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机器人知识产权保护 消除产业发展痛点
近年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这一地位无可争议。随着产业的壮大,专利侵权和纠纷的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近日,美国扫地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iRobot,在美国发起了一场针对扫地机器人专利的激烈战争。该公司将11家企业告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地方法院,声称这些企业侵犯了iRobot所拥有的6件与扫地机器人相关的专利。这一事件无疑给全球机器人产业敲响了警钟。
与此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产权纠纷也在加剧。在特色产业之一的常州,机器人产业在短短几年间就取得了显著的发展。2015年,常州的机器人产量超过8000台,产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亿元。随着市场的繁荣,专利纠纷也随之而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机器人的产权问题都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也预示着未来在机器人领域,专利保护和维权将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机器人专利概况的深度观察
在知识产权的道路上,我们行走的每一步都凝结着辛勤和智慧。据常州市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仅2015年就处理了涉及机器人和智能硬件产业领域的专利侵权和纠纷案件高达32件。维权周期长、成本高,使得许多遭遇侵权的企业望而却步,这无疑给产业的健康发展投下了一层阴影。如何为知识产权撑起一把有效的保护伞,已成为国内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我们放眼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专利竞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截至2014年底,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量已突破6万件,去重后仍有3.5万余项。中国在工业机器人专利领域也有着显著的贡献。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中国的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已达到68000余件,其中大部分为国内企业的申请。在专利质量、稳定性以及专利构成上,我们与外国企业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像abb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地区的有效专利数量占其专利申请的近七成,无效专利仅占一小部分。对比之下,国内企业的专利年龄相对较短,国外著名公司在这一领域的专利年龄则更长。这不仅反映了我们在技术研发上的追赶,也揭示了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挑战。要想在这场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我们不仅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更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每一份创新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为产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机器人的研发创新而努力,共同书写机器人产业的美好明天。专利数量与国家竞争力:揭示机器人行业的真实面貌
专利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在某一领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机器人行业的活跃程度。单纯依赖专利数量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似乎有些片面。数据显示,日本在我国的专利布局中占据首位,超过52%,而行业内知名的ABB公司并未进入专利数量的前十名。尽管ABB的专利数量不多,但它们掌握的核心技术使其在市场中依然稳固。
当我们深入探究国内机器人的专利情况时,发现我们的专利更多地集中在机器人机构方面。相较之下,我国在机器人元器件、控制与调节、电数字数据处理技术,尤其是服务机器人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这无疑是我国未来研发的重点和方向。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进一步揭示了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尽管服务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其质量和数量仍待提高。从2015年的153个专利申请,到2016年初至5月4日的仅5个专利申请,这一领域的进展显然缓慢。
为了提升我国在全球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力,我们不仅需要加大在现有领域的研发投入,还要注重服务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截至2016年5月4日,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据显著地位,达到272项,占比高达54.51%。紧随其后的是实用新型专利,数量为152项,占比30.46%。而外观设计专利则为75项,占比15.03%。
以刚刚涉足专利战的iRobot为例,这家美国扫地机器人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约15%的份额。仅仅在美国,iRobot就拥有超过300件的专利。放眼全球,其专利数量更是超过了900件。
不难看出,海外企业在创新实力上整体表现出色,具有深远的专利布局意识。相比之下,国内申请人在整体创新实力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国内申请人来说,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意识以及加强海外专利布局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那些专注于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国内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强化专利保护和布局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海外企业的竞争挑战,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我国工业机器人历经多年发展,见证了从萌芽到技术研发再到产业化的三大阶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今,工业机器人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们已经成功生产出部分关键元器件,并开发出多种工业机器人,服务于众多企业的生产线。我们也培养了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部分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机器人技术的多个领域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机器人行业的整体水平仍面临严峻挑战。在第四届机器人峰会上,新松机器人董事长曲道奎提到,尽管我国号称拥有三千家机器人企业,但真正从事机器人研发与制造的企业数量有限。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制造中低端零部件、设备和专机的阶段,缺乏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在控制系统、软件、语言系统和离线编程等方面。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吴旭也指出,当前的服务机器人过于偏向娱乐性质,甚至最基本的人机协作问题都未得到解决。服务机器人缺乏实用性,如同没有手只能唱歌。
我国机器人产业主要处于行业低端位置,高端机器人严重依赖进口。尤其是工业机器人,其核心部件如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大多依赖进口。这一现状凸显了我国产权保护的迫切性。我们必须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改善产权保护现状:国家、地方及企业的共同努力
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严峻的背景下,国家、地方和企业近年来共同努力,致力于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特别是在机器人专利的质量水平上。
一、国家层面的行动:设立产权保护中心
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2017年1月,全国首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建立的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落户江苏省常州科教城。这一中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建立的全国首个针对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明确了常州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目前,该中心人员已配置齐备,即将正式运行,显示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机器人产业发展上的决心。
二、地方及企业的积极响应
地方和企业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许多地区纷纷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专利质量。企业也加强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源头上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
三、成效与展望
通过上述努力,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我们仍需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为机器人等高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改善产权保护现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地方、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一定会不断改善,为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入了解并运行中心之后,我们将构建一套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此体系将涵盖专利申请、授权确权、调解执法以及预警导航等多个方面。这个体系不仅立足于常州,而且将辐射全国,旨在显著提升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的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为产业的稳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地方企业积极响应,自发组建产权联盟。为了加强机器人知识产权的保护,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安徽省的一个重要举措引人注目。在2017年5月8日,由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包括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安徽工程大学等12家单位共同组建了安徽省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
这个联盟采用了一种新颖的运作方式,机器人企业的专利被“组团”孵化,构建集中许可授权的专利池,甚至通过专利“打包”吸引资本进场等新的操作模式。业内人士对此充满期待,如果一切顺利,这个全省唯一的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将成功汇聚创新资源,为芜湖的机器人产业开启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联盟的建立将围绕知识产权这一核心纽带,依托专利协同运用,全面整合和优化知识产权资源,强化合作,共同提升联盟成员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联盟的力量,我们将推动安徽省机器人行业市场的良性竞争,助力地方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企业在海外收并购技术型公司成为新趋势。收并购和国有化已经成为2017年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市场主旋律。通过这种方式,国内企业可以快速扩大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完成国际化经营布局。收并购的对象主要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强大研发团队和领先市场地位的企业。
美的集团成功收购德国顶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展现出中国企业的活跃身影。浙江万丰科技也积极进军,成功收购了领先的焊接机器人应用系统服务商Paslin。在国内另一家企业埃夫特的引领下,意大利高端制造商EVOLUT也被纳入其旗下。埃斯顿入股意大利EuclidLabs SRL公司,共同进军3D视觉领域。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也不甘落后,成功收购了韩国乐博乐博机器人公司。
在这个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李玉光博士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保护思路。他主张:
应该依靠市场的力量,让中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觉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需着力优化法律法规环境,加强社会服务和市场环境的维护。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打击力度,及时修订相关法规,提高侵权行为所需付出的代价。强化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维权援助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为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能力的重要标志。如今,我国已经将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视为一个助力制造业崛起的重要平台。对机器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将决定这个平台的发展前景,甚至影响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在这个关键时期,完善政策和市场环境是重中之重,也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