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大赛缘何跑出创新创业加速度

新闻热点 2024-12-05 11:17www.robotxin.com纳米机器人

近期,在成都圆满落幕的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超过3.7万家企业踊跃参赛,这已经是这项大赛持续举办的第十二年。历经多年的沉淀与积累,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参赛的企业和团队数量超过了惊人的32万家,成功引导金融资本投资超过千亿元。大赛的影响力和规模日益扩大,已有超过百家企业在赛事中成功上市,数千家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这项大赛无疑已经成为国内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创业比赛。

风起云涌,一场比赛何以激起如此多的波澜?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对于万千创业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比赛,更是他们梦想成真的舞台。在这个平台上,无数创新项目和创业团队得到了展示和磨砺的机会。其中,佰仁医疗的参赛项目更是成为了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

在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的现场,来自甘肃省白银市的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孩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北京佰仁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佰仁医疗)的带瓣管道为我带来了生命的延续,我将感恩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并将这份爱延续下去,回馈社会。”这段话让现场许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佰仁医疗的答辩人金磊更是掩面而泣。

第二年之际,科技部推出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以企业为主要承担者。在这一契机下,佰仁医疗获得了项目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努力得以展现,研发的人工生物心脏瓣膜、肺动脉带瓣管道等八项产品,均为国内首个获准注册的同类产品。这些产品的成功问世,标志着公司在医疗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目前,公司已获得国内外超过20项的发明专利授权,并于2019年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展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上,无数创业者的梦想得以实现。这个平台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还助力了众多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中,贝达药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第一款产品盐酸埃克替尼上市后不久,就参加了第二届大赛。公司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市场更加认可他们的产品,并学习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以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贝达药业最终成功闯入全国总决赛,其“小分子靶向抗癌药”项目更是荣获成长组第一名。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贝达药业在医药领域的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对于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这段描述展现了两家企业在创新道路上的辉煌成就。佰仁医疗和贝达药业均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获得了行业的认可和尊重。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勇往直前,追求创新,实现自己的梦想。自参赛以来,贝达药业得到了诸多投融资和的支持,这让公司的发展如同驶入快车道。其明星产品盐酸埃克替尼的相关技术成果荣获了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仅仅一年后,即2016年11月,贝达药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迎来了企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到了2023年,公司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已经高达20.4亿元。

此后,贝达药业更是深度参与各类大赛活动,丁列明也多次在大赛上分享他的创业历程和感悟,并担任大赛评委。对于贝达药业来说,参与大赛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成果,更是为了借助这个平台选拔更优秀的项目和企业,通过政策扶持,推动企业的快速成长,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同时带动更多人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在双创精神的感召下,贝达药业于2017年成立了贝达梦工场,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创新平台。他们的目标是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支持,为科学家创业赋能,让更多的企业和科学家在这里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同样在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的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因其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地方和投融资机构的关注。该公司先后完成了三轮融资,为其研发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目前,云洲智能拥有无人船核心授权专利400多项,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船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海洋调查、安防救援等领域,并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连续六年入选全球最优秀的海洋科技企业。

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留下精彩瞬间的企业,正逐渐成为行业的翘楚,引领着我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靠市场机制聚资源,打造科技创业的优质生态圈

良好的生态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就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着企业萌芽和成长。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正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汇聚了科技创业所需的众多资源,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创新创业生态圈。这个生态圈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丰饶的土壤,让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茁壮成长、壮大。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表示:“大赛不仅为年轻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舞台,同时也为投资者和产业机构提供了发掘优秀项目和合作伙伴的契机。”这样的平台效应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生态建设,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投身于科技创新创业,进而推动中国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2017年的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成长组比赛中,厉伟作为评委,慧眼识珠,看中了北京钛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独特技术原创性和先发优势。他毫不犹豫地发出了自己的“邀约卡”,并在2018年对该公司进行了战略投资。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钛方科技的增长势头非常迅猛。厉伟表示:“如果没有双创大赛提供的展示平台,类似的创业公司在初期很可能难以获得资本的青睐,生存下来都是个问题。”大赛为这些充满潜力的创业公司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获得支持的机会,使得它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快速发展。钛方科技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智能触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应用。由海归博士于2015年联合创立,该企业已将弹性波智能触觉感知技术应用于笔记本压力触控板、汽车碰撞智能感知安全和人车交互等领域。在2022年,钛方科技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像松禾资本一样,许多投资机构在大赛中发现了心仪的优秀投资项目。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大赛活动,许多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和董事长甚至连续多年担任大赛的各级评委。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的国内知名投资机构,累计派出超过五千名创投专家参与大赛评审。这些投资机构已投资的参赛企业超过一万家,累计引导金融资本投资超过千亿元。

