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率首超50% 工业机器人进出口形势逆转
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的先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崛起之路
随着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的浪潮涌动,我国站在了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时代前沿。作为制造业大国,我们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日益旺盛,市场销量连续11年稳居全球首位,占据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崛起,已然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回顾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产业规模日渐壮大,国产化格局已站在量变到质变的拐点。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最新统计数据揭示,202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到52.45%,首次在销量上实现了对外资品牌的超越。
工业机器人不仅仅是生产线上不知疲倦的工人,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技术的融合,它们如今具备了更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以及逻辑推理、判断和决策能力。在人口红利消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的高精确度、高稳定性、低成本优势使其成为替代制造业中繁重、乏味或有害环境下体力劳动的理想选择。无论是汽车、机械加工、电子电气、食品、物流等各个行业,还是工业生产中的焊接、搬运、加工、装配等环节,工业机器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达到了195亿美元。而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体量,孕育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自2013年以来,我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当年销量达3.66万台,占全球的20.52%,这一地位至今已保持了11年。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最新报告,全球工业机器人在2022年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增长。在这一年里,全球工厂共安装了高达55.3万台的工业机器人。在这庞大的数字中,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引领全球,安装了近29万台工业机器人,而排名第二的日本则仅有5万台。这一趋势预示着工业自动化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节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绕过了传统燃油车的技术障碍,工业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过程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上,一辆车的下线时间被缩短到了几十秒,诞生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工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高管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源于两大驱动力。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传统行业如食品、饮料、化工等正在寻求通过工业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新兴行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慧农业等,对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工业机器人有着巨大的需求。”
尽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许多领域蓬勃发展,但专家提醒,企业需要对技术的运用进行合理引导。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蔡震坤认为:“仅仅引入工业机器人并不能等同于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为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通过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将自动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从2016年以前本土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状态到如今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政策扶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国际四大机器人厂商均在我国建立了生产基地。据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从3.3万台飙升到44.3万台,令人震惊的增长率达到了超过12倍。而最新数据显示,仅在2024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就已经达到了12万台,同比增长了4.9%。这一数字预示着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工业机器人密度是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关键指标。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中国在2022年的机器人密度达到了每万名工人拥有392台,这个数值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两倍半,并且中国的排名已经跃升至全球第五。显然,中国正快速追赶全球机器人技术的最前沿。《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规划》预测,到2025年,我国的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比2020年翻番,意味着届时将达到大约每万人拥有500台的水平,展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崛起背后是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政策层面,《中国制造2025》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发展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经济角度来看,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最低工资的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企业开始寻求自动化的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标准化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已具备成熟条件。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迅猛发展。
新松机器人汽车行业高级总监程虎丰则提到了更多具体的因素。产业升级趋势明显,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流趋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使得许多工厂面临技工短缺和薪资压力上升的问题。疫情后的行业洗牌也凸显出智能制造的优势,包括产能弹性、质量稳定性和投资回收期等方面的优势。机器人本身成本的下降也提高了企业使用机器人的积极性。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用量的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已经首次突破了50%,这意味着国产工业机器人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长期以来,中国市场虽然庞大,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主导权并不在我们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国产工业机器人正在逐渐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从第一台液压驱动的工业机器人Unimate问世至今,工业机器人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从市场格局来看,工业机器人领域不仅仅包括机器人本体,还涵盖了上游的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商。这个行业的终端客户主要分布在汽车、3C、金属加工、塑料橡胶等行业。
在工业机器人市场上,日本的发那科、安川,瑞士的abb,以及德国的库卡(已被美的集团收购)这“四大家族”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工业化生产经验,长期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而在技术门槛极高的精密机器人减速器领域,日本品牌的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更是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0%左右,可见这个市场的寡头垄断特点。
国产厂商却成功突破了这一局面。数据显示,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正在持续快速增长,到2023年已经超过外资品牌,国产化率首次超过了50%。除了多关节机器人外,SCARA、协作机器人、Delta等主流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份额也都超过了50%。
过去,很多人对国产工业机器人存在许多认知误区。由于起步晚、核心技术不足,国内企业往往只能集中在下游集成端,从事系统二次开发、定制部件和售后服务等附加值较低的工作,“组装货”的标签一直难以撕掉。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产销量最大的国家,拥有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机器人本体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
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崛起,并不只是单一行业的胜利,而是整个产业链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体现。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工业机器人带来了巨大的增量需求,这对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扩大,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未来的竞争中有望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就。《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版)》揭示,深圳机器人产业在去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新注册企业数量超过万家,产业链总产值达到惊人的1797亿元,同比增长近9%。深圳机器人产业的专利申请量在过去十年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表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速度都在不断加快。更重要的是,深圳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以及系统集成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已经基本完备,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优势。
多家知名机器人企业如新松机器人、埃斯顿、埃夫特等,纷纷公告收获汽车自动化产线重大订单。与此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等国产厂商生产的核心零部件也成功进入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国产机器人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一般的工业用途普遍采用国产机器人。即使在相对精密的场合,部分国产机器人也已达到国外产品的水平,且性能稳定。
在光学、半导体行业使用的超精密机器人领域,外资机器人仍占主导地位。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国产机器人的崛起已然势不可挡。
随着出口量的激增,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实现了对国外的大幅赶超。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再创新高,达到了惊人的11.83万台,而进口量仅为8.24万台。从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到新型机器人应用,中国智造在全球制造业的崛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海外热销的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制造、汽车制造、3C电子、物流仓储等行业。在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的应用增长迅速。新型机器人产品如柔性协作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等,已经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的生产线上实现批量应用。国产机器人的崛起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其强大的竞争力。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中国工业机器人逐渐展现出其高性价比的优势。大族机器人的总经理王光能表示,他们的机器人产品主要销往北美、日本、德国等发达市场,以及制造业迅速崛起的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由于海外劳动力成本高昂,企业更倾向于使用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生产。他们所生产的高效六轴协作机器人,虽然售价低于外资品牌,但其工作效率却与一名普通工人相当,甚至能完成两名工人的工作量。
尽管国产机器人在某些细分市场已经打破了跨国巨头的垄断,但在整体工业机器人产业中,我们仍面临高端技术缺失、市场内卷严重、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突破这些瓶颈,专业人士提出了以下建议:
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持。长期依赖性价比优势并不足以支撑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立足。国内厂商应加大研发投入,与科研机构、高校等进行联合开发,攻克行业的技术难题,提升国产机器人在性能上的竞争力。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要通力合作。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持,包括零部件生产、机器人本体制造以及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通过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核心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资金补贴等方式,降低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维护成本,鼓励更多企业采用工业机器人。
需要实现市场秩序化与规范化。随着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快速增长,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参与者,但企业实力参差不齐,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甚至恶性竞争。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严格产品质量控制,确保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健康发展。
虽然国产机器人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克服各种挑战,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全面的发展。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下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为了提升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实际效果,更是为了应对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挑战。我们要为失业者铺设再培训和再就业的道路,确保他们在面临职业转型时能够顺利过渡。与此我们也必须构建一个与自动化生产紧密相连的转移支付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旨在确保全民共享自动化生产的繁荣成果,促进分配制度的公平和社会的长期稳定。面对未来的技术革新浪潮,这无疑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