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R自主移动机器人落地三甲医院 MiR打通院内物流最后一公里
医院日常运营涉及众多物资的搬运与传递,从耗材、器械到药品、X光片等,都需要院内物流人员的辛勤工作。由于物资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物流起点和终点的不确定性,传统的院内人力物流存在效率低下、准确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医院需付出巨大的人力与物力成本。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医院大约46%的预算用于物流,其中19%是人力成本,单院年均支出近300万元。但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前沿技术的发展,医疗物流配送机器人应运而生,成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新选择。
自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Mobile Industrial Robots(简称MiR)致力于为包括医院在内的各领域提供自主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近期,MiR与其生态合作伙伴——艾信智慧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同济医院和浙江大学之江院区成功部署了自主移动机器人(AMR)。这些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住院部、手术室、检验科及药房,负责运输药品、检验样本、物料等医用物资,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人工加推车的运输模式。
医院自动化物流虽已有一定历史,但使用AMR技术完成运输任务仍处于探索阶段。此次MiR在院内物流的部署不同于以往,真正打通了院内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院内物流工作的全面自动化。
过去,发达国家医院多采用自动导航运输车(AGV)提升物流效率。相较于AMR自主移动机器人,AGV的技术依赖外部基础设施较多,如二维码、光磁导向等。在中国这样的人群密集环境中,其安全性、实践性、无菌性、灵活性程度较低。而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的诞生和应用,显著拓宽了机器人在医疗场景的应用边界。具备激光及视觉导航能力的AMR,无需轨道即可自主动态导航,可绕开行人和障碍物,实现路线规划、充电自主完成等高级功能。尤其在医院这样对安全性、适应力有严格要求的环境中,AMR的动态导航行驶模式更显优势。
在之江院区实践中,配置了四台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和两台机器人物流传输系统的之江院区实现了从库房到手术室的全自动配送。这不仅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还使医务工作者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专业服务,减少低技术含量的重复工作,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相比过去依赖人工运输药物的方式,物流机器人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和准确性,还降低了药品污染的风险。以AMR为主的物资运输模式标志着院内物流正式进入智能化时代。MiR AMR自主移动机器人:重塑医疗物流的未来
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进步,对物资配送的精准性和效率要求愈发严格。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医院环境中,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的应用正逐渐成为物流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这一场景中投入使用的AMR自主移动机器人,无论是产品硬件还是软件能力,均面临着极高的要求。
MiR公司深知此道,不断在软硬件系统上投入研发力量,致力于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据了解,MiR在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前后都装置了激光传感器,确保障碍物检测的灵敏度,实现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公司还为机器人配置了一套独立于路径规划系统之外的安全系统,以便在机器人遇到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响应并避障。不仅如此,MiR还针对复杂环境优化了产品元器件,进一步强化了其产品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张愉向动脉网表示:“MiR AMR的升级不仅能提高物流效率,还能降低医疗机构的运维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机器人具备优秀的开放性,能与电梯、院内业务系统等不同软件和硬件系统无缝对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这一点对于MiR未来在机器人研发及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MiR的产品已经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同济医院等多家知名医疗机构成功落地应用。
随着政策的不断加码和技术的持续优化,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在医疗物流配送领域的大规模落地已指日可待。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与医院的HIS系统对接,推动院内物流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还能有效解决传统物流方式中的人员交叉感染以及物品受污染、受损、丢失等问题。早在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就提出了优化院内物流的设想,而近年来的多项政策以及疫情的影响更是推动了这一领域的飞速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MiR将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对机器人技术进行优化,进一步拓宽产品应用能力和场景。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在医疗物流配送领域的黄金发展期已经到来,大规模落地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