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集聚是如何形成的?

新闻热点 2024-12-19 15:15www.robotxin.com纳米机器人

璀璨明珠: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高地探索者——上海宝山区的崛起之路

被誉为“制造业顶端的明珠”的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在我国蓬勃发展,特别是上海宝山区,正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该区域不仅见证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还迎来了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旺盛的动力。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提出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了机器人产业在重点领域的应用拓展。那么,如何强化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如何引领技术创新潮流?上海宝山区正致力于探索前行。

说到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与应用,它们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国,三分之一的机器人产量集中在上海,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该区域在机器人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宝山区正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确立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以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无论是产业链的完整性还是产业发展的深度,宝山区都展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力图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名片。

让我们聚焦于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这里不仅有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超级智能工厂”,还有如发那科智能工厂这样的重量级项目。作为上海市重大工程,这座工厂是日本发那科集团在海外最大的机器人基地,它将为中国市场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智能制造技术和服务。随着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的竣工投产,预计年产值将达到惊人的100亿元。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引起了日本总部的极大关注。

宝山区凭借多年的技术实力和制造业基础,成功吸引了发那科等企业的落户。那么,发那科智能工厂的“超级”之处在哪里呢?简单来说,它将以集成创新提供更智能的制造解决方案,展现出更高的“柔性”。在生产端,小批量、高精度的生产模式有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出品稳定性;在需求端,企业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产品,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应对,实现降本增效。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作为上海唯一的以机器人命名的特色园区,是上海市八大智能制造核心园区之一。这个园区已经集聚了众多机器人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园区的服务团队不仅提供降低企业成本的共性方案,还提供特色服务,以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例如,针对发那科智能工厂的用电需求问题,园区积极规划,寻找解决方案,以确保企业的顺利运营。

除了园区的大力支持外,宝山区的产业链培育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宝山区举办的柔性焊割机器人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推动了柔性智能焊割机器人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正是因为宝山区的产业基础雄厚,才能吸引龙头企业的目光。未来,宝山区将继续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中国机器人产业走向新的高峰。在充满活力的宝山区,高端论坛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一个重要事实:一个区域的产业繁荣,离不开其背后强大且完整的产业支撑。正如协办单位大界机器人CEO孟浩所介绍的,宝山的产业实力按上下游纵向分布,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产业链。

上游领域,宝山涵盖了核心零部件、软件以及关键支撑技术,如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和传感器等。中游则是本体生产,包括工业机器人本体、服务机器人本体以及特种机器人本体。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和应用客户,这一系列环节形成了一个井然有序、协同作战的产业大军。大界机器人作为下游方案提供商,正是这一产业链优势的受益者。他们基于发那科的工业机器人硬件基础,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柔性控制CAM/CAPP核心工业软件,为建筑、重工和海工等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机器人装备。

在机器人的横向分类上,宝山同样拥有全面的布局。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特种机器人三大领域,宝山均有涉足。上海蔚建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赵刚介绍了他们生产的工程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能够完成高精度的作业,如智能抹灰机器人,其效率是人工的5至8倍。随着技术的发展,如芯片、AI和激光技术的革新,机器人被赋予了更多应用场景的可能性。

宝山区不仅工业机器人产业突出,服务机器人领域也在迎头赶上。区内的工业机器人产值已经达到了惊人的84.8亿元,同比增长了22.1%,占据了上海市的35.4%份额。多家国内外知名的机器人企业已在宝山布局,其中不乏发那科、安川等知名企业的身影。在这一背景下,宝山区的智能机器人领域也涌现了一批优质企业,如快仓智能、首坤智能等。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蔚建科技的建筑施工及运输机器人室内喷涂场景更是得到了工信部的认可。

宝山区还在推动智能机器人在工业企业的广泛应用。在此过程中,不少企业面临挑战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针对这些挑战和建议,宝山区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关于如何完善研发阶段的贷款贴息以及鼓励企业向服务转型等问题都得到了的高度重视。“大界机器人”对于完善建筑机器人的行业细则的呼声也得到了关注和支持。这些努力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为了机器人产业的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先投后股”这种改革试点模式的实施更显其价值。“先投后股”不仅为企业在关键时刻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为其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将促进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将为整个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期待未来宝山区的机器人产业能在这种深度融合中迎来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宝山区正通过强大的产业链优势、政策支持以及产学研用金的深度融合等方式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上海市的宝山区,一项引人注目的创新改革任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里,环上大科技园作为上海市唯一一个以区为主体的揭榜者,正在积极探索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对于很多科技成果来说,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死亡之谷”——也就是从小试到中试的艰难跨越阶段。这其中,资金短缺往往是一个重要的障碍。对此,环上大科技园副总经理陆晓林表示,“先投后股”的模式就是为了帮助企业跨越这个难关。

这种全新的资金支持方式,融合了“引导+市场接力”的理念,旨在形成可持续的资金链,共同承担全流程创新中的风险。在宝山的环上大科技园,这一模式已经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的7家企业中得到实践,投入近6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并成功构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除了资金问题,机器人产业还面临着人才需求的挑战。高技术人才、行业对口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是企业争相追逐的宝贵资源。令人欣慰的是,新一代机器人人才正如破壳的雏鹰,正在孕育中。

坐落在上海大学附近的上海宝山环上大科技园零号基地,是科创人才的梦想起航之地。这个创新创业基地不仅为师生提供创业服务、办公空间共享,还展示科技成果,自挂牌启动以来,已吸引214家企业注册,实现69项科技成果转化。

何征宇是一位刚刚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的上海大学机电学院大四学生。他和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却共同致力于机器人的制造研发。他告诉记者,得益于学校的培养以及各类机器人大赛的历练,他已为自己确立了明确的职业方向——毕业后将加入上海发那科从事研发工作。这些充满朝气、技术过硬的年轻人正是机器人产业的后备力量,他们正带着满腔热血走上新一轮的竞争舞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