为了培育良好的创业生态,大赛不仅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还积极聚合各种资源,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强大的支持。大赛与各商业银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十多年间,各银行为参赛企业提供了累计超过1180亿元的贷款授信。其中,招商银行的授信总额就超过了200亿元。

大赛还集聚了一大批创业孵化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机构等。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连续六年与28个地方赛和全国赛紧密合作,举办了多达229场路演活动,成功对接了超过三千七百多个优秀创新项目。其中,已有464个项目成功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达到惊人的131.6亿元。这一平台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机会,也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搭建了与优秀创新项目对接的桥梁。大赛不仅引入了创业辅导,更组织了丰富多样的辅导与培训活动。在全国总决赛期间,创业培训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达到了数百场,吸引了数十万的参与者。这些培训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创业政策、分析了创业形势、深入探讨了企业管理与融资实务等核心内容。

大赛积极牵线搭桥,促成龙头企业与参赛企业的技术对接。行业巨头如海尔、延长石油、美年大健康等,在2016年提出了近200项技术需求,大赛官网迅速收到了数千个解决方案,总决赛现场更是汇聚了超过300家的企业与团队进行面对面交流。到了2017年,包括海尔、美的、万向、三星、西门子在内的30多家大企业积极参与,500多家参赛企业与之进行了精准对接,推动了技术研发与产品供应的深入合作。

大赛的举办还引起了全国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包括报刊、电视和新媒体在内的近1000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累计报道次数超过3000万,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许多参赛者激动表示,他们这些怀揣梦想、不懈奋斗的创业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认可。

驾驭创新之马,激发创业激情——双创新机制的构建之旅

在科技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如何激发亿万经营主体的活力,成为管理部门面临的一大挑战。过去,选优助强的传统模式,虽有所成效,但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机制。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应运而生,开启了一场由选马到赛马的转变,直接奖励和资助优胜选手,点燃创新创业的激情。

曾经的评审模式,如专家评审选出优秀企业进行资助、奖励,虽有其价值,但新时代呼唤更为开放、活力的机制。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赛马的方式,为各地管理部门提供了一剂良方。从深圳、宁波等地的实践来看,通过举办大赛选择优质项目并配套相关资源,成效显著。这种尝试不仅为当时的科技计划评选项目机制带来了有益的补充,更为后续的创新创业大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科技部门深知改革的初衷——有效聚合更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于是,他们总结地方经验,积极筹备大赛,旨在通过赛场选拔优秀的创新项目和团队,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策划者,如时任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处长的陈晴,对此仍记忆犹新。她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大赛筹备时的珍贵照片,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转变。

从选马到赛马,不仅是一种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理念的革新。12年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探索出“赛场选骏马,市场配资源”的有效机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这一机制逐渐为各级各地管理部门所接受,成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推手。在这个双创新机制的引领下,未来的科技创新创业将更富有活力、更为开放、更具创造力。“由于大赛展现出的权威性、公平性以及广泛的覆盖范围,科技管理部门已经将其作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重要创新实践,广泛采用‘以赛代评’的方式。”科技部相关直属事业单位科技金融处处长陈伟强调。这一创新实践已在各地得到热烈响应,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大赛选拔出的优秀企业。

在国家层面,中央财政从2016年起便认可大赛的评审结果,通过这一平台大力支持大众创新创业。这使得大赛真正成为中央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一项核心公共产品。统计数据显示,前10届大赛中,中央财政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2130家优秀企业进行了支持,累计投入金额高达6.8亿元。

