奇一样的内循环模式,另一方面是骨科手术机器人公司寻求专用耗材支持,以构建自身生态。
在国内市场,腔镜手术机器人依然有突出表现,而骨科领域的集采未必适合所有企业。尽管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具有绝对优势,但国产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仍有产品获得批准。在骨科领域,国外品牌在算法和临床成熟度上占优势,但在未建立专用耗材模型的情况下已面临集采。
面对这一形势,降低成本、提升产品性能成为企业和行业的必然选择。国内企业需精准控制产品和耗材成本,同时提升产品价值以满足临床需求。降低成本的具体路径包括技术研发、生产工艺优化、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在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手术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创新与挑战中不断前行
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术机器人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耗材收入的降低以及手术量的普及,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在于降低耗材收入比例,以量换价。这表明,手术机器人在未来的医疗市场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趋势一:覆盖核心操作,实现术式拓展
手术机器人在"眼"、"手"、"脑"、"体"方面的进化日益明显。它们不仅在功能上有显著的提升,而且正在逐步实现自动化和微创化。例如,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展示了产品进化的新思路。
趋势二:微型化是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手术机器人的微型化不仅使其"体型"更轻巧、使用更便捷,还推动了手术无创化的实现。从胶囊机器人到微纳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的微型化发展趋势明显。
尽管手术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到更精准,但在提升手术效率、缩短整体手术时间上还需进一步努力。如果能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优秀,无疑会为其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挑战与机遇并存
手术机器人迈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必然的趋势。接下来,手术机器人将向自动化2级和3级迈进,并在技术上做复合。在这个过程中,手术机器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如何提高手术效率、如何确保手术安全等问题需要解决。
手术机器人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商业模式到技术创新,都为其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期待手术机器人在未来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
图表展示,手术机器人自动化阶段的图片来源于蛋壳研究院。在这一阶段,核心操作和术式不断拓展,耗材也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术前到术中,全流程的核心术式都被覆盖。随着湖南省医保局在2022年9月发布了手术机器人的收费政策,海南、山西、河南等地也相继跟进。预计全国范围的收费规范将在大约两年内确立。根据这些收费政策,如果手术机器人只能发挥部分功能,特别是针对非核心术式的产品,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将非常有限。市场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覆盖核心术式、辅助全流程的手术机器人。
在这一时期,手术机器人在应用方面将实现更大的拓展,覆盖更多的术式。面对控价和进院难的问题,手术机器人在功能上将实现拓展,技术原理相近的产品将进行合并,实现一机多用和模块化组合。硬件集成能力将得到加强,只需更换软件就能适应不同的部位,如全骨科、泛血管的产品。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耗材智能化也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目前,该阶段主要是操作类复现,影像尚未实现智能化,耗材也是通用耗材。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将实现引导定位,初步实现智能化,并出现通用和专用耗材。耗材和手术系统的连接将采用物理连接。未来,图像将更加智能化,手术系统将实现软硬件连接,智能耗材如传感器、芯片等也将得到应用。这个过程虽然可能比较长远,但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表展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图片来源于爱博医疗机器人。IPO收紧的情况下,造血能力成为关键,长远看耗材不可或缺。随着IPO政策的收紧,如何提高手术机器人的盈利能力成为重要的考核因素。手术机器人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在国内其盈利预期和上市预期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在2023年8月底IPO收紧政策的影响下,资本更加趋于理性,而盈利能力成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除了手术机器人的功能拓展和技术进步外,长远的盈利能力同样不可或缺。特别是在耗材方面的发展和应用将是手术机器人未来盈利的重要支撑点之一。针对近期收紧的IPO政策,对手术机器人行业研发型企业的影响尤为显著。这一政策的收紧可能导致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限制,对于正在研发手术机器人的企业而言,无疑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对于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来说,他们也将更加关注企业的资金稳定性和商业化表现,因为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将被视为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商业模式的视角来看,长远而言,耗材是手术机器人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内市场上,尽管强调手术机器人的性价比,但与此也需要借鉴国外手术机器人商业模式的经验。将手术机器人与耗材相结合,形成“手术机器人+耗材”的模式,这种可持续的生态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球范围内,骨科领域的领军企业都在积极涉足耗材领域。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其市场规模中超过一半来自于耗材。从医院的角度考虑,没有耗材也很难实现稳定的营收。无论是从企业的角度还是医院的角度,耗材在商业模式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