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科技巨头扎堆研发聊天机器人
科技巨头与新兴企业目光一致,对未来移动格局有着共同信念:聊天将主宰一切。就像全球众多青少年一样,15岁的爱玛的日常生活也沉浸在社交媒体的世界里。她并不热衷于浏览网页或尝试新应用,她的数字生活主要围绕一系列社交应用展开,从Facebook、iMessage、Instagram到Snapchat,构成了她数字生活的核心。
在这些平台上,爱玛不停地发送和接收消息。“总有消息在等着我去查看。”她如此描述。尽管她每隔15分钟就查看手机,她的朋友们仍然抱怨她回复太慢。事实上,我们越来越像爱玛:最新的研究显示,人们通过手机发送消息的频率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沟通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对这种即时、直接的沟通方式也产生了渴望。为了获得我们的关注,他们也必须加入这场线上对话。聊天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与世界的连接方式。企业在这一趋势中看到了机遇,开始通过聊天应用来与我们互动,以此推动销售、提供服务和建立品牌忠诚度。未来,聊天将不仅仅是社交的一部分,更将成为商业战略的核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用户选择了聊天机器人作为他们的交流伙伴。聊天机器人,作为与人类交谈的计算机程序,展现了语音控制助理的特性,如同Siri或Cortana一般,在线随时响应。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自动应答,更在大型零售商的客服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只需登录Messenger或其他通信平台,用户就能如同与其他用户聊天一般与机器人交流。这些机器人的背后是诸如或全食超市等品牌,它们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提供个性化的服装建议或菜谱创意。
机器人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在吸引移动用户方面为零售商、服务机构等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在用户对新鲜应用的热情逐渐减退的当下。如爱玛一样的用户,在这些熟悉的平台上,更容易受到机器人的吸引。
据调查公司康姆斯科最近的报告指出,美国有一半的智能手机用户每月下载的新应用数量为零。在这种情况下,聊天机器人成为了企业吸引用户的新途径,它们在通信平台上为用户提供了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机器人的潜力引发了巨头如苹果、Facebook和谷歌的极大关注,它们纷纷投入资金研发,希望将通讯平台打造为与网络互动的全新交互方式。新界面往往能对技术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从苹果推出的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到IBM逐渐失去PC霸主地位,再到史蒂夫·乔布斯带来的触屏革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如今,聊天机器人走向对话界面的趋势可能催化又一次重大转变。聊天已成为我们行为的根本,甚至超越了互联网的范畴。这一趋势的推动者中,泰德·利文斯通可能是最了解这一点的人。他创建了聊天应用Kik,全球用户已高达2.75亿,其中40%是美国青少年。这款应用的成功,预示着聊天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利文斯通,这位年仅28岁的年轻人,带着一股浓厚的男孩子气息,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兄弟。他早早地意识到了通讯的潜力,却尚未将其付诸实践。
2010年,他创建了Kik,旨在让黑莓手机用户与苹果和安卓用户之间能够轻松互动。这款应用一炮打响,未曾料到的是,黑莓却突然将其驱逐出去,并起诉利文斯通违反了其封闭的通讯服务协议。
面对如今WhatsApp等拥有数十亿用户的竞争对手,利文斯通在努力削减开支的也在重整旗鼓。那段困难的日子里,他心生一计,打算将Kik转变为一个多功能平台,让用户可以在其中玩游戏、购物,而无需离开应用程序。
尽管这一想法具有前瞻性,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用户必须在Kik内部下载各种微应用程序,这显得颇为繁琐。利文斯通与联合创始人克里斯托弗·贝斯特决定对这些微应用进行改进,转化为在Kik内部与用户进行交互的功能。
如今,Kik把未来发展押在了聊天机器人身上,利文斯通和他的团队寄望于通过这一创新策略,让Kik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这个时代,聊天似乎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我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就连互联网也无法与之匹敌,正如利文斯通所言。聊天的崛起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在中国,聊天应用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手机操作系统。以微信为例,这款拥有7亿月活跃用户的聊天应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沟通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它呼朋唤友去看演唱会,还能直接购买门票、预订餐桌、分摊账单和叫出租车。这一切都是通过自动化的助手完成的,展示了聊天应用在中国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和无所不能。
今天的中国,一共有1,000万个微信企业账号和数百万款应用程序,这些数字仍在不断增长。聊天应用在中国的发展迅猛,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中国人并没有在台式电脑的陪伴下长大,他们更习惯于通过移动设备和聊天应用进行互动。
