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机器人技术拐点来临商业拐点未现 不必一味追求类人形态
近日,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推出机器人新品与战略,引起业界对机器人产业的广泛关注。针对特种机器人领域,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国军在新一期《中上协会客厅》节目中发表观点,引发业内热议。
付国军表示,特种机器人目前正处于技术拐点的阶段。尽管一些特种机器人成本较高,应用较少,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客户需求将逐渐上升,特种机器人产品和市场将迎来重要的拐点。他进一步指出,特种机器人的发展应着眼于实际需求,追求性价比,而非一味的追求高科技和“人形”形态。
科达自控的自动化主要应用于工业场景,特别是在智能矿山建设领域。付国军表示,公司致力于研发能够让机器人更好地替代人类工作的技术,以解放那些在恶劣环境中工作的煤矿工人。对于当前热门的“人形”机器人趋势,付国军认为,尽管这类机器人受到关注,但“类人”形态产品并不一定会垄断市场。企业经营应顺应市场需求,客户的首选仍然是性价比高的产品。特种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不能忽视成本和市场接受度,“类人”代价过高时,市场难以接受。
付国军还就公司机器人相关业务的愿景、未来市场分割的预期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的观点展示了科达自控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思考和务实态度,也为业内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随着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发布机器人重磅产品与战略,机器人产业似乎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拐点阶段。小米于8月11日发布了其首款人形机器人,亚马逊也在不久前宣布收购I Robot。更早前,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将在即将到来的特斯拉AI日活动上亮相。这是否意味着机器人产业的拐点已经来临?
科达自控董事长付国军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普通重复劳动中已十分普遍。而对于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因满足个性化需求,目前可以说是进入了技术拐点的阶段。尽管可能还未达到产品或需求商业拐点的地步,但技术领域的变革无疑为这一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它们不仅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能在医疗、救援、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付国军董事长的观点揭示了这一行业的技术拐点已经来临,但要想实现商业拐点,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涉足这一领域,机器人产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未来,这一行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将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付国军董事长的观点为我们理解这一历史性的拐点阶段提供了有益的视角,让我们更加期待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从公开信息来看,科达自控的核心业务是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专注于提供矿山数据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市政数据远程监测服务,致力于解决生产过程中智能化改造和自动化控制的需求,主要应用于智慧矿山等领域。这一业务领域的核心正是应对智能矿山建设中遇到的高难度、高风险场景,填补人无法或不愿涉足的空白。
科达自控长期深耕工业自动化领域,尤其在智能矿山建设方面表现突出。面对复杂危险的作业环境,自动化技术的需求日益凸显。付国军表示,科达自控的技术实力在智能矿山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与此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市场整体情况与公司的业务紧密相关。付国军指出当前市场上机器人的应用仍然大多局限于服务领域和普通工业,特殊环境的机器人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特种机器人当前正处于技术拐点的阶段,许多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由于成本较高,产品应用尚不广泛,市场需求尚未充分释放。
智慧矿山的未来:机器人解放矿工
随着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何最大化地利用红利成为了众多企业的焦点。科达自控的付国军先生,为我们揭示了他们的目标——专注于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旨在更好地替代人类在危险环境中的工作。
在智慧矿山建设的进程中,付国军发现许多先进的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矿山环境。考虑到煤矿行业的危险性,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无人采掘。为此,需要大量的特种机器人来承担这些工作。付国军解释道:“我们的目标在于研发机器人技术,让它们能够智能地替代人类在矿井下的高风险工作。”
谈及科达自控的优势,付国军强调了对特种行业的深入了解以及智能终端的开发能力。他进一步说明:“我们研发的煤矿井下机器人与普通工业场景中的机器人有着显著的区别。煤矿采掘过程中的工作具有个性化特点,需要机器人拥有更高的智能化水平。”正因为这样,科达自控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特种机器人的研发,专为煤矿打造能够真正替代人类的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的研发不仅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更是为了保障矿工的安全。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期待这些智能机器人能够在未来的矿山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真正实现“解放矿工”的愿景。科达自控的努力,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之门。深入了解国家煤矿安监局先前公布的《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我们不难发现,该目录聚焦于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五大类别,共涉及38种煤矿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这些机器人不仅是简单的工具,更是针对煤矿特殊环境量身打造的科技结晶。