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离工业4.0有多远
关于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探讨
随着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解读,普遍将其视为中国版的“工业4.0”。智能制造被看作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突破口,同时也是与“互联网+”思路的结合点。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战略构想呢?
工业1.0、2.0、3.0分别代表了机械制造时代、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以及电子信息化时代。而工业4.0,则致力于打造一个高度灵活的智能制造模式,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生产。而“中国制造2025”正是中国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响应,规划在2049或2050年跻身世界工业强国前列。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智能家居作为工业4.0的第一步,受到了广泛关注。美的与小米的“联姻”便是其中的一例。去年底,美的集团宣布其智慧家居战略,核心是实现家电产品的互联互通。两家公司共同描绘了未来家居的美好蓝图:以小米手机为中心,小米路由器为连接,小米电视作为客厅终端,实现家庭内的智能操控。
从2013年开始,美的已在所有变频空调新品中应用物联网智能技术,计划三年内将50%以上的空调实现物联网化。与此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这意味着,未来美的的全系列产品都将接入这一平台,实现大数据的商业化应用。
除了家电行业,其他传统制造企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娃哈哈等企业看到了机器人行业的巨大潜力,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正面临着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压力。
面对这样的转型压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时强调,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必须迈向中高端,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转型不仅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关乎整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在这一大潮中,每一位企业家都在积极寻求突破,努力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无论是美的与小米的合作,还是格力在新能源领域的开发,亦或是娃哈哈涉足机器人行业,都是传统企业在寻求突破、积极转型的表现。
“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在这一进程中,企业需积极拥抱变革,努力实现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楼向明指出,集团高度重视饮料食品的质量控制,而自主研发制造生产设备有利于确保产品质量。工业机器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代表着机电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集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重视不仅仅基于对质量的追求,更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与此随着传统企业纷纷转型投身于机器人产业,这一变革已成为制造业强省经济转型的关键抓手。以佛山顺德为例,这个地区在2013年被选为“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随后与广东省经信委合作建立了“精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这一举措清晰地表明了顺德对于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方向的坚定决心。
自2010年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以来,顺德制造业的发展势头一直强劲。数据显示,每年都以约20%的速度增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地许多传统制造企业正在进军机器人制造领域,希望通过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例,他们收购了美国百年品牌HPM的全部知识产权和商标,并保留了原有的技术团队,以此加速公司的中高端定位战略并实现国际化。
尽管势头强劲,但中国工业在迈向智能化、高端化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正如《中国制造2025》中所明确的一样,不少产业仍处在工业3.0甚至工业2.0阶段,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还有待提高,技术路线和标准也有待统一制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对此表达了担忧,他呼吁中国机器人行业要避免重蹈汽车业的覆辙。他认为随着制造业的转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这个市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尽管有众多国际机器人公司进驻中国,但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核心部件方面仍存在严重瓶颈。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仅为13%,在高科技的机器人领域,国内企业通常只能赚取组装的辛苦钱。
库卡、fanuc、abb等全球知名机器人企业已纷纷进入中国,给国内机器人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承认这一点,但他同时认为国内机器人企业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正在缩小。关键在于加强人才建设和自主创新,在应用方面做足功课,并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反映出中国制造2025的尴尬处境,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工业4.0战略的实施面临巨大挑战,从核心技术到产品工艺等方面与其他制造大国都存在差距。在这个过程中,急功近利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通病。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表示,国家制造业迈向高端需要从纸面走向现实,并指出一些民营企业做出好东西却得不到支持而被扼杀的问题。某些前沿领域的优秀企业甚至被外国公司收购,间接扼杀了其发展空间。中国走向工业4.0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工业4.0,一个引领全球制造业变革的概念,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未来努力的方向,也是面临巨大挑战的道路。工信部部长苗圩坦言,“中国制造2025”不仅是未来十年的行动纲领,更是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第一步。与发达国家的智能制造相比,中国仍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高端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领域市场份额不足,凸显了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短板。汽车行业作为工业4.0转型的重要风向标,为中德合作搭建了桥梁。近期,中德签署合作纲要,共同探索工业4.0的合作机会。德系车企如大众、宝马等在中国积极布局制造端的工业4.0,引领着行业趋势。
中德在工业领域的紧密合作不仅仅是模仿德国的具体产业政策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其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结合国情打造中国自己的工业4.0体系。专家指出,李克强总理对德国的访问是一次取经之旅,旨在学习德国工业发展的远见和经验。
以佛山制造业为例,虽然拥有良好基础,但仍面临从模仿制造向创新制造转型的瓶颈。中德工业服务区的成立引进了先进的工业设计和技术,但总体来看,中国制造业仍很大程度上处于劳动密集型的2.0阶段。
对比中德制造业,不难发现工业4.0的实现任重道远。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专注创新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以及在信息技术、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而中国制造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属于粗放式发展,集中在中低端,总体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设备虽然能够国产化,但在品质、稳定性、扩展性方面与国外仍有差距。
人才与研发的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德国拥有先进的工业基础、大量的人才储备,并能与欧盟其他制造大国进行频繁便捷的交流。而中国制造业主体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一线工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控制。周边形势也限制了与邻邦在科研、管理、人才方面的交流。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正积极应对,努力提升研发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并寻求与全球制造业的合作与交流。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但中国正坚定前行,向着工业4.0迈进。
生活小妙招
- 智能建造加速传统产业格局重构
- 人工智能2050年超过人类智能
- 机器人产业未来的趋势如何
- 用匠人精神打造服务机器人
- 救援机器人的崛起与未来
- 机器人上岗引领安全生产3.0时代
- 灵动AMR哈雷摩托Pic2Go即拣即走方案成DHL全球
- 江苏苏州:疫情催生物流配送新市场 配送机器人
- 机器人应用推广提速,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
- 机器换人大势所趋 中小企业该如何践行?
- 丰田的首款下一款EV将是雷克萨斯品牌电动业务正
- 我是谷歌机器人,我认为人类天生不适合在科技
- 日本银行设中文服务机器人接待华人
-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藏在人工智能的历史里
- 浙江日报头版点赞!会“缝合”不锈钢钣金的机
- 工业机器人龙头布局智能人形机器人,但不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