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寒冬已过 2045机器人或将迎来“奇点”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在机器人产业的大力投入,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迅猛。从行动上来看,机器人已经摒弃了过去的笨拙缓慢,变得日益灵巧迅捷。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机器人在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它们不仅在工厂生产线上承担着重要任务,还走进了我们的家庭,执行扫地、浇水、做饭等日常任务。除了替代手工操作,机器人还在逐步替代脑力劳动。
我们看到的许多现代机器人并不像人类,这是有原因的。例如,在现代化车间里看到的机械手臂、自动包装的机器人、驾驶汽车里的自动驾驶设备等,它们的主要功能在于执行特定的任务,而非模仿人类的形态。如果我们谈论机器人的智能水平,那么在某些方面,它们已经超越了普通人。例如,在智力抢答、下象棋等领域,机器人的表现已经令人惊叹。当谈到综合智力时,机器人的能力正在迅速接近人类。衡量机器人的“智商”可以通过图灵测试来评估。
图灵测试是由计算机科学先驱阿兰·图灵在1950年提出的。如果一台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且超过30%的裁判相信是人类所答,那么这台电脑就通过了测试。近年来,已经有一些机器人成功地通过了图灵测试,甚至骗过了裁判。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也可以拥有很高的智商,但目前的样子只是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要模仿人类的形态,那么价格将非常昂贵。
吴军博士曾在谷歌搜索部门工作,他表示:“机器拥有智能如今已成为可能。”这一观点的实现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大数据赋予了机器深度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判断的能力。如今,智能设备已经具备了适应性,机器替代人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在工业领域,机器人已经能够应对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箱子,将它们搬运到相应的货架。这种能力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在服务行业,机器人能够自动制作美味的汉堡、做饭等。在农业领域,机器人也开始尝试替代人的复杂工作,如采摘水果。他们使用3D视觉技术来确定果实的定位,迅速完成采摘。
除了简单的手工操作,机器人甚至能够替代复杂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例如,医学X光片的判断机器人准确率高达98%以上,超过了人类的准确率。网上广泛传播的智能机械狗、无人飞机等无需遥控器,能够自行判断运动路线、躲避障碍物等。它们展现了极高的灵活度、准确率和自主判断能力。
由于这篇文章的广泛传播,美国开始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产生了疑虑,导致对该领域的经费支持减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这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大数据赋予了机器学习和模拟人类行为的能力,通过统计学和算法,机器可以判断哪些行为更加成功。随着样本数据的不断积累,人工智能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这个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各大企业纷纷投入巨资进行人工智能项目的研究,谷歌、脸书、亚马逊等巨头也不例外。马丁·福特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企业间竞争的核心焦点,并且在国际间展开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集权国家的军队、情报机构和监视机构中,人工智能的地位愈发重要。
就在全球人工智能热潮中,“机器换人”的时代也悄然来临。在中国的一些传统制造业中心,如广东的东莞和佛山、长三角的苏州、无锡、常州和温州等地,企业纷纷开始探索机器换人的可能性。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地方也在积极推动机器换人的工作,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金融服务等举措。
尽管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受到资金的追捧,但在技术方面与美、日、德等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机器人制造商主要处于产业链下游,而美、日、德等国家则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机器换人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昂的前期投入、机器人的柔性不足、产品线的更换以及缺乏懂机器人的技术人员等。
从全球范围来看,机器人的普及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制造业巨头纷纷建设无人工厂,展示了机器换人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机器人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隐忧,部分人会面临短暂性失业的问题。吴恩达指出,科技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速度之快,让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转变。例如,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美国将有大量卡车司机面临失业的困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和适应这一变革的时代背景。当我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交流时,他深深表达了对失业、新技能学习以及再就业培训的忧虑。随着3D打印技术和工业机器人的迅猛普及,那些从事生产线装配的蓝领工人们正面临失业的威胁。这一趋势不再是预测,而是残酷的现实。富士康在面临多次员工跳楼事件后,毅然决然地着手解决机器人的“柔性”问题,以期机器人能完全替代人工。我们不禁要问,随着这些技术的成熟,那些数以万计的工厂员工将何去何从?
不只是蓝领工人受到冲击,许多过去被认为是高技能的白领工作也岌岌可危。知名科技杂志《连线》的主编凯文·凯利曾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电脑可以精准地替代普通医生的工作。那么,这些医生又将何去何从?在美国,律师的工作同样面临被机器人替代的风险。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迅速研读案例,准备案件资料,其效率和质量都远超人类律师。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教授也透露,他使用智能设备系统处理学术论文,其准确率高达85%,大大节省了人力。那么,那些研究助理又将何去何从?慕课的兴起使得大学师资面临失业的威胁。
同声传译机也是人工智能家族的一员,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声音过滤识别技术的发展,它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取代翻译人员的工作。马丁·福特在《机器人的时代》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问题。他认为,与前几次技术革命不同,这次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就业机会将非常少。这是因为机器人应用的繁荣实际上是替代了人类的大脑功能。
一方面,人们认为机器人替代人提升了整体社会效率,也提升了人类整体福利,这是一件好事。赞同者认为,只要保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公平对待,社会就会安定。反对者则认为,机器人替代人失去了工作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追求进步的机会。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与此日本科技公司NEC推出了一款机器人管家,这款机器人能够借助云计算技术进行异地交流。云机器人革命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就是云计算技术。通过物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大部分计算方式和数据被放置在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单个机器人只需保持简单,与数据中心保持连接即可。一台机器人学到的新知识可以立即通过云端传递给其他机器人,这种智能学习只能在云端实现。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机器人技术迎来了春天。有人开始想象当机器人的智能超过人类后,对人类的影响会有多大。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一书预测了2045年计算机的智力将超过人类的那个时刻。而马丁·福特则认为,随着计算机智力的不断提升,超越人类将变得轻而易举。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究竟会对人类带来何种根本性影响,我们仍拭目以待。人工智能的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我们尚无法预测。虽然科幻电影已经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画面和警示的噩梦,但它们终究只是想象,没有亲身体验过那个时代,我们依然难以真正了解。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让我们惊叹不已。起初,我们会欣然接受这些技术革新带来的便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渴望更快的发展速度,对现状的满足逐渐转变为对未来的渴求。
智能机器人作为新时代的得力助手,正在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服务。一些站在科技前沿的专家们对此持谨慎态度。他们担心,如果人工智能按照自己的轨迹加速进化,而我们人类受限于缓慢的生物学进化速度,可能无法与之竞争,最终可能被超越甚至取代。机器人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人类,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控制人工智能潜在的威胁,那么后果将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利益。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