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混战中追赶 直面进击2025

生活知识 2024-12-18 16:19www.robotxin.com生活百科

在银白色的焊装车间内,焊车架随着输送带的停止而稳稳停下,紫色的机械手精准地将其固定。紧接着,几台亮黄色的机器人瞬间齐动,火花四溅间,各焊点逐一完美完成。仅仅一分钟内,完成焊接的车架便被送往下一个工作岛,同时等待新的焊车架的到来。

这一幕发生在上汽通用武汉工厂的焊装车间,这个车间在2015年刚刚投产,如今已有452台机器人忙碌其中,自动化率高达97%,展现了现代制造业的先进技术。

回想2011年,机器人的销售在中国还仅局限于2.2万台,但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5.7万台。中国连续两年稳坐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头把交椅。机器人的工作岗位也从最初的繁重、重复以及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影响的工序,逐渐转变为“无人工作岛”、“无人生产线”乃至“无人车间”。

如今,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中的身影无处不在,涉及钣金加工、抛光打磨、喷涂、分拣、包装码垛等各个生产环节。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员工自豪地向记者表示:“无论你能想到哪个行业,我们的机器人都能涉足。”

早在2012年,中国就开始对机器人产业进行国家级的战略布局。政策的催化以及“用工荒”的出现,推动了机器人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如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尤其是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的装备需求,更是为机器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策的“馅饼”让众多企业看到了机会。像力生公司这样原本在机械设备行业的企业,正全面向智能制造业转型。该公司已经在5月成立了一个培训中心,主要对员工进行机器人应用的培训,并计划增设工程中心,进行视觉应用和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

像力生公司这样“半路出家”的企业在机器人行业并不罕见。政策的支持,如购买国产机器人的补助,以及从中央到地方乡镇的配套政策支持,使得许多企业纷纷投身机器人行业。这也使得原本较为小众的机器人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机器换人”项目得到了大力推广。

与此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机器人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作为机器人产业研究者,罗百辉观察到:在众多的机器人厂商中,至少有7.5成以上是系统集成商。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价格被急剧压缩。现在国内一些企业的报价几乎只有原来外企的一半。这样的价格战对于需要引入机器人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蒋仕元在曾经执掌的3C企业设立的无人化车间,收回成本之路颇为漫长。他和他的团队,为了争取客户,毅然投资这一生产线。例如,为了获得苹果的订单,他们必须引进高端设备,否则将无缘合作。

2014年,行业竞争尤为激烈,那时,回本的标准往往是三年以内。这也取决于企业的类型和产品的性质。有些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将原本需要十几人的生产线改造为仅需两人的模式,迅速实现了投资回报。

在这场价格战中,一些企业甚至提出了主动发起价格竞争的口号,使得这个新兴行业在初始阶段就弥漫着硝烟。自2012年开始涉足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张高强透露,力生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利润率仅为10%。

东莞机器人技术协会拥有超过200家会员企业,其中大部分是系统集成商。作为协会会长,蒋仕元观察到的现象更为广泛。他提到,如同LED产业,当倡导并看到市场潜力时,众多企业纷纷涌入。许多与自动化无关的企业也开始涉足机器人领域。但现在,一些实力不足的企业已经开始难以维持。

蒋仕元分析,机器人系统集成是一个对人力资源要求极高的产业。缺乏高端人才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承接大型项目,甚至难以维持。他预测,未来三年将有一次大的行业洗牌。

虽然中小型企业在这一浪潮中感受到了压力,但大型企业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例如,上海发那科这一中日合资企业,虽然大部分机器人本体购自日本母公司,但其系统研发和集成都在中国进行,且在2014年上海纳税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本土机器人企业,同样以系统集成业务为主要商业模式,其工业机器人业务营收和毛利率均表现强劲。

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差异,除了系统集成能力外,还受到议价能力的影响。张高强表示,对于像他们这样的企业,在“四大家族”面前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四大家族”指的是机器人生产领域的传统领军企业,包括德国库卡、瑞士abb以及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这些企业占据了全球机器人市场的一半份额,尤其在中国市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上海发那科总经理钱晖认为,除了性能外,故障率也是客户选择的关键因素。他提到,尽管发那科的机器人故障率远低于均值,但在生产线上使用的机器人,每月仍有可能出现数次故障。实际上,无障碍运行能达到8年的企业很少。

蒋仕元指出,虽然大家都考虑过使用国产机器人,但国产机器人的性能与“四大家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无故障运行时间、精密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中国市场对多关节机器人的需求主要由外资品牌满足。而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出货量相对较少,仅在某些低端领域如坐标型机器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即便是这些优势领域,国产机器人的出货量已经引起了“四大家族”的关注。张高强发现,公司的供应商开始推出降价措施。一位国内机器人企业高管也证实,外资企业在一些热门型号上开始进行价格打压。这无疑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指导意见》描绘了一幅到2020年的宏伟蓝图:一个健全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将矗立眼前,孕育出3-5家国际龙头企业及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在高端市场上,国产机器人的占有率目标被设定为45%,展现出强烈的竞争野心。

在汽车、机械加工、电子等关键行业中,虽然排名前十的机器人品牌均为国际品牌,但在消费者心中,国内品牌如广州数控、沈阳新松以及南京埃期顿等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中,广州数控更是以显著的成绩位列第五位。

蒋米仁对此表示,民族产业精神在某些企业家心中仍然熠熠生辉。他指出,尽管存在一些初始的犹豫和担忧,但一旦国内企业提供了及时而高效的服务,许多客户仍愿意选择使用国产机器人。毕竟,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而言,国内产品不仅价格亲民,而且服务响应迅速。与国外需要额外付费的服务相比,这无疑是一大优势。

广州数控的成功秘诀在于与用户的紧密互动。蒋米仁强调,不仅是产学研,更是产学研用的一体化。通过与终端用户的紧密合作,企业能够实时了解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广州数控已在2014年攻克了减速器这一核心技术,被发改委、工信部认定是最有潜力的企业。

减速器和控制器是限制国产机器人质量的关键因素。除了整机生产企业如广州数控外,许多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关键零部件。例如,南通振康焊接电机有限公司已经实现了机器人减速器的批量生产,并获得了多家国内外企业的试用。

集成企业也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将关键技术应用性技术完美融合到产品中。蒋米仁指出,除了自动化生产线的经验外,还需要整合各个应用领域如化工、焊接、喷涂的经验。在包装码垛工序中,带有视觉感应的智能化分拣包装和远程系统控制是未来主攻方向。尽管这些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国内由于价格因素尚未普及。

钱晖介绍了发那科的视觉感应技术,以及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升控制器能力、大量植入远程应用程序。他强调,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将决定未来生产的智能化程度。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都在大力投入这两大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例如,通过数字化车间、传感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的联动,实现设备的远程故障诊断和排除等功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