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写手能成为作家吗?
主持人於兴中深度解读人工智能与数字环境保护的交融点。在这个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写手已崭露头角,其产出的大量“作品”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它们不仅数量庞大,更可能引发数字环境的污染问题。这究竟是好是坏?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让我们一探究竟。
文 | 於兴中
责任编缉 | 尹丽
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借助海量的信息,人工智能不断学习、优化和过滤数据,进而生成各种产品。这一趋势在法律和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人工智能产出的“作品”是否应享有版权?如何界定其法律责任?这些问题正成为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不禁要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否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在享受其便利的保护我们的数字环境不受污染?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希望通过我们的栏目,引发更多关于科技与法律交汇碰撞的深入探讨,共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下一个伦勃朗”背后的数字化艺术之旅
一群艺术家与计算机科学家共同踏上了一段颇具创新性的旅程,探索如何将荷兰黄金时代的杰出画家伦勃朗的画作进行数字化解读与重塑。这场对话出现在名为“下一个伦勃朗”的视频中。他们的任务是为伦勃朗的经典作品构建特征模型,进一步用这些模型去创造全新的艺术作品。经过长达十八个月的精心创作,一幅酷似伦勃朗风格的肖像作品诞生,展现了一位男子戴着帽子,目光向右的独特风采。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
而在另一个领域中,微软中国的聊天机器人小冰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同于传统的机器人对话模式,小冰不仅具备了智能对话的能力,更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能力让人叹为观止。微软联合图书出版商在北京发布了一部名为《阳光失了玻璃窗》的诗集,而其神秘作者正是微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这部诗集收录了139首现代诗,每一首都出自小冰之手。
这类例子引发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些产出究竟算不算创作?如果算,那谁是背后的作者?版权又该归谁所有?
一个特别引人关注的问题出现了:作者能否是非人类实体?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知识产权法领域的专家们一直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计算机或计算机程序能否被称作“作者”,其产出是否应享有版权。美国国会甚至委托技术评估办公室(OTA)对这一问题及其他相关争议进行深入探究。遗憾的是,该办公室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近年来,关于计算机生成作品的可版权性以及人工智能作者身份的问题,引发了众多文章的探讨。这些讨论如同热闹的辩论赛场,各方观点激烈碰撞。有些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应属于公共领域,如同大自然的馈赠。还有些人则认为,应该授予编写人工智能程序的人或公司版权。更有一些声音提出,程序员与用户都应成为人工智能作品版权的共同拥有者。
这些解决方案都面临一个问题:具有商业价值的人工智能产品,往往是众多智慧和努力的结晶。就像“下一个伦勃朗”视频所展示的那样,人工智能软件并非简单地输入数据就能产出结果,它背后是无数程序员辛勤的编程和调试。关于作者和版权的界定,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人工智能软件的构建涉及众多元素,这些元素并非全部来自单一实体。这其中,包括了训练数据的准备、标准的权重分配、输出的生成、模型的部分构建、数据分析的算法,以及执行指令的软件等。而在这背后,还有一群专业的人工智能程序员,他们对这些组件进行精细调整,以实现预期的结果。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使得人工智能能够运转的关键。
根据《美国法典》第17章第201节的规定,原创作品的版权归属是通过确认作者身份来确定的。作品的作者拥有与原创表达作品相关的权利。这里的作者,指的是创作出作品并将其固定在某种有形媒介上的个人。按照《美国版权局惯例汇编》第306条的规定,美国版权局只对由人类创作的原创作品进行注册,人工智能软件本身并不能成为版权法的作者。
进一步来说,《美国版权局惯例汇编》也明确表示,版权法只保护那些“基于创造性思想”的智力劳动成果。这种“创造性思想”的能力,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在专利领域,美国法律也坚持只有自然人才能成为专利发明者。
在最近的2021年9月2日,美国弗吉尼亚东区地方法院做出了一项裁决,支持了美国专利商标局的观点,即人工智能算法不能被列为美国专利的发明人。这一结论是基于对《专利法》和《美国发明法》中“发明人”定义的分析,以及对相关案例的研究。法院研究后发现,“个人”指的是“自然人”,专利的发明人必须是自然人。这一裁决再次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知识产权法中的法律定位,并指出了人工智能与自然人之间的本质区别。美国版权法中的原创性深度解读
走进美国《版权法》的世界,你会发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作品保护清单,这其中包括八大类别:从传统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及其附带的文字,到戏剧作品及其伴奏音乐;从哑剧、舞蹈到图画、图形和雕塑;还有现代的电影和其他视听作品、录音制品,以及建筑作品。虽然这份清单看似详尽,但实际上它所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例如计算机程序和汇编被归类为“文学作品”,而地图和建筑计划则属于“图像、图形和雕塑作品”。
这八大类别下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原创性。美国《版权法》明确规定了受到保护的作品必须是“原创”的。这并不意味着作品不能借鉴前人的经验,但必须有其独特的创作元素,不能是简单的机械复制或对现有作品的简单组合。
对于所谓的“汇编”,如仅仅是对现有作品进行字母排序,而无任何新的创意加入,那么这样的作品是无法受到版权法的保护的。国会在制定《版权法》时,选择了“作者作品”这一宽泛的短语来描述受保护的作品类型,其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避免每次出现新的媒介或形式时都需要对法律进行修订。
这样的规定,既确保了传统创作形式的权益,也给了新兴艺术形式一个受保护的空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原创性始终是版权法的核心。只有那些真正融入了创作者心血和独特视角的作品,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和尊重。
人工智能创造力的边界
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受到了其机器学习本质的局限。机器学习,从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带有明确目的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的目标是使被训练的对象达到某一预定水平,获得特定的成果。这种训练模式自身,却无法产生新的创意或可能性。换句话说,机器学习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内运作,而无法突破创新。至于在训练过程中使用的素材是否涉及版权问题,是否构成侵权,则是另一个议题。
