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不死绝招
精心调控环境,呵护雏鸭成长
一、环境调控
为了保障雏鸭的健康成长,环境温度与湿度的调控是养殖的首要任务。雏鸭在首周需要维持31至29℃的环境温度,之后每周逐渐降温1至2℃,以避免因低温导致的挤压或高温脱水死亡。湿度应控制在60%至70%,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不利于雏鸭的生长,过湿的垫料更可能导致细菌滋生。
饲养密度与通风管理也是关键。1至2周龄的雏鸭,其饲养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米35至30只,随着周龄的增长,密度逐渐降低至每平方米12只。每日中午应定时通风换气,以减少氨气浓度,保持空气清新。
为降低细菌感染风险,建议采用网养或笼养方式,减少鸭子与粪便的接触。
二、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的核心在于科学喂养与饮水管理。雏鸭入舍后应先喂饮含有3%红糖和电解多维的温开水,两小时后再供应饲料。育雏期更需使用凉开水,并可添加益富源动物食用液来提升雏鸭的抵抗力。
在饲料管理方面,前三天的投喂要少量多次,避免饲料霉变。确保喂料器数量充足,以防止雏鸭争抢饲料。夏季时,需调整饲料配方,控制蛋白质的比例;而在冬季,则应增加能量饲料,以满足雏鸭的生长发育需求。
三、疾病预防
预防疾病的发生是养殖成功的关键。首先要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并更换垫料。使用锯木屑等吸水性好的材料替代稻草,以提高环境的清洁度。每日使用碘制剂或过氧乙酸对饮水器具及环境进行消毒。
从2日龄起连续3至4天投喂恩诺沙星,预防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疾病的感染。定期为雏鸭接种流感、副黏病毒疫苗,增强免疫力。在温差较大的时节,使用瘟清来进一步增强鸭群的免疫力。
四、特殊阶段护理
育雏期的护理至关重要。出壳后的24小时内,必须完成首次饮水和开食。每隔5小时更换一次凉开水,以保证雏鸭的饮水卫生。夜间使用保温灯,维持30℃的环境温度,防止雏鸭因扎堆而导致窒息。
为增强雏鸭的腿部力量,定期放养是必要的。在饲料中添加贝壳粉等含钙物质,预防雏鸭缺钙。
通过上述综合措施的系统实施,可以有效降低鸭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