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的户外机器人大军:测温、喊话24小时不休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仍在威胁着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全国上下仍处在严密的防控状态中。面对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和医院等巨大人流区域的挑战,一线工作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感染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智能化设备如流动性宣传车、测温仪和消毒无人机等防疫工具的出现,带来了许多便利。
原本用于园区警卫巡逻的机器人,现在被改造成为人流密集区域的移动测温仪。它们不仅具备警报功能,还变成了疫情防护宣传广播站,在广场、交通枢纽和医院大厅等地进行移动测温。植保无人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移动大喇叭,为农民提供防疫宣传。这些机器人和无人机从室内走向室外,将服务范围从相对密闭的空间拓展到了室外更空旷的场地。
现在,让我们关注这些户外防疫机器人的应用,看看它们在户外防疫工作中扮演了哪些角色。这些平时用于安防、农业等领域的机器人如何在这次疫情中变身成为抗疫战士。
一、机器人参与全城乡防疫,助力疫情防控
戴口罩、测体温已经成为人们每天必做的事情。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的人流密集区域,如小区门口、办公大楼、十字路口等,都有测温人员进行测温工作。而机器人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成为了防控疫情的重要力量。
最近,一种巡逻测温机器人出现在了机场、广场、医院等大人流区域。这些机器人的前身是高新兴的5G巡逻机器人,在这次疫情中升级了测温和监控系统,变成了5G巡逻测温机器人。它们对来往的行人进行无接触式测温,并监督行人是否佩戴口罩。这些机器人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安保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测温效率。
高新兴机器人公司的总经理柏林表示,这些机器人的功能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了转化和升级。例如,人脸识别功能被反向利用来识别行人是否佩戴口罩。红外测温功能也是在之前的防烟火功能基础上进行系统调试改进而来的。这些机器人在疫情防控期间从安防功能转向了筛查监测功能。
据柏林介绍,这些机器人使用了多个高清摄像头,可以通过移动5G网络全景无死角24小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它们可以实时将监测数据传送到后台,并进行远程对话和控制。这些机器人在广州南沙万达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域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它们不仅能无接触测温,还能一次给多人测温,极大地提高了筛查效率。使用这些机器人有两大明显的好处:一是能在距离人群5米范围进行红外体温测量,一次性测量10人体温且误差在0.5°C;二是能担任二次筛查的任务,捕捉“漏网之鱼”,并具备播报和实时通话功能。
除了测温和巡逻监督,这些机器人还能充当移动广播大喇叭,24小时循环播放防疫注意事项。
二、无人机消杀防疫,助力农村疫情防控
除了机器人,农业无人机在防疫消杀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极飞的“春雷行动”投入了500万元人民币成立了防疫消杀专项基金。全国各地的农户纷纷加入这场无人机的防疫消杀活动中,支持各地部门开展喷洒防疫。
在河北晋州槐树镇南张里村,党支部书记高景怀看到了无人机运行的更多可能。他激动地说:“这次无人机喷洒消毒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全村很快就被全面消杀。农业无人机的先进科技投入到疫情防控中,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现在,很多农村地区都实行了封村措施,无人机撒药消毒液成为解决农村地区人力物力稀缺难题的有效手段。大疆满载消剂的植保无人机也飞翔在全国各地农村的上空,对街道乡村进行消杀工作。这些无人机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消杀效率,还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自疫情爆发以来,大疆农业的飞手们主动请缨,运用植保无人机支持各地抗击疫情。在这场战斗中,无人机成为了重要的巡逻和防疫工具。
随着疫情防控的升级,我们看到了许多创新的防疫措施。多地农村上空飞翔的无人机正巡逻监督居民的安全行为,不戴口罩的村民甚至可能因此被“隔空喊话”提醒回家隔离。这其中,大疆的巡逻喊话无人机以其出色的表现备受瞩目。搭载着先进的相机和传感器,这些无人机能够发现人口聚集点,并通过放大画面来查看每个人是否佩戴口罩等细节。它们还配备了第三方喊话器,可以实时喊话,驱散人群,甚至播放防疫知识和防疫情况的录音。在广东肇庆鼎湖区上空,村民们通过科比特航空的巡逻喊话无人机向聚集的人群喊话,提醒他们注意防疫措施。科比特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机在抗疫工作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他们正在尝试让无人机进行大面积快速测温。
除了无人机,地面消杀无人车也是抗击疫情的重要工具之一。这种由极飞推出的“春雷行动”中的无人车,原本是为农田果林设计的农用机械,现在则变身成为消毒无人车,用于街道和乡村的消毒工作。一次可携带80升消毒剂,其气流喷雾机的喷幅宽度可达12米,每小时可消杀面积高达64800平方米。这些原本用于农田作业的机械,在疫情期间被重新利用和改造,真正展现了科技的力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医疗技术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同时也促进了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在医疗领域,远程遥控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5G技术的普及更是为远程医疗机器人提供了可能,使其不仅可以进行视频诊断,还能远程操控进行手术。在非典时期使用的机器人也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作用。它们帮助医护人员完成简单的运输工作、监测、消毒等工作。还有测温巡逻机器人、消杀无人机等也在防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机器人不能完全替代医生,但它们可以作为工具来替代人类完成部分高风险的工作。疫情或许成为机器人应用的拐点。在这场战斗中,我们见证了科技的力量和机器人的潜力。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被感染的可能性。面对全国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封锁,疫情严重的地区已经采取了严格的封城、封小区措施,限制了人们的出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机器人以其AI能力崭露头角,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
出行不便的情况下,智能机器人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在配送环节,机器人可以接过外卖和快递,经过消毒后直接送至收件人家门口。不仅如此,这些机器人还具备路线规划、搭乘电梯以及语音交互的功能,大大提升了配送的效率和便捷性。
在隔离期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尽量减少,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机器人的无接触式服务能力成为了其独特的优势。从智能语音机器人到医疗消毒机器人,再到远程手术、隔离配送和巡逻测温机器人,它们在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因疫情而进一步扩大,已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疫情结束后这些临时“顶岗”的机器人是回归原本岗位还是继续留在这些新的工作岗位上,都不失为一种新的可能性。
结语:新技术为生命护航,助力抗击疫情。
武汉的疫情依然严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数量仍在上升。尽管有来自各省的医护人员紧急增援,但他们仍在超负荷工作。机器人的应用无疑为一线人员带来了福音。测温机器人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消毒机器人则可以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
在这场疫情防护工作中,我们见证了机器人在疫情中的广泛应用。医疗技术的突破、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工智能的崛起,都在助力我们度过这一艰难时刻。希望科技的力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器人的替代作用,减轻医护人员负担,共同抗击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