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工博会从制造到智造
近年来,全球各国争相投入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洪流之中,我国也不例外,今年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关键突破口。在今年的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上,智能制造的核心力量——工业机器人,成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中外知名机器人企业纷纷在此“打擂台”,展现了他们在智能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
在这场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的盛会上,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齐聚一堂,如ABB、发那科、安川等,它们带来了各自的顶尖产品,展示了机器人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魅力。本土机器人企业也展现出强势的势头,纷纷展示了自家的独特技术。
东浩兰生集团董事长戴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机器人展区规模空前,从规模、水平和专业度来看,堪称全球最高水平的机器人展。在现场,观众可以欣赏到ABB工业机器人的IRB8700巨无霸和KUKA的KRCTYEC Nano新一代低负载工业机器人的精彩表现。
IRB8700是ABB迄今为止最大的重型工业机器人,荷重高达800千克,轻松胜任汽车行业重物搬运作业。而KUKA的KRCYTEC Nano系列机器人则重新定义了低负载领域机器人的性能参数,成为该领域的新标杆。这些机器人不仅具备坚固性、精确性和灵活性,还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为工业制造商节省空间和材料成本。
在本届工博会上,本土机器人企业的表现也十分亮眼。上海智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小i机器人带来了被率先应用于银行业的实体智能机器人Ina、接待机器人Nao以及一系列智能家居产品。该公司负责人表示,Ina可以在银行大厅内担任大堂经理,通过语音与人自然交互,解答观众有关银行业务的疑问。未来,这样的机器人有望在服务型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在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园展区,一款名为“哆西”的家用智能机器也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这款机器人展示了机器人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巨大潜力。可以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正日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机器人的身影都越来越常见,它们带来的便利和效率让人充满期待。在充满活力的早晨,一款智能机器人将开启你的全新一天。它会按时唤醒你,拉开窗帘迎接第一缕阳光,并为你准备香醇的咖啡和新鲜的面包。当你准备出门时,它会贴心提醒你带伞,因为它预知下班时分会有阵雨。当你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它会忠诚地帮你守护家园。而当你的下班脚步临近,家中电饭煲已为你烹饪出香气四溢的饭菜,空调和热水也已自动调节至最舒适的状态。据悉,这款智能机器人将在明年从张江走向市场,为更多家庭带来便利。
业内专家指出,智能机器人是制造业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预示着机器人技术将在信息化浪潮中迎来新一轮飞速发展。
虽然智能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和多元,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孟庆虎认为,机器人要完全替代人类工作并非易事,纯粹的封闭式编程机器人并非最优模式。他进一步解释道,完成简单的任务如叠衬衫,对人类来说轻而易举,但对机器人而言却需要复杂的编程步骤。缺乏灵巧性和安全性的机器人更像是机械手的角色。如何让机器人更好地感知环境、更精确地配合人类工作,成为当前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核心议题。
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工业品牌展——工博会上,“上天入海”式的高科技展品纷纷亮相,充分展示了现代科技突破人类自身局限的魅力。航空技术、外星探测器、潜艇技术等引领人们飞向天际、探索宇宙和海洋的奥秘。
工博会上,一系列代表中国先进航空航天制造技术的展品引人瞩目。神六火箭、国产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等悉数登场。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次亮相,其成功发射验证了我国在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对我国运载火箭的后续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科幻电影常见的机器人宇航员形象也在本届工博会上亮相。酷似钢铁侠的机器人宇航员“小天”,未来有望在我国空间站、载人登月等重大工程中发挥作用。其智能化程度高,双臂和手指非常灵活,既可以执行日常操作任务,也可以胜任工业操作任务。
我国首次自主研发的火星探测器也在工博会上展出。预计于2020年左右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将在大约十个月后抵达火星。据了解,国际上最近的火星探测活动是印度于2013年发射的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此次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将分为环绕器和着陆器两部分,旨在完成全球综合遥感和着陆巡视勘察两项探测任务。火星探测面临深空测控技术的挑战,需要克服信号衰减、传输时延和外界干扰等因素。尽管如此,“彩虹鱼”号万米级无人深潜器的成功海试标志着中国探秘深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这款无人深潜器获得了本届工博会的创新奖,预示着我国深海探索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此“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吴辛对未来充满信心,预计随着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完善,公司在不久的将来将带来可观的产出。在浩瀚的深海中,人类正在探索着未知的宝藏。那里的矿产等资源储量丰富,如同等待开采的金山银山。过去,我们因为技术的限制无法深入探索,无法开采这些宝贵的资源。但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已经能够安全地深入海洋,获取珍贵的样本,进行开发应用。这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产业化的前景,也预示着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吴辛表示,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向着深海资源的开发迈进。
介绍中提到的5000吨级科考母船“张謇”号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投入使用。与此无人深潜器的海试也将在深水区进行。这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深海探索方面的决心和实力,也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和创新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制造领域,我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工博会上展示的46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充分展示了中国智能制造的高端化和影响力。这些项目覆盖了多个行业,分布在多个地区,充分体现了我国工业的发展模式和趋势。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实力,更展示了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潜力。这些试点示范项目不仅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在智能制造领域,一些企业的探索和实践尤为引人注目。他们通过“互联网+制造”的模式,实现了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例如,海尔通过打造互联工厂智能制造模式,实现了用户全流程无缝化、透明化、可视化的体验,率先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三一集团通过数字化工厂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智能化制造和物联网服务的深度融合。这些企业的实践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
我们也看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绿色智造”正成为制造业的新趋势。在工博会上,无论是工业生产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绿色环保的理念都随处可见。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也在积极履行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这种“绿色智造”的理念和模式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深海资源的开发,还是智能制造的发展,“绿色、智能、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我们期待着未来我国制造业能够在这些关键词的引领下,实现更加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工博会的新能源汽车与环保展区,一系列引领绿色生活的新技术与高端产品集中呈现,凸显了当今世界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领先态势。人头攒动的展厅里,参观者络绎不绝,争相了解前沿的科技产品。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特斯拉Model S 纯电动车”。这款全球首辆全新研发制造的量产豪华智能电动四门轿跑车,融合了尖端科技技术,堪称世界上最智能的汽车之一。工作人员兴奋地介绍着其超长的续航里程和惊人的加速性能,引来观众的阵阵惊叹。
除了特斯拉之外,众多国内品牌如上汽、一汽、北汽、广汽、比亚迪、长安、江淮和奇瑞等也带来了他们的最新力作。其中,上汽的MGiGS智能驾驶汽车尤为引人注目。这款具备高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互联汽车,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业务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一个长远布局,目前消费者对其接受度和认可度正在逐渐提高。
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绿色产业也正在蓬勃兴起,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环保领域,布鲁雅尔(Blueair)的展台同样引人注目。他们最新款的中国首发空气净化器Sense+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款空气净化器配套了先进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远程操控空气净化机,提前预防空气污染。除此之外,工业环保技术与设备的展示也是亮点之一。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创新的空冷技术获得了工博会的银奖。与传统的水冷却方式相比,双良的空冷器具有显著的节水优势,成功为多个省份提供了高效的空冷系统服务。众多国际企业也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环保节能产品与技术。日本国家展团更是连续第八年展示其最新的环保技术成果。
这一系列的展示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环保技术领域的领先实力,也展示了我们对于绿色生活的追求和承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我们期待着更美好的未来。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