在这一国家级财政支持的带动下,各地方也积极跟进,对参赛企业给予资金上的配套支持。这些支持不仅对中央财政奖励的参赛企业以1:1的配套资金支持,更累计支持了超过3万余家的优秀参赛企业,总额超过64亿元。

科技部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特别为大赛获奖企业开设绿色通道,推荐优秀人才候选人。这使得大赛成为企业优秀人才入选该计划的重要途径。各地也为大赛中的杰出人才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北京市对获得一等奖的企业核心成员,在落户积分上采用与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相同的核定标准,以表彰和鼓励他们的卓越成就。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在通过各项政策积极支持大赛及其选拔出的优秀企业和人才,这表明了对于创新和科技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通过大赛推动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坚定决心。在这股创新风潮的推动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企业竞相展示创新实力的舞台。从政策层面看,大赛与一系列科技计划项目紧密相连,为参赛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引领下,上海将大赛与科技计划紧密结合,为参赛企业提供了超过3.6亿元的项目经费支持。当年,就有1657家企业在这一舞台上获得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它们中的许多已经崭露头角。

深圳在科技计划改革上走在了前列。自2019年起,深圳对大赛半决赛晋级选手直接进行奖励,累计对数百个项目提供了数亿元的资助。这种实实在在的奖励和支持,让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前行。

浙江省和江苏省也积极投身这一创新大潮。它们从专项资金中拨出巨额奖金奖励获奖企业,累计给予数百个获奖项目超过数亿元的科技计划经费支持。这种政策激励,无疑为各地企业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创新环境。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丰厚的奖励和资金支持。它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大赛的机制,让创业激励更加精准、公平,培育了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这一大赛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一个激发创新、推动创业的平台。

持续创新,让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永葆活力。它秉承了水滴石穿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创新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里,每一届大赛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一个参赛项目都是一个潜力的种子。正是这种持续接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让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经久不衰,活力四溢。自大赛启动以来的12年里,它得到了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推动科技创业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平台。招商银行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公益基金,每年为大赛提供500万至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这一大赛的引导、公益支持、市场运行的模式,凸显了其独特的价值。

首届大赛吸引了4411家企业报名参加,而到了第十二届,参赛企业数量已经激增至37243家。这里汇聚了敢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创业者们,他们在竞技场上比拼,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大赛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丰富和完善。从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开始,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全国总决赛采用了行业赛的方式,使大赛更加精准、专业。这促使大赛逐渐形成了地方初赛、行业赛、全国总决赛的基本模式,其影响力甚至辐射到了港澳台地区、技术融合领域、业内龙头企业和大学生创业群体。

为了进一步探索新的创新创业生态模式,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设立了由龙头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牵头举办的专业赛事。其中,“国际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大赛”、“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创业大赛”和“精准医疗专业赛”等赛事的推出,为大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这些举措为创业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这里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自2018年起,为了推动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我们举办了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这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个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合作有效机制的契机。海尔、华为、京东等巨头的专场赛事,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大企业并肩作战、交流学习的平台。

除了专注产业融合,我们还致力于打造创客文化的盛会。创客大赛应运而生,每届大赛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如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领域展开激烈比拼。通过创客沙龙、交流会、作品巡演和进校园等活动,我们为创客们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环境,助力他们实现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大赛的评委构成也在不断优化。过去以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主的评委团队,现在逐渐转变为以投资人为主导。他们的关注点也从单纯的技术转变为对参赛项目的市场潜力、团队实力和资本运作的全面评估。

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正如陈伟所说:“当今世界,如此规模的创新创业大赛并不多见。”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推广部总监陈峰也曾在2020年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主题报告会上赞叹道:“没有几个国家有这种规模的创新创业大赛!”我们为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平台而不懈努力。在这次的访谈中,多位业界翘楚纷纷预测,未来将有无数怀抱理想与追求的人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夺目的风采。他们就如同骏马般,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赛马场”上疾驰,奔腾不息。这里将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摇篮,展现个人魅力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他们将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