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驱动物流行业创新变革
在全球疫情不断反复的严峻形势下,物流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供应紧张、运力不足、成本攀升,这些难题让物流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应对策略和变革之路。那么,物流企业如何降本增效?传统物流企业又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呢?
近日,新赤湾主办的线上直播分享活动“产业供应链物流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为我们带来了业内的深度思考。在这场直播中,物流行业专家储雪俭教授深入剖析了供应链物流的创新发展机遇,并详细探讨了物流企业的融资之道。
储雪俭教授的分享内容整理如下:
我们要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由于疫情的反复扰动,今年多地防控措施的升级对员工复工、道路畅通、运力调配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也为物流业带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在困境中,物流企业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而数字化转型正是其中的关键。
我们要深入了解供应链物流的创新发展机遇。随着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物流正在逐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这不仅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物流服务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物流企业融资也是储教授分享的重要话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如何获得融资支持,实现良性发展,是每一个物流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储教授从多个角度为我们解析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对物流企业的融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储雪俭教授的分享为我们揭示了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也为我们提供了应对挑战的思路和策略。让我们共同期待物流行业的未来发展,期待更多的创新和实践在这个行业中涌现。中小物流企业在外部经济环境的压力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制约其发展与壮大。储教授指出,常态化防控政策进一步增加了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压力。在全球疫情和加息周期的背景下,实体经济迫切需要进行供应链物流的降本增效。尽管本轮疫情引发了全球物流危机,但在国家政策层面,也为物流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回首过去,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供应链战略是在2014年11月。此后,国家对供应链发展的政策不断加码。到了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供应链被首次上升至国家战略地位。可以看出,国家对供应链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这一背景下,储教授强调供应链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是供应链创新升级的必由之路,数字化供应链将成为驱动双循环的支撑。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物流行业需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积极应对压力,寻求创新发展的路径。数字化供应链的发展将助力物流行业实现降本增效,为构建双循环格局提供有力支持。在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的最新行动中,强调绿色交通的重要性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一项关于碳达峰的积极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构建绿色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这一方案不仅强调了铁路和水路运输的重要性,而且鼓励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的“公转水”,即从公路转向水路,以实现更环保、更高效的物流方式。这一决策无疑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力践行。
双碳目标驱动下的运力产业供应链创新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运力产业供应链正在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致力于实现节能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智慧物流的概念正逐渐成为网货平台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传统物流企业正逐步向数字化物流转型。
数字化物流的核心价值:网络化、数字化、低碳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当下,我国物流业已步入供应链管理时代。在这个时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需要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交互和多方共享。网络货运平台的核心竞争壁垒在于其将物联网与物流基础设施相融合,为企业提供网络化、数字化、低碳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不仅能提升供应链的效能,还能助力企业应对日益严峻的环保挑战。
储教授的独到见解
储教授认为,网络货运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度整合物联网技术与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推动物流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低碳化进程。这样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还能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网络纽带,我们不仅要构建一个信息流,更要构建一个多层面的物流体系,包括库网、干线网、配送网以及商品网。这五网协同,将推动物流产业生态和金融生态的联动发展。这一宏大的构想正逐渐变为现实,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前,各大企业对智慧物流的需求持续旺盛。数据显示,智慧物流市场在2018年的规模已超4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万亿。企业对于智慧物流解决方案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物流数据、物流云、物流设备和物流管理系统中。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物流的应用将更为广泛,结构也将持续优化。
智慧物流带来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将持续推动中国物流业的革新,助力物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这一切预示着智慧物流将成为未来物流行业的主流模式,引领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
小微运力物流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运力市场与小微运力企业之间存在发展矛盾,“融资难”已成为小微运力物流企业的主要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构建“数字信任”,打破这一融资壁垒,为小微运力物流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这将有助于促进小微运力物流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激发物流行业的活力,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小微运力物流企业在规模和运营上呈现出轻资产的特点,缺乏完善的三大财务报表以及足够的抵质押物,主体信用缺失,这使得它们难以获得传统的信用融资。运力物流金融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服务质量不高、合谋和隐藏行为频繁出现,以及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较高。
针对这些问题,储教授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将网络货运平台与运力物流金融紧密结合,借助“数字信任”来构建物流监管信用,从而打破银企之间的信息壁垒。这一方法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授信意愿,增加小微运力物流企业的融资可得性。
“数字信任”的实现依赖于业务的数字化以及数据的治理与共享。通过确保运力物流监管数据的真实有效、及时溯源、有序传递和交叉验证,我们可以从运力供应链中的人、车、企等多个角度刻画监管对象的数据画像,还原真实的运力物流监管场景。
数字信任在运力物流监管信用增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网络货运平台企业而言,数字信任增加了运力物流监管的信用,提高了信用收益,同时降低了监管的边际成本和应缴纳的保证金金额,从而提升了企业的整体效益。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数字信任的实现使得网络货运平台企业的监管信用增强,进而降低了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融资风险,减少了风险损失。金融机构在授信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投资收益,并在联盟链上获取超额收益以及获得普惠金融政策的奖励。
数字信任为物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仅提升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为安全、可靠的投资渠道。针对小微运力物流企业,随着运力物流监管数据的全面互联互通与交叉验证,其违约成本将显著上升,而守约收益也将得到有效增长。为了合理控制声誉损失和避免超额收益,小微运力物流企业必须谨慎行事,确保所支付的贷款利息在违约损失和守约收益之间取得平衡。
这一变化不仅为小微运力物流企业带来了挑战,也为其提供了机遇。作为金融机构,通过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可以促使这些企业更加合规履约,从而降低自身的风险。这也为运力物流监管信用的增信赋能铺平了道路。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小微运力物流企业需要更加珍视自己的声誉,明智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并确保遵守相关法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