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抢饭碗,人工智能还会带来什么?
当人工智能在机械、思维、情感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自处?如何确保自己的主体性地位?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危机。
据世界银行2016年的发展报告预测,未来20年,OECD国家将有超过一半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而在中国,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至少有1.18亿的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取代。这些数字虽然令人震惊,但现实中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故事已经在各行各业悄然上演。
在上海发生的全国首例智能取代人工引发的劳动争议案,让我们看到了这一趋势的冰山一角。曾经手拿3万月薪的职场白领,因为人工智能的引入而失去了工作,最终与老东家对簿公堂。这位白领所从事的数据收集及分析类工作,在ERP管理系统上线后,其人力技能在人工智能面前显得无力应对。
想象一下,你辛苦工作多年,突然有一天,你的工作被一台机器取代,你的努力、你的汗水、你的付出,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毫无价值。这种转变虽然令人不安,但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技术世界中的角色和地位。
公司方面透露,一项原本需要耗时八小时的工作,在引入先进系统后,仅需十分钟便能完成。这一显著变化直接导致了某位员工的岗位被裁撤。因为工作内容在逐步减少,她的角色已经变得不再必要。由于劳动合同赔偿金等问题,这位员工选择了提起劳动仲裁。
在制造业中,“机器换人”的现象尤为突出。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得自动化生产成为一种常态。早在2013年,中国就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至2019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装机总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8.3万台。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范围和规模,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东的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这一点在孙中伟和邓韵雪两位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他们的调查样本显示,有一半的企业已经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进程。而在东莞,这一趋势从2014年就开始了。根据广东东莞市经信局的数据,从当年9月至2016年10月,“机器换人”项目专项资金申报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485个,预计将使近8.7万工人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触觉感知、图像识别、自然语音处理以及深度认知学习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机器的能力正在飞速提升。它们不仅在体力上能够替代人类,而且在脑力方面也开始展现出强大的能力。这意味着机器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不再仅限于低端岗位,而是逐渐向中高端岗位延伸。
日本经济学者井上智洋在其著作《就业大崩溃:后人工智能时代的职场经济学》中更是做出了大胆的预测。他断言,在强人工智能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生产活动将主要由AI及机器人等机器完成,劳动将不再被需要或者变得不那么必要。这意味着人类的就业格局将面临巨大的变革。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历次工业革命都是机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劳动者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趋势正在加速。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进步虽然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但也导致了劳动的退变和就业的挑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时代课题。在农耕文明及手工业时代,劳动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每个人的技能和努力是生产的关键。但随着大机器时代的来临,劳动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不再仅仅是基于手工技术的主观行为,而是逐渐转变为依赖机器的客观工艺。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的特殊性逐渐模糊,被转化为一种抽象、机械的活动。
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处于主导地位,而是逐渐变为机器的辅助者。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执行标准化、机械化的动作,这一过程被称为“去技能化”。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技能逐渐被机器替代,技术的先进性越高,这种替代的程度就越大。
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尽管去技能化使得一些概念从工人的劳动过程中分离,但很多工作仍然需要一定的技能。随着机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机器不仅能替代人工完成简单、重复的作业,如组装、贴标等,还能处理一些需要技能和灵活性的任务,如焊接、抛光、喷涂等。这意味着,过去需要人类执行的劳动过程现在也可以被机器完全替代。
如今,在一些高度智能化的“灯塔工厂”或“无人工厂”中,从材料上到生产加工等所有执行环节都可以由机器人完成,人类员工只需担任“看机员”,确保生产线流畅运行。他们几乎不再参与直接生产,其角色和定位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技能流失的浪潮中,“就业降级”现象已经悄然来临。那些曾经的“技能工”如今被标签化为“普工”,他们的劳动报酬相应减少,劳动关系也变得更为飘忽不定。企业愈发倾向于雇佣短期工人,如派遣工、学生工、暑期工和临时工等,技能的逐渐退化让劳动者的未来之路更显迷茫。
诚然,技术的滚滚洪流终将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但短期的失业痛苦却需要现实的个体去承受。他们的辛酸与挣扎,在喧嚣的网络时代往往被淹没。如何平稳转移和安置这些中低技能的劳动力,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紧迫课题。
在这个背景下,“价值异化”的现象引人注目,许多劳动者仿佛成了系统里的“工具人”。当他们面临劳动报酬和职业发展双重困境时,工作强度是否有所降低?
