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优势产业集群 构建活力长三角新想象空间

人工智能 2025-02-11 09:22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产业、政策、资本等方面的联动协同正在深入推进。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图陆续呈现,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的新型竞合关系。

记者从长三角产业合作组会议获悉,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的助力,撬动了千亿级社会资本聚集于此,长三角产业链深度融合,优势企业加速崛起。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见证了一批面向未来的长三角优势产业集群的崛起,为“活力长三角”描绘出更加生动的未来画卷。

科创协同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安徽在前沿基础科研领域的优势地位日益凸显,如“墨子号”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等科学目标,以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长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陈文丰认为,安徽在原创科技和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已形成独特路径,通过拉长“长板”缩小与先发地区的差距。

依托全国三大科学中心之一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完善创新链条,加强与沪苏浙的科创协同,培育新兴产业。机器人产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长三角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这里集聚了国际机器人巨头如ABB、库卡、安川等,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如埃夫特、埃斯顿等。日前发布的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地图显示,长三角的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企业产能规模占全国50%以上。

埃夫特机器人公司品牌与战略部经理陈青介绍,公司通过兼并引进国际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形成了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高端系统集成领域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安徽机器人产业生态也在加速整合,形成良性的机器人产业上下游资源。长三角三省一市正携手推动机器人行业协同发展,建立机器人示范应用园区,拓展下游应用,并探索设立长三角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

科创平台和载体如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及研发中心、奇瑞雄狮智能汽车产业研发创新平台等正在成为长三角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跨区域合作的助推器。三省一市正在加快完善相关规程,推动长三角道路测试互认互通。

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差异互补是“王道”。为了避免无序竞争和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正在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一批产业合作示范区正在创新机制,先行先试,探索跨区域产业协作新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合肥和杭州等长三角都市圈的深度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通过共建梦想小镇、智慧城市、产业园区等领域,携手打造长三角区域城市合作的典范。在苏南地区城市扩张和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安徽与江苏两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苏皖合作示范区。该示范区在智能制造、新材料和大健康等领域积极开展产业协作配套,成为长三角产业协同的重要“试验田”。

随着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合肥上海产业园等合作载体的蓬勃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园区以市场化为主导,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促进了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其中,苏滁高新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上下游配套产业,建立了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

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与沪苏浙、东部沿海及境外国家和地区加强对接,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地。

瞄准高质量目标,长三角地区共同完善“长三角产业地图”,构建融合发展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目前,长三角机器人、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地图已基本完成。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的设立,为长三角产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推动了资本要素深度融入战略新兴产业。

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还透露,通过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的带动作用,将撬动社会资本积聚长三角,推动长三角产业链深度融合和优势企业加速发展。该基金主要瞄准优势产业链中的明星项目,打造世界级的优秀企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物联网等领域是其重点关注方向。

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在抓紧建立一体化奖补政策,引导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企业在长三角区域加快壮大。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提升长三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