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不断推进,即便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也能享受到三甲医院般的服务了
邹臻杰
邹臻杰
人类与疾病缠斗的历程中,加载5G技术的人工智能(AI)将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参与、引领变革。
是辅助诊断的AI技术。“男,38岁,肺结节随访,可疑病灶6个第1处右肺上叶、尖段,长径3.3×1.3mm,疑似良性……点击图文报告,一张AI肺结节筛查报告单立即形成。”这是第一财经记者在Dr.Wise人工智能医学辅助诊断系统前看到的景象。
“该设备已经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落地,美年健康(002044.SZ)的体检领域也实现了。”深睿医疗高级副总裁李朝阳说。
在百度AI眼底筛查一体机前,患者进行眼底拍照后,系统10秒钟后就能够输出筛查报告,涉及病变位置、等级。“中国有6.6亿眼底疾病风险人群,但只有3.6万专业眼科医生,能够识别眼底照片的医生数量则更少。”百度智慧医疗总经理黄艳解释了推出这一系统的初衷。
更厉害的AI则是直捣病灶,帮助医生完成手术。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二科主任刘荣介绍,去年国内四成的肝胆急性手术在该院完成。“现在我们病房手术中80%的病人不需要开刀,都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来实现。”刘荣说。
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三甲医院2400余家且46%位于东部地区,顶级医院更是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级医院8000余家,基层医院2万余家。
“人工智能与医疗器械深度融合,将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在近日于上海举行的2019国际医学人工智能论坛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景和表示。
那么,5G下的医疗场景将如何落地并惠及患者?高科技创新器械如何运用?
省时省力省钱
乳腺癌被称为女性头号杀手,最好的预防措施是早期筛查应对。我国女性人口众多,乳癌疾病的普查,都让医生去诊断非常耗时。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东西部差异大,医学影像能更好地缓解医生的看诊压力,帮助减少漏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金征宇表示,“一些沙粒样的钙化非常小,需要用放大镜辅助,而如果使用AI技术就会有很好的帮助。”
由于结果更易于被标准化,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多体现在影像方面,尤其是应用于疾病早期筛查、评估,这恰恰也顺应了国家推行分级诊疗制的趋势。
除了提升医生效率,智能影像还能通过AI算法在更短的时间内重新成像,以减少CT中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直接损伤。
“PET/CT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辐射剂量降低了80%,另一方面是医疗费用降低了60%,这是由于药物费用减少了2/3,以及患者流通量增加1/3。”明峰智慧医疗执行总经理叶宏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也正积极备战科创板,目前已进入辅导期。
“目前,我们正在将自主开发的智能子系统IntelliAtlas积极融入阿里健康AI云平台;未来,该平台上可以实现数据存储、管理、分享等功能,也为后面远程数据管理、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等提供基础。”叶宏伟补充道。
肺癌是我国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死亡率均列第一的恶疾。“肺癌的早期筛查在各级医院的工作量巨大,如果将AI系统运用至阅片中,可以做到1分钟之内即可阅完300~400张片子。”李朝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而在另一具有庞大需求的儿童骨龄评估上,往常医生做一个骨龄评估的时间在15~30分钟,AI系统仅需几秒钟就可以得到一个准确的结论,大幅提高了医疗的效率——除了深睿科技,依图科技、喜高科技等也早已在此领域有所布局。
大数据的长期积累、5G通信等技术的集中爆发,催生了人工智能与医学的深度结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认为,信息技术取决于3个要素获取、测量、传输;在此基础上,医疗信息得以被医院进行处理,一些包含传感器的精密测量设备频频面世,“手术在将来或许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操控机器人来实现”。
5G更将助力AI医疗场景迅速落地。由于5G具有大容量、大连接、低延时等特点,其在急诊医疗、移动诊治、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出巨大效能。
例如,5G的介入能为脑卒中病人争取更多的时间。“脑卒中病人的传统急救流程是进入医院后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专家会诊拿出治疗方案;在5G时代,我们在救护车上就可以用配备的超声、CT对病人展开检查,通过5G迅速上传到接诊医院,当救护车到达医院时,医生已可以对病人展开救助。”李朝阳说。
,5G让移动诊疗成为可能。比如为一些边远地区人群进行主动“送医体检”,将诊疗车开到当地进行巡检,或开到矿山为工人做职业病检查等;提高基层的筛查能力,人工智能是很好的切入点。
以AI系统在各级医院的布局来说,基层医院在遇到疑难病时可以将数据上传到上级中心,请求专家会诊,进而提升能力;对患者来说,可以在AI系统的运作下,将个人数据进行迁移,方便进行转诊。
“5G可以方便、迅速、及时地把采集到的医疗大数据传送给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在提高疾病预防、诊治效率的也释放了更多的医疗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表示。
6小时手术有机器人时间减半
外科手术是延续人类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并日趋个性化、微创化、远程化及可视化。在AI辅助外科手术方面,国内首个医用机器人专业委员会正在筹备中,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原院长何涛便是其中的牵头人。
何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所说的手术机器人是俗称,学名是‘手术辅助系统’或者‘手术控制系统’。”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可将医疗机器人分为3类诊断辅助机器人、手术辅助机器人和助老、助残等康复机器人;而在手术辅助机器人领域,以达芬奇系统为主导的机械臂设备占据多数,在国内各大医院的装机量约为80台。
另据波士顿咨询的数据,到2020年全球医疗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14亿美元。其中,手术机器人规模最大,占60%市场份额;微创放射性手术系统约占20%;急救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为次。
放眼全球市场,医疗机器人已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今年2月,强生以34亿美元收购外科手术AurisHealth,主要领域为支气管镜检查;去年9月,美敦力16亿美元收购了骨科机器人公司MazorRobotics;更早前的美国整形设备制造商史赛克(Stryker)收购Mako及其机器人辅助技术并使其股价暴涨82%等。
手术机器人缘何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王君臣副教授分析,由于当前手术进入微创时代,微创条件下,器械如何精准到达病灶、如何驱动设备进行手术缝合、医生如何能清晰看到解剖组织环境、医生与设备能否通过传感器反馈形成闭环等,都值得探索。
而手术机器人可能就是一个最具优势的解决方案。
手术机器人的前沿应用已在我国肝胆移植领域有所体现。301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胡明根表示,“比如,我用传统腹腔镜来做一例胰十二指肠的手术需要6小时,但用一个机器人只需要2.5~3小时,时间大大缩短。而这也意味着医疗成本有所减少,病人的麻醉时间、手术创伤、医疗费用等临床的指标都会有大大的改善。”
多位业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AI赋能医疗当属未来趋势,其归根结底需要在医生的控制、掌握下运用;,如何提升医生对智能设备的认知与学习,并进行一系列标准、规范培训则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