它们的功能要求严格,旨在为煤矿工作带来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机器人研发领域,科达自控正积极参与其中,目前已有12种机器人同时研发。其中,3种机器人已经成功进入市场,主要从事一些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真正能够在复杂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还在持续研发中。公司的负责人付国军表示,他们对行业应用重点以及特殊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如防爆、防止有害气体危害环境等问题,都是在研发机器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科达自控在研发过程中也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弱项。在高端智能化的算法方面,由于特种机器人对个性化需求较高,再加上煤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研发难度相对较大。付国军表示,他们乐于与同行深入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付国军通过举例进一步说明了特种机器人研发的挑战。他提到,制作一个机械手,在地面工厂通常使用电动关节以追求轻巧性。但在煤矿井下,需要制作防爆的电动关节,加上防爆壳后重量增加,导致原本在地面上灵活自如的机械手在井下却无法正常使用。这不仅体现了特种机器人研发的复杂性,也突显了科达自控在面临这些挑战时所付出的努力。他们愿意与各方合作,共同推进技术的进步,为煤矿行业带来更加智能、安全的解决方案。特种机器人需求火热,市场前景广阔无比。尽管当前高昂的价格让客户望而却步,但众多企业如科达自控,以及诸多院校仍在积极投入研发。科达自控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付国军表示,他们的目标是真正地将煤矿工人从艰苦的环境中解救出来,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他们不仅仅是从实用角度出发,不断进行技术探索和创新,更关注机器人未来的形态是否都需要“人形”。
随着马斯克在《中国网信》杂志上发表的《相信科技创造美好未来》一文,关于“为何需要‘人形’机器人”的讨论愈发激烈。他在文章中提到,现有的社会环境都是以人类的形态存在的,因此“人形”机器人具备更好的通用性。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工业机器人不必一味追求“类人”,而应该更注重实用性。未来,无论是何种形态的机器人,只要能满足实际需求,都是值得期待的。
科达自控也在不断探索和研发新的技术,以期满足市场的需求。他们深知,只有真正解决客户的痛点,才能赢得市场。付国军表示,他们将继续努力,为煤矿工人创造更安全、更舒适的工作环境,让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他们也期待在机器人形态上的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人形设计,更注重机器人的实用性和效率。付国军对于机器人的观点深具洞察力。他强调,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人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趋势,因为人们对于服务机器人的期待往往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形化的机器人能更好地融入人类的生活场景,提供更为亲切的服务体验。对于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他的看法则更为理智和务实。
付国军指出,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对于形态的“人形化”需求暂时并不强烈。过于追求“人形化”可能会使研发的复杂程度和成本大大提高,而客户接受度可能会降低。他强调,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应该根据其功能和应用场景来选择最适合的形态。
在机器人分类上,付国军将其大致分为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类。他深入解释说,服务机器人有些场景已经需要“人形”形象,尽管当前智能化程度有所不足,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一定会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过渡。
结合科达自控目前的业务,付国军表示首要任务是用人形机器人替代人类在恶劣环境中的工作,解决采矿等行业的疑难问题。他进一步强调,机器人的具体形态——无论是两条腿还是四条腿,是用轮子驱动还是用履带,实际上并不关键。重要的是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效果,特别是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机器人的战斗力,而非其形态,才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在企业的追求中,客户的真实需求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客户所期待的,不仅仅是高端大气的产品,更是能够满足任务需求且性价比优越的产品。对此,企业不应盲目追求“高大上”,而忽视客户的实际需求。正如付国军所言,“类人”的形态固然理想,但如果为此付出的代价过高,市场是难以接受的。
机器人替代人力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工业场景还是服务场景,都将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上岗。“人形”机器人成为通用形态替代其他机器人,这一设想在目前阶段似乎还难以落地实现。付国军认为,“类人”形态产品暂时无法垄断市场,对现有的工业机器人或特种机器人市场格局,亦不会造成大的冲击。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算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如煤矿开采,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受限。付国军指出,在复杂的采矿作业中,人形机器人的双手难以应对所有动作需求,过于追求人形化并不实用。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情况则有所不同。付国军强调,服务机器人应该追求“人形化”,注重温度与情感。在这个领域,人形机器人更易获得人们的信任与亲近感,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企业在追求创新的更应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与市场反馈。在机器人领域,不同场景下的机器人应有不同的定位与功能,企业应灵活应对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与产品。 (央广资本眼)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