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专家怎么看
“机器换人”, 过去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今在中国也成为现实。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产量 (含外资) 已达32996台, 同比增长21.7%。2013年以来, 我国已经连续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以 “新蓝领”的身份走进车间。这股“机器换人”的浪潮,是否会冲击劳动力的就业?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机器换人”是多种因素倒逼的结果
2015年,广东机器人保有量达4.14万台, 占全国18.8%、 全球2.49%。 其中, 2015年新增机器人1.82万台, 占全国1/4、全球6.9%。
广东渐成 “机器换人” 大省的背后,首要原因是劳动力紧缺。
东莞一度曾遭遇 “招工难” 困扰。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指出, 一方面, 中国每年有大量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 而他们不愿意去做工人; 另一方面, 过去几年里农民工待遇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和职业能力却并未同比例提升, 他们的职业技能也无法适应产业升级、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2015年前三季度,广东省两万家被定点监测企业的平均员工缺口达38人。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调研员梁经昌曾对媒体表示, 该市在实施 “机器换人” 后, 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得到极大缓解。
, 成本上升也倒逼 “机器换人”。 数据显示,2008年前的30多年,珠三角工人月薪标准仅涨100多元, 但随后7年, 广东一类城市最低工资标准从860元涨至1895元, 增长1.2倍, 制鞋、家具等行业甚至翻番。
佛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庆云向媒体介绍, 一个普通产业工人平均一个月3500元人工成本, 引进机器人后, 一个机器人平均可以代替8个产业工人, 一年可以为企业节约30万元的人力成本。
, 工业机器人的柔性生产技术可以帮助制造业提高生产灵活性, 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而智能制造中物料浪费的减少、 能耗和废品率的降低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高效益, 也有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压力。
在格力电器的珠海工厂中, 机器人已被用于搬运、 码垛、 机床上下料、 钣金冲压等自动化生产线, 帮助车间提升30%的生产效率。 在汽车制造行业, 长安福特使用最新的柔性车身总拼定位系统, 多达6种车型的车身可以共用同一条生产线完成制造, 多种车型生产的快速切换只需 18秒。
徐晓兰概括道, 在中国一些沿海地区, 人口红利下降、 人力成本上升、 人才结构矛盾等问题正在倒逼国内制造企业以机器换人; 另一方面,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原来的农民工可能难以承接新的工作, 企业也招录不到所需劳动力,也只能进行 “机器换人”。
“机器换人”部分群体就业会受影响
对于 “机器换人” 会带来失业潮的担忧, 徐晓兰认为, 一方面, 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 机器人广泛的人机交互技术是工人与机器协同生产;另一方面, 机器人催生的新产业生态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徐晓兰表示, “机器换人” 兴起,其本身就是人口红利消逝的 “果”, 自然不能把前者归咎为失业之 “因”。 她说, 对失业担忧的背后, 实际上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出现的人力结构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
产业转型升级会伴随部分人员的结构性失业。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也表示, 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是低成本、 劳动密集, 而 “机器换人” 需要最多的是科技、 人才、 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产业。 随着中国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渐不复存在, 产业转型升级将伴随着人员的重新配置。
中国社科院的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同样指出, 在 “机器换人” 的大背景下, 农民工等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就业结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甚至会出现比较严峻的失业风险。
机器人市场高速发展人才问题日益突显
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发展。集团中国总裁顾纯元从参加 “机器换人” 进程的经验中道, 对许多制造类的企业而言, 就是把机器人白送给他们,他们都不会要。
顾纯元分析其原因是, 因为有的制造类企业不会很好地使用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本身是比较专业的产品, 无论研发还是应用, 都需要懂制造工艺, 懂机器人编程、 安全、 机械等, 坏了还要会简单的维修。
顾纯元认为, 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高速发展, 人才问题日益突显,工业机器人供应商、 集成商和终端用户都处在求贤若渴的状态。 “机器换人”不是不需要人了, 现在缺的是能制造机器人、操作机器人的技术型的人才。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政府、 行业和企业的长期共同努力。 徐晓兰建议, 应对 “机器换人”, 当前急需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让机器代替下来的员工走入课堂, 教给他们操作机器的技能, 从而重新就业; 另一方面, 中国也急需培养一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技术工人。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则建议,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他说, 在工业领域, 正常的人才结构是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 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引进, 而各国都没有大规模引进技能人才的先例。 , 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如果没有大量的技能人才, 实现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