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疲劳、不会窒息,而且隐蔽性好,它们在战场上具有天然优势。从目前各国军用机器人的研发与使用现状来看,机器人“参军”已是大势所趋。军用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主要作用分为侦察和观察、直接执行战斗任务、指挥控制、后勤保障等。今天,机器人网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常用的几款军用机器人。
首款定型的作战机器人适应多种环境的小型作战平台
履带式底盘,可旋转遥控枪塔,两个用于探测和感知环境的摄像头……作为中国首款定型的作战机器人,它从外观上看,就像是个小坦克,但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变它采用了双节双履带式的移动方式。和我们常见的坦克式单节双履带相比,它在履带的前段增加了一节机械旋转臂,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它的通过能力,能够适应更多的道路情况。
双节履带底盘之上,是一个显得很小巧的枪塔,体积不大,重心也很低,根据研制人员的介绍,这是一个通用型的枪塔,可以搭载的载荷以轻型冲锋枪为主,以及其他近战武器,比如手枪。看得出来,这是一款为城市或小范围山地作战设计的机器人,典型的场景应是伴随步兵或其他地面力量共同前进,在人员无法到达的狭小空间,在有毒、有爆炸物等的危险环境中完成作战任务。可以是小分队的先锋队员,也可以承担不易到达的环境中的侦察员,为战斗任务提供信息保障和打击能力。
这样的设计安排明显体现出小型化的特色。双节式履带显然是在总长度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适应能力作出的选择,车辆的底盘长度越长,越能提供行驶的稳定性能、以及更大的载荷,但这样体积也上去了。机器人的全重是36千克,这是一个单兵可以背着走的重量——这将为机器人的战术运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国产机器“大狗”拥有五种行走步态
“大狗”可承担运输、侦察或打击任务,世界军工强国对无人作战平台和机器人的研究可谓明争暗斗,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相继爆出研制四足机器人的消息,其中以美国波士顿公司研制的“大狗”最为有名。我国也已经启动了足式机器人的研究计划,研究进展似乎比想象中更快一些,成果也很丰富。兵器地面无人平台研发中心(以下简称“兵器无人中心”)的国产机器“大狗”让人耳目一新。
机器“大狗”学名是“山地四足仿生移动平台”,主要功能是用于山地及丘陵地区的物资背负、驮运和安防,可承担运输、侦察或打击任务。,在道路设施被破坏较严重的灾害现场也可发挥作用。
外观上,兵器无人中心的两只机器“大狗”与美国、韩国曝光的同类机器人相似。体积比普通的猎犬稍大一些,四条金属“腿”支撑着一个瘦长的“躯干”,“躯干”上面挂满了各种包袱,仿佛一只驮运物资的动物。
“我们已经为他设计了五种行走的步态,这是其中的一种,叫对角小跑,是模仿真正的狗小跑的动作,还有遛蹄、跨步等其他的动作行为”兵器无人中心的技术人员介绍说。
目前,这只“大狗”已经能够在户外自然路面上自由行走,包括雪地、草地、斜坡等。
弹药销毁机器人草原深处的安全卫士
在我国唯一的轻武器试验鉴定国家靶场——中国白城兵器实验中心里,就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兵器试验的炮弹不经他装配、发射,更不经他找回,却需要经由他之手走向一枚炮弹的终点,这就是“未爆弹丸销毁”。
这种弹药销毁作业车,更常被称作“弹药销毁机器人”,主要元件包括作业车主体、控制台、电动收揽装置和辅助装置(各种工具、功能作业包、各类手爪、无线传输模块、三角支架等)。该机器人主要采用遥控方式实现载车地面移动,实现各项预定功能。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遥控载车完成引爆药的放置、未爆弹销毁等作业,通过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将载车的摄像头捕获的现场图像传送到操作台显示分系统,供指挥员参考,并以此为依据对弹药销毁作业进行实时监控和修正,确保销毁作业百分百成功。可以说,弹药销毁机器人的出现,除了大大增加爆破作业安全系数之外,也使得未爆弹丸销毁由人工走上了机械化的道路。 弹药销毁机器人的越野能力较强。弹药销毁机器人最大越沟宽度达到60厘米、最大爬坡坡度也有30°,在科尔沁草原相对平缓的地形地貌环境下,基本满足所有场地的销毁作业。主摄像机的俯仰转动角度在正负90°之间,水平转动角度则是从0°到320°之间,几乎可以做到无视界死角。其机械爪在展开状态下可携带10千克的引爆药,基本满足任何单次销毁作业的用药量。该机器人分为无线操作和有线操作两种方式,无线操作最远距离达到500米,有线操作则有200米,相对以往的人工爆破作业,危险系数大的作业任务已不在话下。
排爆机器人“灵蜥”
“灵蜥”系列机器人是广州卫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并先后研制出A型、B型、H型、HW型等灵蜥系列机器人,都具有探测及排爆多种作业功能,可广泛应用于公安、武警系统。它由履带复合移动部分、多功能作业机械手、机械控制部分、(无线)及有线图像数据传输部分组成。
作为地面移动机器人它具有极强的地面适应能力,它可在不同路面前后左右移动\原地转弯\自动爬坡\爬楼梯功能。越障时,机器人采用履带式及轮式移动方式,而且可以根据使用要求装备爆炸物销毁器、连发霰弹枪、催泪弹等各种武器,完成相应的特种功能。
水下探伤机器人为辽宁舰颁发“健康证”
海军某型现役驱逐舰正在进行水下探伤检修任务的情景与以往不同,该支队长期担任水下检测手的潜水员开心“换岗”,主角变成了一个以新型超声波探伤机器人为主的水下探伤仪。这次,身着干爽作训服的老王,与岸上操控手一起坐在甲板上,指点新拍档——水下机器人干活儿。
外骨骼系统“钢铁侠”正向你走来
未来战场需要你跑得更快、判断更准、力量更大、下手更狠……有没有捷径呢?外骨骼机器人系统便是解决方案之一。古代士兵的盔甲就是最早的外骨骼,如今,结合了机械电子、控制、生物、传感、信息融合、材料等技术的外骨骼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走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他们研制的外骨骼机器人系统——“机器战甲”——威力巨大。两条银色的金属下肢托举着一套环形护腰,紧接着在下肢的膝关节和脚掌处安装着两副护膝和踏板……在实验室里,记者好奇地穿戴上这套奇特装具,镜子里的自己俨然科幻里的钢铁战士。
“我们这套单兵负重辅助系统是根据昆虫外骨骼的仿生学原理研制而成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未来战场上,士兵的携行装具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可人体的体能和负重能力却是有限的。研发这套辅助单兵负重的外骨骼系统,能使人体骨骼的承重减少50%以上,让普通士兵成为大力士。
想象一下,在地震救灾现场,一个人就能举起 100千克甚至 180 千克的石块、混凝土板块,而且 24 小时连续工作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样的救灾队伍可以高出正常人好几倍的效率在狭小的空间内清除废墟或者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这将是怎样的工作效率!在战场上,一支行军时速 20 千米,能够在夜间精确定位,负载100 千克以上各种信息化装备的外骨骼机器人部队投入战斗,而对手是传统意义上的步兵,这将会获得怎样的战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