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启东重工的海洋工程公司内,一艘装备了国际先进自动控制系统的绞刀功率自航绞吸挖泥船正在如火如荼地建造中。这艘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巨轮,多项核心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启东重工是启东市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引进的央企之一。近年来,启东的海洋工程船舶工业园已经成功转型,淘汰了20多家传统低档船企,引进了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大型能源装备、港口机械以及高端海洋工程企业,成功打造了“国家海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的崭新名片。
回顾2015年,启东市积极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实施了众多的技改项目,投入超过200亿元。在这一年的努力下,启东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得到了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启东市的综合实力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启东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为其综合实力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到2015年底,启东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实现了8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近一倍半,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实现了显著增长。在这一时期,启东市的财政预算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有所提高。这些成就都在全省的县市排名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在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启东市也显著上升。
科技创新是启东市智能制造的托举之手。在启东的一些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运用高精度的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例如,南通太平洋海工的车间内,每一片钢材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所有的信息都被精准地记录在信息系统中。该公司与全球知名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SAP公司合作,打造了一体化信息化平台,实现了设计生产全过程智能化管理。这种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已经成为启东制造业的主流趋势。
启东市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新年伊始,启东经济开发区互联网产业园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启东市还在全力打造创新平台,提升产业技术,通过建设各种创新创业载体,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启东市委书记徐锋表示,他们将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启东计划”,优化做强海工及重装备、电力及能源装备、精密机械及电子产业集群,同时做特做大新材料、新医药、通用航空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重塑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启东的产业发展充满了朝阳气息,互联网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启东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新的优势。人才领航 驱动创新创业浪潮
江苏迪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试实验中心,是创新与智慧的摇篮。在近期的一次试验中,几位博士正致力于从秸秆中提取的新材料的性能测试。公司负责人桑涛教授向我们透露,经过一系列精心工艺,如发酵、提纯和浓缩,他们能从秸秆中提炼出酒精、木糖醇以及粘合新材料,而秸秆的残渣也能进一步提炼出木质素。他们已经完成了中试阶段,准备在启东大规模生产。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未来的追求和对创新的执着。
桑涛教授之所以选择启东作为他的事业起点,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决心和行动为他这样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创业的土壤和丰富的资源。早在多年前,他就对芒草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放弃在美国的优越地位和待遇后,他选择回国创建中科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为了让科研成果产业化,他带领团队和技术来到启东滨海工业园,创办了迪因生物。而启东为他提供的不仅仅是实验场地和创业基金,更重要的是一种支持和信任。他的故事展现了启东吸引人才的决心和实力。
启东市的策略清晰明确,围绕“顶尖人才、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紧缺人才”,他们计划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专家团队。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他们提供了丰厚的待遇和福利。至今为止,启东已经成功吸引了数百名顶尖人才和数千名企业紧缺人才。他们的眼光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近年来引进的外籍专家也接近400名。这些引进的人才正为启东的创新创业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
面向未来,“十三五”时期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基于这样的背景,启东市委书记徐锋为启东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启东将以建设创新型城市、现代港口城市、休闲旅游城市、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国家战略的重要桥头堡、全面融入上海的新天地以及先进制造业的集聚高地。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每天都在展示着自己的朝气与活力,不断吸引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汇聚。在这里,每一个梦想都有机会生根发芽,每一份努力都有可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