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被规范 骨科手术机器人何去何从?

行业资讯 2022-04-09 13:45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3月31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配套措施的意见。上述意见中对于“手术机器人”等新技术收费有着明确的要求。
意见强调,公立医疗机构采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化系统辅助手术操作的,按照智能化系统的实际功能,以“人工关节置换术”项目价格为基础上浮一定比例加收,不单独设立收费项目。
在此不久前,一份“关于征求《关于完善骨科‘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辅助操作价格及相关政策的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在业内流传,引起外界的关注。4月8日下午,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该文件内容属实。
4月1日,记者就手术机器人医保定价的相关内容致电且致函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智航”,688277.SH),但截至记者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技术部兼培训部主任杨建龙告诉记者,“近来,国家医保局对于骨科手术机器人新的物价政策制定征集各省意见,非常有必要性和及时。由于手术机器人作为新兴事物,过往没有对应的、统一的医疗服务项目名称,相应定价规范、价格尺度也亟须确定,所以,如果未来医保局制定一系列指南,意味着手术机器人在医疗物价领域有望获得‘身份证’,在收费上有了凭证。”
规范收费引关注
近期,骨科手术机器人医保定价的话题引起外界广泛关注。
3月初,一份“关于征求《关于完善骨科‘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辅助操作价格及相关政策的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在业内传开。落款为“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2022年3月1日”。
在上述征求意见稿中,对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实际功能有着明确的分类,比如,手术机器人只具备和发挥导航定位功能的,作为骨科手术价格项目的“加收项”体现辅助操作价值,“加收项”名称应体现导航定位功能。手术机器人只具备和发挥导航定位功能的,每例手术加收比例最高不超过40%,核心术式每例5000元以上的,加收标准按每次2000元封顶。“手术机器人在医务人员支配下完成或参与完成部分手术操作的,加收比例不超过80%。”
征求意见稿还明确指出,部分地方收到新增骨科“手术机器人”“3D打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申请,普遍存在设备采购成本和一次性配件价格“双高”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此前冠脉支架集采落地后,价格更高、暂未被广泛纳入集采的药物球囊和可降解支架等的使用量明显增加。在人工关节集采之后,手术机器人是否会出现上述情况?此时相关部门出台函件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对此,天智航在投资者交流记录中表示,“此征求意见稿为国家医保局向各地方医保局征求意见的内部文件,目前还没有正式实施落地,现阶段我们无法预测,但国家鼓励创新医疗装备发展的战略没有任何变化。”
有资深骨科从业者解释,“上述文件出台背后的逻辑是,人工关节带量采购之后,产品的价格得到大幅度的下降。但如果手术机器人的价格过高,可能会抵消带量采购所带来的效果。”
杨建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解释,“例如膝关节置换的手术项目名称上并没有分开标注,是人工做还是由机器人来做。若都按目前人工手术收费,对于机器人手术治疗成本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不足。就目前函件所释放的信号来看,产业端的各家企业对于手术机器人医疗服务价格非常关注,也向行业表达了对于价格尺度的担忧。手术机器人的科学定价需要兼顾多方因素,比如既要满足临床创新的需求,促进行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兼顾不增加过度的医疗负担。”
盈利难题待解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3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8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57%;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2020年的全球市场规模为7.25亿美元,占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约52%。
上述赛道也吸引了诸多入局者。目前涉及手术机器人相关业务的企业既包括美敦力、史赛克、捷迈邦美等大型跨国医疗器械公司,也包括国内的天智航、新君特、微创等公司。
要注意的是,对于多家有手术机器人业务的公司来说,如何实现盈利仍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天智航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所示,“销售到县级医院的难点最主要的是成本,我们设备的终端价基本上是在1000万元左右,医院除了购买骨科手术机器人外,还要配别的设备,如C臂,所以一个医院配备下来至少是1500万元以上。这样的资金成本,对一个县级医院还是有一定的压力。”
由此,尽管目前手术机器人作为部分三级医院的“高端配置”,但由于价格等因素,目前还难以在二级医院以及基层医院覆盖。
记者进一步查询发现,在销售数量方面,2021年上半年,天智航共实现销售台数为17台,其中包含3台新产品天玑2.0。微创机器人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仅安装189台腔镜及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手术渗透率分别约为0.5%和0.1%。
上述行业现状也直接反映在业绩上。以天智航为例,2020年报显示,营业利润为-0.64亿元,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77亿元。2021年第三季度报表显示,其营业利润为-0.74亿元,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79亿元。
而毛利率方面,2020年,天智航医疗器械行业的毛利率为81.17%,其中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的毛利率为83.43%,配套设备及耗材的毛利率为54.78%。
对此,天智航解释为,“公司主要产品骨科手术机器人进入临床手术尚处于起步期,增进医院、医生、患者对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认知程度尚需一定时间。报告期内,公司尚未能实现盈利。”
由此,为降低医疗机构一次性购买骨科手术机器人所面临的资金支付压力,2020年起,天智航探索了与医疗机构共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的业务模式。即公司向医疗机构提供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所需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及相关配套设备并提供技术支持,医疗机构按照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数量向公司支付技术服务费。
值得关注的是,天智航的股价从上市初的最高点141.60元一路跌到14.56元(4月7日收盘价)。
地方医保已试点
实际上,早在2021年,手术机器人先后被纳入上海、北京医保,在国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支持具有临床价值创新产品的大趋势下,手术机器人的医保支付覆盖面或将加快。
2021年4月,上海医保局将“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等28个新项目纳入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其中人工智能辅助治疗的限定支付范围为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子宫全切术、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自负比例为20%。
北京也于2021年8月推出医保支付方案,手术机器人以及耗材均被纳入了医保支付范畴,其中,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的费用固定为8000元,可全部使用医保支付。而配套耗材费用也可实现部分报销。
对此,天智航于2021年9月1日在公告中曾谈及北京地区医保政策对于公司的影响。
天智航如是表示,“北京市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调整以及医保支付增加的‘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和‘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预计会对公司产品的推广和骨科机器人手术量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但在短期内不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公司生产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所涉及的医疗服务以及一次性配套耗材首次纳入政府定价和医保支付范畴。未来,公司将加速推动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临床使用及一次性配套耗材进入各地医疗机构采购目录的各项工作。”
对于上述两种模式的优劣,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手术机器人的定价模式,首要基于产品的临床价值定价,进而再考虑成本等因素。从上述两大地区的医保支付模式来看,主要是基于地方医保自身认知,来选择从定比、定额、限额、DRG等方式进行支付。目前手术机器人作为新技术,本身价格较为昂贵,在医保支付方面也需要考虑医保基金的承受度。”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