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未来将如何突破

社会热点 2024-12-13 09:33www.robotxin.com纳米机器人

图片展示:现场展示的人形机器人Kuavo,由冷舒眉摄影。

报道来自环球时报,时间定格在5月30日,地点是中国安徽芜湖。此刻,2024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暨第十届恰佩克颁奖仪式正在此地隆重开幕。展览区域宛如机器人的舞台,各式机器人展现出了它们的“独特技能”,仿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十八般武艺”。其中,人形机器人成为了这场盛宴的焦点,吸引了无数参观者的目光。

人形机器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它能够成为众人的焦点?在论坛现场,《环球时报》记者寻找着答案。机器人的研制背后,蕴含着人类对未来的无限想象和探索。人形机器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产品,更是人类对未来的期待和梦想的具象化。它们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外形,能够模拟人类的行为和动作,更易于与人类进行交流和互动,为人类带来更为亲切和便捷的服务体验。

研制人形机器人并非易事,它们面临着众多的技术挑战。如何让人形机器人更为智能、灵活、稳定,是科研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在科技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已经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它们可以应用于家庭服务、医疗护理、救援探险等领域,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此次论坛的展览区,人形机器人Kuavo的现场展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它灵活地展示着自己的技能,仿佛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参观者们纷纷驻足观看,惊叹于科技的神奇和人形机器人的魅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将会在未来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新的发展趋势。在众多引人注目的机器人产品中,两款人形机器人——H1和Kuavo,无疑在论坛展览区脱颖而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它们不仅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未来可能的一种生动展现。

Kuavo,以其典型的黑白配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开幕式当天,它在论坛现场展现的太极拳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抬臂、下蹲、落手、抱圆,每一个动作都如行云流水,沉稳中透露出不凡的技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Kuavo带领观众们跨越时空,共同探寻太极的奥秘。

而H1的人形设计则更显年轻与炫酷。它的灵活性和活力通过奔跑、跳跃以及那令人瞩目的科目三表演得以充分展现。H1无疑是一个气氛调动者,它凭借出色的表现能力,让现场气氛持续高涨。

那么,为何要研发人形机器人呢?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所所长赵杰为我们揭示了答案。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目标在于突破传统机器人的局限,让它们不再只能完成简单的作业,而是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实现像人类一样完成技能型、灵巧型的作业。这种类人灵巧的作业方式,无疑将为我们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进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璀璨明珠

人形机器人,不仅是仿生机器人和腿足机器人的一个发展阶段,更是具身智能最生动的体现。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不必拘泥于人类形态,尽管人形机器人在某些方面展现了强大的能力,但机器人开发的初衷是辅助人类,在形态上更应追求通用性,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非外形”,这句话恰恰揭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深层内涵。在追求形似的我们不能忽视技术上的挑战。那么,人形机器人到底面临哪些技术考验呢?多位专家为我们深入解析。

北邮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提到,人形机器人面临三大核心技术和挑战,它们分别是伺服控制、人工智能和运动控制。这三大领域像三块拼图,共同构成了人形机器人的复杂构造。

进一步剖析,我们可以将这三大领域细化为六个主要挑战:

1. 动力和能源管理:确保人形机器人在各种环境下的持续运作,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

2. 机械设计和运动控制:如何使机器人动作流畅、精准,如同人类一般,是其中的一大挑战。

3. 感知与感知处理:如何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感知环境并作出反应,是其智能化的关键。

4. 智能决策与规划:赋予机器人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使其更加适应复杂环境。

5. 人机交互与安全性:确保机器人在与人类互动时的自然和安全性,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

6. 成本和可用性:如何让技术普及,让更多人和企业能够承担得起人形机器人的造价和使用成本。

这六大挑战,既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难点,也是其发展的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机器人会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在论坛上,专家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前景,与AI大模型的发展息息相关。宇树科技的联合创始人陈立指出,人形机器人要胜任洗衣、做饭、叠被子等日常任务,关键在于现有大模型的处理能力。这些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包含许多细节和步骤,步骤之间还有先后顺序,大模型需要能够理解并执行这些复杂指令。

近年来,大模型的迅速发展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推进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为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科大讯飞人形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季超在论坛上表示,目前大模型的具身智能技术正在飞速发展,这对人形机器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算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高端算力芯片方面,中国仍需努力追赶。高端AI算力,包括端侧算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除了大模型之外,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同样不可忽视。赵杰表示,目前国产人形机器人在芯片方面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外生产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虽然人形机器人的本体是中国制造的,但其“大脑”却是外国的。为了提升我们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地位,我们需要加大在机器人大脑方面的投入,这是我们的重点发展方向。我们需要自主研发先进的芯片和技术,以确保人形机器人在未来能够真正实现智能化、自主化,从而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在深入探索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应用时,赵杰强调了一个重要观点。他指出,未来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机器人的手部功能。目前市场上的人形机器人,其手部功能距离真正在复杂家庭场景中的自如应用还存在较大差距。

与此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孙立宁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宏伟的蓝图。他坚信,未来的机器人应当拥有如同手机、电脑一般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让机器人的运行更为流畅,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接纳并植入人类的技能,使机器人具备情感交互的能力。这样的系统无疑将极大地丰富机器人的功能,使其更加贴近人类的生活方式。

对于具身智能这一前沿领域,陈立却持谨慎态度。他认为,目前来说,具身智能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突破对任务的理解和认知的局限。当前,国内外的开发者们,包括OpenAI在内,主要的工作还是基于大模型底座进行数据融合和计算。尽管这些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的思维方式远非简单的计算可以涵盖。人类拥有情感、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价值以及自我否定等多种复杂的思维元素。要实现科幻片中那种高度逼真的机器人感知,甚至让其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目标的实现难度相当大。交叉学科:机器人未来发展的生命力之源

刘伟指出,人形机器人已逐渐演变为一个充满生机的人-机-环境生态系统。它不仅是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一个集成了传感器、处理器和执行器等先进技术的动态系统。

在这生态系统中,人形机器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如同敏锐的感知者,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感知并响应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人类的用户,还是周遭的环境,它都能进行深度互动。人形机器人能够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姿势识别等技术,与人类用户进行流畅的沟通,准确理解人类的意图。与此它还能与环境互动,通过移动、抓取和操作等方式完成任务。

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交互是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用户通过与人形机器人的交互,可以传达指令、提供信息,并从其服务中获得反馈。这种交互不仅增强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情感联系,还让机器能够更好地适应人类的需求和意图,从而做出更为精准的行为。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形机器人根据人类用户的需求和意图进行智能响应,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而周围的环境也影响着人形机器人的行为和性能。环境中的物体、场景和其他人类的存在都可能影响机器人的感知和决策。人形机器人也能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取关键信息并高效执行任务。

人形机器人已超越单纯的机器范畴,演变为人-机-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元素。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机器人、人类用户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生态系统。交叉学科的知识与技术的融合,无疑是推动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关键动力。孙立宁展望,机器人行业的未来繁荣将根植于交叉学科的沃土。随着机器人智能化步伐的加快,其与微纳米技术的融合诞生了全新的微纳机器人理念。这一领域融合了仿生学、柔性技术、医疗科技和生命科学,催生出微纳机器人这一前沿研究方向。无疑,学科交叉将为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