答案却令人感慨:不降反升。在引入机器人之前,尽管工人们受到管理监督,企业主要是通过每天的整体产量来进行管理,难以控制每位工人的具体工作节奏,且工人们相互间还能进行协调和配合。但当人成为机器人的“辅助工”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必须努力跟上机器人的工作节奏。
以广东某实现“机器换人”的工厂为例,一位工人分享了自己的体验:“以前手工操作时,人的速度有快有慢,节奏可以相对自由。但现在,换了机器人后,工作强度至少翻倍。机器的速度加快了,我们也必须加快工作节奏,甚至连休息和闲聊的时间都没有。”
正如马克思所言:“机器在提高剥削程度的也扩大了资本固有的剥削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资本增殖,企业往往采取两种策略:一是通过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长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二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两种策略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加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监工”引领了前所未有的劳动控制革新。学者汤普森所倡导的“信息控制”理念,揭示了新技术形式下技术控制策略的核心——对信息的掌控。借助GPS定位、射频识别和生物识别设备,管理者能够实时监控工人的工作表现,如同拥有千里眼一般洞察秋毫。而作为“中央大脑”的算法系统,更是对劳动过程进行精细解析,推动劳动者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劳动效率的极致。
技术的初衷是为了解放人类,我们不禁要追问,正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疑惑:“现有的机械发明,是否真的减轻了人们的日常负担?”在智能时代的飞速发展中,我们的自由何在?劳动的意义又该如何定义?
再来看收入分配的问题,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多少红利呢?马克思曾指出,工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与其所得的回报之间似乎存在一种不平衡。尽管他们的劳动效率和劳动价值不断提升,但劳动回报却并未相应增加。回顾历次工业革命,技术的发展反而导致了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思考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和进步,更要深入思考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劳动意义以及收入分配等问题。我们应当追求技术的真正解放人类的本质,确保每一位劳动者都能从技术的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回报。技术的背后是资本的涌动,其应用与普及过程实质上是一场资本深化之旅。技术的飞跃性进步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将显著提高资本要素的回报率。劳动者的报酬却增长缓慢,导致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回报差距逐渐拉大。更因技术的智能化特性,劳动要素的优势日渐消退,资本愈发倾向于选择技术替代劳动,致使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卢卡斯·卡拉巴波尼斯等人的研究,全球范围内的大部分国家,劳动所得份额近年来都有所下降。从1980年到2011年,世界劳动所得份额从曾经的64%降至59%,且目前仍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以美国为例,麻省理工学院2020年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的生产率逐年增长,但工资中位数却停滞不前。与此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却飞速增长。全美近一半的国民收入被收入最高的前10%人群所掌握,大约1%的人群更是占据了五分之一的总收入。相对而言,收入后50%的人群所得到的总收入份额从原本的20%降至了仅存的14%。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无疑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分化。
从古至今,社会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一直是人类社会难以消解的社会问题。如今,随着AI时代的来临,这一问题恐怕将更加尖锐。许多研究者和企业界人士都对这一现象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如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所言,AI时代将在接下来的25年内再次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面貌,并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贫富差距与失业问题。这需要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确保公平与和谐的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反客为主:机器人崛起时代的挑战与危机
在面临现实的紧迫问题之余,我们还需要放眼未来,思考那些悄然逼近的长远危机。其中一大重要议题便是,当机器人逐渐取代大量岗位后,我们该如何保障人们的社会福利?
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已经面临诸多挑战。筹措困难、投资渠道有限、收益低下等问题让基金缺口愈发严重。而机器人的普及更是对这一现状发起了双重冲击。一方面,企业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力劳动者导致失业人口增加,这迫使社会需要投入更多的失业保险基金来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力劳动者的减少,参与社会保险的人数也在缩减。这无疑是对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一大制约因素,未来基金缺口恐怕会越来越大。
在这个机器人逐渐崛起的时代,我们不仅要面对眼前的挑战,更要思考如何适应这一时代变革带来的长远影响。如何确保在技术进步的保障人们的福利和权益,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机器人的普及虽然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速提升,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挑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时代课题,关乎每一个人的未来与福祉。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在机械、思维、情感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它具备了接管人类所有工作的能力。那么,人类在这种情境下该如何自处?如何确保自己的主体地位?借鉴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的观点,当劳动不再是生存的需要,尤其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劳动逐渐失去其必要性时,人类作为类的普遍本质和实践主体的本质可能会部分丧失。
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迅猛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现有的认知和预期。人工智能无疑会深刻改变甚至重塑人类的世界,这一过程并不能完全按照人类的意愿进行。
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人文关怀的温度。面对这些现实挑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我们不能仅仅追求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更要确保其成果能够真正造福于全人类。人工智能的进步应该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不是替代或削弱人类的地位。我们需要在技术发展的不断思考和探讨如何保持人类的主体性地位,如何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财经E法)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