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田苗:机器人是“刚需”,市场正处于逆周期增长
未来机器人需求的蓬勃发展
随着未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日渐临近,新生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催生了一个长期刚性需求——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软体材料、5G互联网开放软件平台等前沿技术的融合,为新一代机器人带来了无限的产业机遇。而中国机器人正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新能源车制造服务、智能IoT电子等领域将成为竞争的主战场。
2020年,疫情的冲击将机器人推向了风口浪尖。疫情期间,市场对无人配送、无人巡检等无接触工作的需求激增,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得到广泛拓展。与此国家新基建政策的推出,为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具体来说,机器人已成为“刚性需求”。而5G技术的普及对机器人行业的影响尤为显著。它让机器人的远程操作成为可能,推动了机器人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借助高速率、低延时的特点,机器人可以快速传输、处理和分析数据,使其反应更加灵敏,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王田苗教授指出,“新基建”的标志性发展趋势如数字化、柔性化等将与AI、5G、IoT技术结合,推动机器人行业的巨大进步。
除了新基建的推动作用,国内就业人口下降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机器人市场需求增加的重要原因。随着劳动力人数的不断下降和用人成本的不断增长,企业选择使用机器人进行降本增效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王田苗教授预计,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扩大,机器人的应用将在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LED面板加工等多个行业实现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在2019年出现下滑,但中国机器人市场却呈现出逆周期增长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持续增长,机器人的应用密度在行业中的排名也日渐上升。汽车行业、电子制造、机加行业、化工行业以及食品行业成为机器人应用的前五大行业。王田苗教授认为,机器人在行业的应用依然是刚性需求。
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且充满机遇。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新基建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从2012年的123万台到2016年的183万台,再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300万台,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这一数据,如同王田苗所强调的,揭示了机器人作为刚需产品的本质。
连续十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增长率维持在10-12%,而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速度更是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平均增长速率达到25%左右。这一发展趋势充分说明,机器人技术正成为引领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在繁荣的背后,2019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出现了下滑,原因主要在于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制约。尤其是汽车行业,作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战场,其需求下滑对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汽车行业,电子制造、3C行业市场也呈现出疲软态势。标志性行业如手机与家电整体下滑了5%左右,而3C下滑更是高达约30%。这一趋势导致整个工业机器人需求下滑,出货量锐减。也有行业在逆周期中展现出增长势头,如日用消费品、建材、化工、物流与仓储、搬运与码垛等行业,这些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依然旺盛。
中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在这一大潮中崭露头角。销量持续增长,占全球比重逐年上升。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比例还有待提高,面临着多机成套性、高可靠性方面的挑战,但这正是国产机器人成长的契机。国外机器人厂商的经验丰富,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较为成熟,但国内企业正积极追赶,努力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满足汽车智能流水化生产线的需求。
我国机器人产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行业创新能力显着增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不稳定等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要想达到与外国企业较量的水平,必须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加大力度,特别是在“一软两硬”方面实现突破。其中,“一软”指的是机器人的工业软件,这是我们的薄弱环节,需要大力投入研发。
尽管面临挑战,但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新基建和特定行业的拉动,以及企业的不断努力和创新,中国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当我们的龙头企业的机器人生产达到万套规模,当我们在核心零部件研发上取得突破,当我们能够出现一批原创性基础技术时,我们就有信心走在世界前列。关于“四高”特性——高速、高负载、高精度、高可靠性,在机器人领域中至关重要。而关于“两硬”则指的是减速器和电机,其中减速器主要包括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国产谐波减速器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0%,但RV减速器的进展却相对滞后。虽然电机在国内发展迅猛,但在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王田苗向亿欧透露,为了提升国内机器人在“一软两硬”上的能力,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以行业应用为导向,继续攻克那些关键的“卡脖子”技术,力求在机器人的“四高”性能上取得突破。
加大机器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力度,包括互联网平台操作系统、智能材料操作执行器以及多机协作和人机互动等核心技术。
第三,重视交叉学科的基础创新,如开放OS与专用AI芯片的研究、人工肌肉与皮肤的研发、机器人的认知与情感交互技术的探索等。
第四,推动柔性定制化智能车间的示范工程,基于新能源汽车、3C显示与电子、农副食材、医药医美等行业的柔性无人化生产线,整合工业物联网、AGV、3D打印、高端数控机床等技术,实现相互集成与应用。
探索和创新机器人的服务模式,尤其要关注社会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尝试新的机器人使用模式,如租赁和共享,并重点开拓清洁、物流配送、接待、新零售、养老等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王田苗还指出:“目前我国特种机器人与国际水平站在同一起跑线;工业机器人则处于跟随状态;而服务机器人在应用上相对分散,国内服务机器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国际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专访王田苗:机器人是“刚需”,市场正处于逆
- NVIDIA首席执行官为当今时代的“达芬奇”发布多
- 人工智能自虚向实,从re:Invent 2022看如何全面实
- 机器人赛道风起,科技公司的新船票?
- 智能制造领域投资机会有三类 七大投资热点优势
- 智久机器人宣布完成A轮1亿融资,租赁模式能否成
- 直击进博会|工业、医疗机器人正在替代更多传
- 对话叶博-稳石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叶显明:销量倍
- 入局也破局,黑马萤石网络打出王炸
- 天智航“1毫米”的护城河 迎接即将到来的机器人
- 第20届中国国际包装工业展览会隆重开幕
- ABB电力与自动化世界:携手同心,共创数字化未
- 直观复星国产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在第六届进博会
- 机器人行业现状 机器人产业国退洋进 外企占据
- 机器换人后谁来操作机器
- 珠海市互联网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