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恐后什么意思
深入“争先恐后”:一幅生动的进取画卷
“争先恐后”,这个成语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出人们竞相向前、唯恐落后的场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进取精神的象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丰富内涵。
一、基本含义解读
“争先恐后”由两部分组成:“争先”意味着抢前,不甘落后;“恐后”则表示担心被他人超越,担心落后。这个成语强调了在行动或竞争中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体现了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挑战的积极应对。
二、用法特点详解
语法功能:“争先恐后”在句子中灵活多变,可作为谓语,描述主语的动作,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名”;也可作状语,用以形容动作或状态,如“人群争先恐后地抢购商品”。
搭配语境:这个成语常与“趋之若鹜”等词语连用,形成强烈的语境效果,多用于描述群体性积极行动的场景,如竞争、抢购等。
三、出处与典故
“争先恐后”最早出自明代的《重建陡门桥记》:“匪公帑而乐施者争先恐后。”其典故源于春秋时期赵襄子学驾车的故事。赵襄子在比赛中过于关注对手,心态失衡,导致落后。王子期指出其问题在于过于急躁的心态影响了对马匹的协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争先恐后”虽然体现了进取心,但过度的竞争心态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对比
近义词: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力争上游”、“不甘后人”、“一马当先”等,都表达了强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反义词:与之相反的是“退避三舍”、“踌躇不前”、“慢条斯理”等,这些词语表达了一种消极、迟疑的态度,与“争先恐后”形成鲜明对比。
五、例句赏析
“大雨过后,新苗争先恐后地从土壤中冒出来。”这句描绘了大雨后新苗蓬勃生长的场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运动会上,各班同学争先恐后,奋力争先。”这句则展现了运动会上同学们积极竞争、拼搏向前的场景。
“争先恐后”这个成语既可用于褒义场景,如积极进取、竞争向上;也可用于中性或略带贬义的场景,如无序竞争、过于急躁。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根据语境来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