人工智能可以轻松地撰写研究报告,预测商业趋势。在数据和预测领域,人工智能展现了其强大的能力。但在文学创作的领域里,人工智能面临的局限则更为明显。
文学创作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灵魂的活动。诗人因感受情境而激发情感,有感而发,创作出诗歌来表达内心情感。诗歌是意志与情感的结合,是心灵深处的呐喊。人工智能至今仍然缺乏这两种核心素质:意志与情感。在可见的将来,这一状况似乎也难以改变。
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在文学创作这一领域,它仍然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要达到创作文学作品的水平,人工智能不仅需要具备人的意志和情感,还需要对人性、生活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尚无法触及这些领域。至少在近期内,我们不能期待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上有突破性的进展。
尽管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步,但在文学创作领域,其创造力仍有所局限。即便达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顶尖水平,人工智能写手也难以创造出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人工智能的源头是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而真正的文学需要激情与灵魂的注入。
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微软小冰这样的“诗人”只能通过学习大量诗歌来模仿创作,其产出的作品终究只是模仿而非真正的创新。文学艺术是无法被算法所复制的,单纯的模仿也无法孕育出真正的独创性。
值得注意的是,小冰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团队在操作。难以将这类创作完全归功于小冰本身。即便算作小冰的独自创作,其在法律上的身份也存在问题。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小冰无法满足作为作者的基本要求,如版权法中的自然人身份要求,因此难以获得著作权。
问题并未因此得到解决。小冰毕竟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那么这些“作品”是什么性质?是否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从劳动的角度来看,小冰付出了“劳动”,即使这种“劳动”可能较为轻松,但它仍然有所产出。虽然这些“成果”可能不具备受版权法保护的条件,但作为产品,它们仍应受到法律保护。或许可以通过财产法的相关规定来保障小冰创作内容的权益。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律来保护各方的权益。数字环境污染:人工智能创作引发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写手的发展,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这些AI创作的产品被合法保护,那么市场上将涌现大量此类产品。尽管这些产品可能并非消费者必需,但人工智能的创作速度远超人类,这可能会给人类创作者带来不公平的竞争。
更令人关注的是,从数字环境保护的角度看,AI的大量产出可能会导致数字环境污染。当微软小冰这样的产品大量涌现时,我们不得不警惕它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阳光失了玻璃窗》中的一首歌曲《幸福的人生的逼迫》为例,它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文化冲击。歌词描绘了一个被抛弃的诗人、太阳西沉的景象,以及可信的蛇发出云层鱼的声音。这种超越人类常规创作的AI作品,在无声的天气中,以其语言文字的艺术,贴近自然国人的心灵,向我们传达了人类生活的意义。这种AI创作的普及,可能会对我们的文化环境造成冲击,甚至引发数字环境污染。
文本中的段落,虽然富有诗意,但也存在明显的语病。诗歌的语言,虽然拥有独特的语法结构,但也不可过于离谱,令人费解。诸如“可信的蛇会做云层鱼的声音”和“若近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为自然的国人”这样的表述,实在难以被普通人所理解。
在这段文字中,只有一句话能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诗歌的韵味,那便是“听不见声音的天气”。它与“我躺在这儿,咀嚼着太阳的香味”一样,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当我们谈及诗歌,不得不提到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所“创作”的《我迷失了我所有的欢乐》。这首诗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讨论。
另一方面,数字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例如,法国参议院在2021年1月12日一读通过了一项旨在减少法国数字技术环境足迹的法案。据观察,数字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快速增长,虽然当前只占“我们碳足迹的2%”,但如果不加以控制,明天可能就会增长到“7%”。议员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已经开始着手处理数字污染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与治理。该法案为整个数字价值链提供了一个框架。法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决议,旨在使用户意识到数字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这项法案要求各大网络平台将数字技术的环境影响纳入公司的社会责任考量之中。通过限制数字终端的更新以及促进有利于环境的数字使用,以遏制过度消费。
该法案还致力于推动网站的生态设计。法案规定建立一个通用的生态设计基准,为网站的可持续设计提供明确标准。网络运营商必须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多年承诺,以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
作者系康奈尔大学法学院the Anthony W. and Lulu C. Wang讲席教授,同时也是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的特聘教授。
(END)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杨幂刘恺威最新消息 罕见合体却无交流曝离婚是
- 华语青年电影周闭幕式暨推介盛典举行 影后吕星
- 好莱坞将拍盗墓笔记 女一号暂定李冰冰
- 什么是外套 女士外套有哪些款女士外套怎么挑毛
- 中国式相亲38岁剩女陈怡吟 惊人富二代家世遭曝
- 姜志燮电视剧女帝图片合集 看张申英与其陷入复
- 铃木砂羽揭演艺圈黑暗面 爆料有人陪睡换前途
- 自在天浩出品发行影视音乐大受好评 斩获多项殊
- 求婚剧组冬至温情 李程彬与粉丝共庆 冬至汤圆分
- 罗志祥展现救场神技,综艺界全能担当展现超强
- 电影小妇人曝原片片段 甜茶领衔锁定
- 资深制片人曝某男星骗嫩女陪睡
- 姜潮回应哭照九连拍 竟然还有百度百科你敢信吗
- 终于等到罗晋唐嫣再次合体 网友表示仿佛过了三
- 音乐传承与情怀兼具!纪军军包金花被淘汰引争议
- 独孤皇后恩爱帝后遭离间 网友情到深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