这种使用习惯的差异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影响。美国的障碍在于人们习惯了特定的手机使用方式,而聊天应用在中国的发展则更加符合当地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微软的中文搜索机器人小冰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和聊天应用上积累了2,000万名用户,证明了聊天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趋势。
聊天应用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方式,还满足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使用习惯的改变,聊天应用的影响力将会继续扩大。随着移动技术的普及,Z世代的生活已被主宰。这一现象或许能解释微信母公司腾讯去年为何向Kik投资巨额资金,建立战略伙伴关系。Kik背后的应用,如利文斯通所代表的优势,正随着青少年的成长步伐而发展,与金融、购物等更具利润的服务进行深度融合。
利文斯通所领导的团队展现出的雄心壮志,使其成为了Facebook的直接竞争对手。尽管早在2014年,Facebook就以百亿美元收购了WhatsApp,但其一直在稳步发展Messenger平台,试图打造数十亿用户的通讯巨头地位。自那时起,Messenger已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变为允许开发人员在平台上创建聊天机器人的开放平台。想象一下,用户可以通过机器人轻松跟踪订单,如同服饰公司Everlane所做的那样。而WhatsApp则保持其纯粹的通讯服务性质,暂时不涉及商业性机器人。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无处不在的存在感。”Facebook通信产品设计师杰里米·戈德伯格如是说。他希望将下一个大动作打造成如同“点赞”按钮一样的标志性存在,或许是打造一种全新的数字信访室体验。这样的设计理念体现了Facebook对数字时代的无限追求和探索。
Facebook任命大卫·马库斯为通讯业务主管,并非偶然之举。作为PayPal的前总裁,他的加入无疑为Facebook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机遇。聊天可能是Facebook向数字钱包领域迈进的一种最佳方式,体现了Facebook对未来数字支付趋势的敏锐洞察。
在全球科技巨头中,苹果、谷歌和微软也开始在聊天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苹果开始向第三方应用开放iMessage,提升了其互动性和表现力,让用户能够更生动、有趣地分享生活点滴,如手绘笔记和自定义贴图。这一举措无疑加强了苹果在聊天应用领域的竞争力。
与此Siri也在不断地渗透到苹果的各项产品中。今年秋天,谷歌不甘示弱,发布了内置AI(人工智能)助理的聊天应用Allo。Allo能够利用谷歌对用户搜索历史和偏好的深度了解,在用户与朋友讨论晚餐地点时,智能地提供餐厅推荐。这种智能化的聊天应用为用户带来了更便捷、更个性化的体验。
微软,这个长期在移动战场未能崭露头角的公司,如今却以其独特的战略动向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该公司正在构建一项名为“认知服务”的部门,面向那些渴望打造机器人的开发人员,提供机器学习算法,以破解文本和图像之谜。简而言之,微软正将自己定位为聊天机器人背后的强大“支柱”。
对于斯科特·利文斯通来说,他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除了对手强大的财力和AI实力外,机器人本身的局限也是一大难题。开发团队仍在探索哪种类型的机器人最能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而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赢家。
Facebook和Kik的聊天机器人就像是那些拥有多条故事线的冒险小说,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冒险。利文斯通预测,未来的聊天机器人可能会在某些互动中展现出一种缺乏人情味或是充满AI感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反而可能使它们更轻便、更精准。这些机器人必须拥有社交属性,让用户在和朋友聊天时能够轻松召唤机器人,分享喜欢的应用。Kik的一项创新功能允许用户这样做,这种自然的社交传播方式或许能解决应用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在这个充满未知和探索的领域里,微软和其他科技巨头正在以他们的方式推动机器人的发展。无论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的共享,还是对机器人社交性的探索,这些巨头正在寻求突破,希望在未来的智能世界中占得一席之地。而这场科技革命的发展路径和最终面貌如何,仍有待观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利文斯通站在前沿,不仅捕捉到了新的移动潮流,而且正稳稳地站在浪潮之巅。他对未来满怀信心,用坚定的话语向我们传达:“未来,是不可避免的。”他继续道,“只是看谁先抵达的问题罢了。”
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这股潮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正在涌入这个领域,使得浪潮的头部变得日益拥挤。尽管如此,利文斯通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仍然让我们对他充满信心,相信他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资料:《使命担当》,这部由快公司、浙版数媒联合推出的作品,生动展现了利文斯通的探索与担当,带领我们一同感受这场未来的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