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窠臼 信息化成就上海智慧海关

行业资讯 2019-08-15 18:40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海海关档案室,一封写于1978年的珍贵手写建议书促成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要决策1980年1月1日起恢复海关单独对外贸进出口货物征收关税。

  跨越40余年风雨,这封信的意义更加凸显——去年全国海关总征税额1.89万亿元,这意味着,这封信引出了如今全国近1/4中央财政收入。

  “以全国海关系统1/6关员,完成了全国1/4海关监管业务量,查验了全国1/3货物,贡献了全国1/4关税额。”在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看来,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从手工查验到信息化

  开放的每一项工作都和海关密切相关,而上海最大的优势是开放。

  国门渐开,出入境旅客、货运量激增,但行李物品和进出口货物的验放仍然全靠传统的人工查验方式,影响了作业效率。

  作为业务大关,“七五”期间,上海海关首吃“螃蟹”——“请来电脑把国门”,开始了货管、征税、统计报关自动化一条龙的探索和应用。试用一段时间后,因软件问题出现通关慢、丢单漏税等现象,系统被迫下马。但它为海关报关自动化(H883)系统的立项和开发打下了基础。

  1988年,海关总署调集全国海关业务科技人员立项开发H883系统,将业务最繁忙、压力最大的海关内部业务处理系统——报关自动化作为突破口。

  1990年,上海海关成为扩大试点海关之一,下属浦江海关首当其冲。

  忆及H883系统开发,上海海关原总工程师夏立法连连感叹“难,实在太难了。”

  因为报关自动化一条龙挫折的阴影,加上软件在测试中被发现不少问题,为求保险,系统只在一个窗口试用,之后再由人工复核,浦江海关试点取得成功。但系统在吴淞海关扩大试点时,却遭遇挫折。

  后来担任上海海关副关长的顾振兴清晰地记得,试点第一天,吴淞海关只办成功一份报关单。

  夏立法告诉记者,由于软件、网络原因,H883运行期间不时会产生一些问题,这给技术和业务人员带来很多难题。除了加强对报关员培训,技术人员费尽心思,甚至通宵达旦找原因、打补丁。经过不断努力,H883系统逐步稳定。

  在这之后,海关总署开发了H2000系统、H2010系统,与H883相比,改进了很多。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海关主要单证报关单、舱单、合同备案数量成几何级增长,仅报关单就从几百张增长到现在每天近10万张。

  “海关科技的一大特点是围绕业务主线做文章,针对空运直通式、提前报关、就近通关、便捷通关、无纸通关等,技术人员都开发了相应软件,并开发了报关信息模糊查询系统、审计动态管理系统。”在上海海关科技处处长朱建文看来,信息化既提高了通关效率,也加强了管理。特别是全国第一个自贸区、保税区都出自上海,背后都离不开信息化支撑。

  从眼观手查到智能审图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增长,一方面海关传统的人工开箱查验模式弊端显现——耗时长、费用高、易出现货损等;另一方面,走私犯罪猖獗,海关提高监管科技水平,有效遏制走私迫在眉睫。

  面对现实需要,国家正式批准海关立项“H986工程”,研发适合海关监管的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

  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查验方式,H986通过透视分析系统机检图像就能发现集装箱、车辆等运输设备内的货物、暗格以及违禁品。

  设备研发成功后,最初投入查验现场应用的10台H986,上海海关就配备了两台,为海关查验领域带来一场大革新——既“管得住”又“通得快”。

  从眼观手查到H986大型集装箱/货柜车检查系统,如今上海海关建立了一套查验系统。高融昆介绍,通过优化实货监管,推广应用“智能审图”等新技术,2018年,上海口岸进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压缩50%以上。

  从优化营商环境到打击走私犯罪

  1996年浦江海关入驻上海国际航运交易所后,上海海关尝试突破原有分工,为方便企业出口报关,无论哪个海运口岸出口货物,均可在航交所办理,谓之“大通关”。

  1997年,上海海关根据海关总署建立现代海关制度要求,主动探索通关作业改革,1999年,随着浦东国际机场海关纳入通关作业改革,上海关区31个业务现场实施了新的通关作业模式,国际贸易营商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但2000年3月间,英特尔公司向上海市政府投诉并建议,希望缩短口岸滞留时间。究其原因,光海关一家改革还不够,口岸各单位要一起改,由此诞生了具有首创性的通关模式——空运直通式。

  这一模式后来被视作上海大通关工程的一个突破口,间接推动了上海电子口岸建设。

  目前上海海关正在以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支点,探索建立智慧通关新模式,打造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的新引擎。高融昆说,这可能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控制监管的终极方案。
<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