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分析及前景预测

人工智能 2025-02-11 13:41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版本的征途上,《中国制造2025》为未来的产业变革指明了方向。这份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的行动纲领,不仅预示着我国制造产业的深远变革,同时也为企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肩负着培育产业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紧密跟随“中国制造2025”的步伐,深入分析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正引领着一场产业革命。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构建,智能装备的发展,以及智能生产的实现,共同构成了这一制造领域的4.0时代。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这场变革的先锋。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登顶,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汽车制造、家电制造、化工生产等行业,都广泛采用了智能化设备。许多企业已经率先提升了智能化、网络化及数字化水平,实现了研发、生产及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制造的雏形已经展现。

在这一变革中,我国制造行业呈现出多元共存的特点。一部分企业还处于工业2.0阶段,而另一些企业已经迈入了工业4.0的门槛。针对这一现状,《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2.0补课、3.0普及、4.0示范”的并行发展战略。

智能制造对从业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果从业者无法掌握这些工具,将无法适应这一领域的工作。“互联网+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使得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工业云的应用,更是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想的选择。

展望未来,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朗。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速度将超出预期,工业机器人产业将迅猛发展。与此“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将催生新的生产模式,成为创新的热点。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快速发展,将使制造过程实现智能化。

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企业的岗位设置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传统岗位正在消失,而设备维护维修、数控操作编程等新型岗位的需求却日益旺盛。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对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有着巨大需求。据预测,工业机器人的技术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并且这一数字还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中国制造2025》正在悄然改变企业的岗位设置,对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在这个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产业变革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数字化研发设计管理工具的广泛应用,工业4.0浪潮席卷而来,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工艺岗位也正经历着数字化改造的洗礼。如今,CAD、CAM、CAE、CAPP、MES、ERP等工具已经成为员工的必备技能。在此过程中,一些传统岗位的作用逐渐减弱,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例如晒图员。而数字化建模、精益管理、3D打印、精密测量等新型岗位应运而生,日益显现其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尚未设立完全对应的专业,这些岗位的人才主要依赖于企业的自我培养。

智能装备的需求催生了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巨大空缺。随着国家对传统企业进行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的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如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将广泛应用,这也带来了操作、调试、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在我国制造业的多层次转型过程中,虽然整体向高层次转变,但仍处于工业2.0、3.0、4.0并存的状态,对传统制造类专业人才仍有持续需求。从各大城市的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来看,机械加工行业的岗位空缺仍然高企。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企业发展趋势和岗位变化对高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岗位的对接正在发生变革。通过调研发现,智能生产企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在智能生产企业中,产品设计岗位依然关键,对CAD、CAM的应用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CAE的需求也在增长。机械制造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升级,更加注重多元复合型人才的培育。精益生产管理岗位的需求也在增加。

智能装备企业则更强调机械、电气等基础知识,如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等。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如PLC、传感器等依然是必备技能。面对“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重新定位制造类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以推动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