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人工智能因缺少规矩成为脱缰野马 专家建议让法律跟上人工智能发展步伐

人工智能 2025-02-22 11:49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社会各界民众对于制定一部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指导法律充满期待。立法机关在编纂民法典等法律时,应融入相关条款,尤其是要优先制定涉及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数据及隐私保护,以及预防和惩治人工智能犯罪等方面的法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注意到,日本的机器人销售热潮仅仅揭示了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一角。这一高速发展背后伴随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如同一匹疾驰的野马,为了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必须为其制定法治的缰绳。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强调,人工智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如安全失控、法律失准、道德失范等。单纯的行政管理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和治理。现行的法律体系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诸多空白和不完善之处。

天津市法学会副会长高绍林进一步指出,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着立法缺位的问题。现有的法律制度和概念已无法完全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基础性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在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与法治保障的关系。他们普遍认为,为了避免人工智能成为脱缰的野马,必须运用法治手段为其发展保驾护航。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法治保障。

张鸣起认为,人工智能在民生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都为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算法歧视等风险也随之而来。算法设计者的个人偏见可能会被注入到人工智能算法中,造成对用户的不公平待遇。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也指出了人工智能在收集、存储、应用信息方面存在的风险。在享受人工智能红利的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这些风险,通过立法来加强引导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的良性发展。

现行的法律体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构建速度相对滞后。立法本身具有滞后性,而在人工智能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态势下,这一滞后性体现得更加明显。为了保障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人工智能既有机遇也有风险。在推动其发展的我们必须重视其中的风险,通过立法来加强规范和保障,确保人工智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对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在人工智能涉及的关键领域中,现行立法往往缺乏详尽规定或过于抽象笼统。专家张鸣起指出,人工智能立法在诸如民事法律地位、刑事责任承担、隐私权和著作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空白,亟需完善相关立法,以适应当前及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的龙卫球院长特别强调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他提到,尽管我国在个人信息和企业数据保护立法方面已有初步尝试,但仍缺乏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值得欣慰的是,现有的法律框架中对个人信息保护有所提及,并且正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构建人工智能的法治轨道已成为与会专家共识。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刚性的立法体系来确保其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控性。张鸣起建议,应借助刚性立法的强制力,规范人工智能引发的社会关系及问题。在立法中增加关于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数据隐私保护及惩治人工智能犯罪的规定,并建议在民法典等相关法律中融入相关内容。

孙佑海则强调,当前正处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因此立法不宜过于细致,而应侧重于框架性的规定。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人工智能法列入立法计划,并针对一些成熟的技术应用领域如无人机管理、自动驾驶等制定专门的法律规章。

高绍林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尚未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主要集中在具体应用领域。人工智能立法规制的路径应当是修改现行法律,以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为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创新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与会专家共同认为,人工智能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应当与时俱进,优先在金融、交通、医疗等重点领域形成行业指导规范,逐步形成一套具有前瞻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的刚性立法体系。

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紧跟人工智能发展的步伐,总结实践经验,确认成果,还要及时将这些经验规范化为法律规章。我们期待通过立法与人工智能发展的齐头并进,为人工智能的进步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确保其在有序、规范的轨道上持续健康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