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的昆山样本
在江苏昆山沪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工厂内,巨大的机械手臂轻盈地操纵着,90公斤的金属导线桶被轻松搬起,交给自动牵引车精准运送。这里,流水线旁繁忙的工人身影已被一名程序操作员替代,是昆山“机器换人”浪潮中的生动写照。
回溯至2015年,昆山实施了“六年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昆山市委书记徐惠民表示:“面对新的经济常态,传统的优势已不足以支撑未来发展,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经过一年的努力,“老树开花”、“腾笼换鸟”、“插柳成荫”成为了企业家们口中的热门词汇,指引着昆山的转型升级之路。
成果显著,昆山在2015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和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的评比中荣登榜首。在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力排名中,昆山位列县级市之首,位居第11位。
机器换人战略正在破解劳动力困局。以昆山沪光的董事长成三荣为例,他率先引入了机器人技术。他计算过,虽然“机器换人”需要近亿元的投资,但能够减少473名工人,每年节省近4000万元的人工成本。机器人的一次性投入可以使用十年。成三荣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十亿元,将工厂流水线全面智能化,员工数量减少到一千人以内,其中三分之一专注于研发,真正实现工业4.0。
从最初的台资企业入驻至今,昆山已吸引了4500多家台资企业,这些企业贡献了昆山70%的经济总量。昆山市委常委黄健认为:“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我们要在代工制造业的基础上走出智能制造业的创新之路。”
在昆山的转型之路上,不仅传统制造业在变革,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例如,研华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昆山设立的创新研发中心,每月都能推出至少20个新产品。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是物联网和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标志,也是企业在昆山扎根、加速转型升级的见证。
为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昆山市对“机器换人”项目给予补助。富士康在昆山裁掉了一半的员工,但产值却翻了一番。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代表,正成为制造模式变革的核心和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引擎。目前,机器人产业已成为昆山的十大产业之一,集聚了众多国内外高端机器人项目。
昔日追逐百亿项目,今日更重精准投入。昆山张浦镇副镇长秦微晰舍弃眼前之利,赴德国引进高科技项目,此举昭示了昆山产业转型的新思路。以往追逐大型项目的观念逐渐转变,现在的策略是聚焦于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先进产业。秦微晰解释道,德国的项目引进最尖端的精密机械技术,其高附加值远超过简单的代工生产。
在昆山的转型之路上,不仅仅是项目选择的变化。昆山市委书记徐惠民强调,现在的转型升级需要精细的账本管理,包括土地、人口、生态、公共服务以及差距等五方面的考量。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昆山高新区通力电梯的成功转型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该公司凭借高效的运营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有限的厂区面积内创造了惊人的产值和税收。
昆山对土地利用有着严格的规定,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不得突破2014年的水平。这一政策促使昆山积极处置无产出的“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而非简单的破产清算来释放资源。一家上市公司通过重组亏损企业,成功转型并取得可观的盈利,就是这一策略的成功实践。
除了对破产企业的处理,昆山还致力于淘汰“三高一低”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统计数据显示,昆山在2015年成功腾出大量土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昆山服务”是昆山转型升级背后的强大动力。以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的OLED显示屏项目为例,这个项目受到各地争相抢夺,但最终选择在昆山落户,是因为这里的服务吸引了他们。清华启迪科技园昆山分园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昆山服务”的核心竞争力。许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团队将科研项目带到昆山,这里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
除了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昆山还大力发展“创客空间”,打造创新创业的新环境。一个蓝领技工手机招聘平台——苦瓜打工网的上线,展示了昆山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新举措。这个平台由一名台湾青年创办,他的企业在昆山的创业环境中得到了支持和成长。
昆山市市长杜小刚强调,“昆山服务”品牌不能丢,要处理好依法行政与创新服务的关系,继续擦亮“昆山服务”品牌,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新的发展理念下,昆山正努力成为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城市,为高端产业和高科技人才的聚集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