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央企观察丨“在创新中赢得未来”——中国一汽集团产业转型升级纪实
科技日报记者杨仑近期采访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汽”)的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深入探讨了这家拥有70多年历史的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如何肩负起“树立民族汽车品牌”和“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重任。
邱现东强调:“变化是永恒的,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想在变化中求发展,就必须科学识变、创新应变。”近年来,中国一汽一直致力于苦练“内功”,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他们深知,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他们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向科技创新要成绩。
为了突破核心技术,中国一汽已经向“新”出发。在最近的某项测试中,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一辆迷彩涂装的新能源轿车呼啸着撞向障碍物。一声巨响后,车辆电池的安全性能测试数据、影像等资料已经在后台显示。当研发人员看到符合标准的各项指标时,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这家企业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民族汽车品牌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的坚定迈进。他们的努力和创新精神不仅彰显了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的实力,也为整个汽车行业树立了榜样。期待中国一汽在未来能够继续引领行业潮流,创造出更多令人瞩目的成绩。类似的试验在中国一汽科技创新基地的新能源整车碰撞实验室里频繁上演,每年要进行超过200次的碰撞测试。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一汽正全力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并深知要想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必须突破电池安全和电驱性能等核心技术的瓶颈。
研发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杨钫认为是平衡。电池系统需要在保证续航里程的兼顾安全性,就像“鱼”和“熊掌”需要同时得到。为了打造安全高效的电池系统,研发团队从关键材料和结构设计入手,精心设计了一种坚固的“堡垒”结构,并提升了关键材料的热防护能力。他们还配备了智能预警系统,一旦出现意外,可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切断高压,确保电池的安全。
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驱系统来说,高转速和高性能是其强大的关键。研发团队同样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研发和优化,以确保电驱系统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中国一汽正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打造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的新能源汽车而努力。当中国一汽研发总院的新能源电驱样机初次登台时,遭遇了一系列挑战,诸如过热和噪音问题。王斯博部长回忆道,这些问题犹如一道道难题摆在研发团队面前。
为了克服这些难关,团队摒弃了传统的电驱设计方案,创新性引入了智能定向冷却技术。这一技术如同给电驱系统贴上了“退烧贴”,有效解决了过热问题。优化电机磁路拓扑,采用高强度硅钢片,为电驱系统装上了“”,大幅提升了其稳定性。
在过去的三年里,中国一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累计突破了353项关键核心技术,这些成果极大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走进中国一汽的生产制造工厂,便可见到一个正在向“智能化”转型的生动画面。上百台机器人有条不紊地运行,它们将物料精准送达生产线。灵活的机械臂上下挥舞,熟练地完成各项任务。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已然指向智能制造。在中国一汽的工厂内,数十万个数据采集点遍布各个车间,实时采集空间数据并上传至云端。依托这些数据,中国一汽成功搭建起云端“虚拟工厂”,并创建了制造过程数字孪生平台。借助这一平台,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对每个车间的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显著提高车间的管理效率。
这一系列的创新和转型不仅展示了中国一汽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厚实力,也预示着其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的坚定步伐。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国一汽正在引领制造业迈向智能化转型的新时代,其生产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跃升。
当我们走进中国一汽数字化部时,部门负责人门欣正在运用一汽北斗云平台,迅速了解各岗位的任务进度。这个平台是基于企业独特的“业务单元”管理理念自主构建的云原生平台,覆盖了企业全价值链、全体系、全过程、全岗位的工作需求。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门欣迅速获取了丰富的信息。
门欣向我们透露,依托海量数据和复杂规则,一汽北斗云平台还建立了自动评价模型。这一模型的应用,使得原本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的工作,如物流规划中的生产线调整等,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例如,在生产线新增车型时,涉及近千种零件的更换和数百个工位的调整,这一繁琐的工作通过平台上的线侧规划模型,规划周期得以从数月缩短至数小时,从而实现了极简物流智能规划。
中国一汽的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亦功表示:“我们致力于以价值、智能、生态为导向,推动一汽北斗云平台的持续迭代升级。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制造业树立一个数字化智能转型的新标杆。”他的这番话,展现了中国一汽在智能化转型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向着绿色未来迈进:全面推动节能降碳行动
繁荣工厂,作为中国一汽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标杆,正展现出其独特的绿色制造魅力。雨水收集系统、光伏发电技术,只是这座工厂向绿色转型的冰山一角。每年,通过雨水收集可节约上万吨水资源,而光伏发电则助力工厂节省百余万元电费。
这座工厂的绿旅,从工艺设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到环保工艺的应用以及污染末端的治理,都已经实现了全周期的节能降碳。在每一个环节,都能看见中国一汽对于绿色、低碳的执着追求。
在汽车生产过程中,设备通常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为了既保证高质量生产,又实现设备的节能,中国一汽对其所有设备进行了深入的“节能诊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寻找生产中的改善点和环节,运用设备自适应管控技术,根据生产计划和柔性变化,最大限度地降低重点设备的能耗。
李文静,中国一汽安全环境保障部的一员,向我们详细描述了这一过程的细节。“我们不仅仅是更换一些设备或者改进一些工艺,更是在构建一个可持续、绿色的生产模式。”他说。
这里,不仅是生产的场所,更是绿色技术的展示窗口。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决策,都体现了对环境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承诺。中国一汽的繁荣工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制造中心,更是一个绿色、低碳的先锋阵地。在中国一汽,绿色能源的应用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光伏发电能力已经达到了46兆瓦。不仅如此,我们还研发出引领行业的低温脱脂材料,并创新了包括温湿度自适应控制在内的12项低碳技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零碳制造体系,融合了绿色能源和低碳工艺。
刘亦功表示:“我们积极建设智慧能碳管理平台,继续加大投入,攻克低碳技术难题,全力推动绿色制造的发展。”我们致力于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不仅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也在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目标。中国一汽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精神,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探索出一条以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探索,将为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