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机器人团体标准实施技术革新掀起新篇章
一流企业致力于引领行业标准,二流企业则塑造品牌价值,三流企业专注于产品研发。这一观点在诸如苹果这样的全球领先企业的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它们通过制定高标准确保了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进而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
不久前,中国工业市场与国际标准的距离看似遥远,然而近年来,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行业的团体标准即将出台,预示着新的发展机遇的到来。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其在机器人、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行业的显著进步。
海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智能制造模式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收录为典型案例,并主导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海尔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还得益于奥运这一世界级舞台的助力。在奥运期间,海尔中央空调的出色表现为其赢得了全球声誉,进一步推动其在标准化进程中的领先地位。此后,海尔不断推动标准化服务和技术创新,成功将“海尔标准”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
中国企业正在逐步实现标准化战略的跨越,从企标到国标再到世界。国家标准体系包括国标、行标、团标、地标和企标五大类。原先的中国制造在第三世界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得益于标准化的国际化进程。如今,随着机器人团体标准的即将出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野蛮生长到逐渐规范的过程中,中国的机器人行业经历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在标准的落地和推进方面,中国机器人行业经历了从引进到输出的转变。随着市场潜力的逐渐释放,国内机器人企业需要蓬勃发展。国家在机器人行业逐渐放宽了标准的硬性规定,主要以推荐性标准为主,同时鼓励团体提升产品质量。
近十年来,中国企业在制造水平和产销量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平衡车行业,面对品牌知名度、技术研发等挑战以及仿制品泛滥和价格战的问题,我国在平衡车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电动平衡车通用技术条件》及《电动平衡车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两项国家标准的出台,成功解决了贸易难题。
与平衡车市场类似的机器人行业,也面临着低价冲击市场的情况。在机器人市场增速逐渐放缓的趋势下,急需建立机器人行业标准。国内标准正在逐渐影响世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随着中国制造的影响力扩大,世界机器人龙头企业逐渐进入中国并在国内投资建厂,中国标准逐渐被世界认知并走向世界。
团体标准作为行业内发展的大方向依据,更多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优先,并更多考虑到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由于一级社团制定的标准更贴近市场和企业情况,团标的影响力在行业内得到了非常好的认可。随着大经济发展方向下各行业交叉融合的内容增多,需要吸纳行标和团标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整机厂商的产品进入市场周期变得更长,成本也相应增加,这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在这场激烈的市场洗牌中,各大工业巨头纷纷涉足机器人领域,这些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展现出的强烈意识与规划,正积极推动着机器人标准的更新与完善。机器人标准的逐步推进,使得产品标准验证等流程变得越来越重要,就像食品标准中的检测验证LOGO等标识一样,未来也将出现在机器人产品上,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规范自身产品,更有助于消费者和市场进行基础选择。
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对标准的认知尚浅,加大了标准落地实施的难度。仅有部分国内领先企业具备超前眼光,并在国际收购和产品全球化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正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推进标准的认知规范,通过各种会议宣传等手段加深企业认知。尽管如此,行业发展的速度仍然快于标准执行速度,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标准的落地实施宣传,以确保标准化进程与产业发展同步。
值得关注的是,由中国机电一体化协会主办的“机器人标准委员会成立大会”即将在上海盛大召开。此次会议将对新一轮的机器人行业标准进行修订和拓展,为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中国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2017)》的发布,也为机器人标准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也是标准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阻止中国平衡车进入市场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让人们开始关注中国平衡车出口市场规模的变化,同时也凸显了机器人产业标准化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标准化在机器人产业中的关键作用,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像海尔这样的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工作组会议,推动自主技术成果走向世界,更是彰显了标准化在产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国标、行标、地标、团标、企标之间的区别也是业界热议的话题,各方应共同努力推进机器人的标准化进程。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标准化问题愈发重要。我们需要深化对机器人标准的认知,加大标准的落地实施力度,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