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缺失重要一环 人类心灵周期性
导语:计算机模拟思考,却无法真正感受。真正的感受,只属于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近日,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大卫·格伦特在《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上发表文章,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新一轮热议。文章指出,尽管人类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但目前的人工智能仍然缺失了模拟人类心灵活动周期性的重要环节。
人工智能,正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期,谷歌开发的软件在五番棋比赛中击败了全球最优秀的职业围棋手,这一成就向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惊人成果,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其未来的无限可能。那么,人工智能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就?这样的未来又将在何时到来?
许多预言家认为,类似人脑的智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这种人工智能将具备多样化的复杂任务处理能力,而不仅仅是单一工作。当我们成功开发出相当于人类智商100的人工智能时,发展出智商500甚至5000的人工智能也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这样的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是否应该冒险赌上人类的未来?
想象一下,你拥有多个智商达到150,甚至是500的人工智能软件,它们能够帮助你管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应用可以下载到你的手机、计算机,甚至是墙上的设备、衣物和汽车中。它们将能够读取你的电子邮件并作出回应,帮你处理各种事务,实时监控进度并向你汇报。它们甚至可以感知到你道路上的湿滑情况,提醒你朋友的出现,或是你今天步态的微妙变化。它们用复杂的密码保护你的信息安全,帮你处理消息,记录事务,为你带来极大的便利。
下一代人工智能将以无数种方式解决当代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让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便捷。我们真的清楚,智商5000的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吗?在这样的机器面前,我们是否还能分辨人类与植物?在被“超人类”机器人主导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自处?
最好的情况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像对待蝴蝶一样对待人工智能。我们无法保证超人类机器人对待人类的方式会是友善和可预测的。那么,我们为何要开发智慧程度远胜自己的机器呢?这是因为探索未知世界、开发最优秀的机器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驱使。具备超人类智慧的机器人如同核弹一般危险,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密切关注和监督。
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人工智能在围棋等复杂游戏中展现出惊人的能力,但它们仍然无法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心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经历着周期性的起伏。这样的周期性波动在目前的人工智能中并未得到模拟和体现。如果要实现真正的人类智能模拟,我们需要让软件具备这样的周期性波动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认知过程,从而开发出更加贴近人类需求的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警惕。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未来会是美好的,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我们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监督,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真正为人类带来福祉,而不是灾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深究和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以便更好地指导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软件能否完全模拟人类的情感经历与心灵状态一直是个引人入胜的议题。在这个话题中,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虽然软件可以模拟出人类情感的表面现象,如机器人的行为可以表现出忧郁,但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感受。这就像是一台没有情感的机器在模仿情感。
尽管人工智能有着巨大的潜力,模拟人类心灵状态的一些细微之处,但要完全模拟人类的心灵活动周期性变化仍然是一项挑战。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心灵活动处于低谷时,我们的感受和逻辑分析能力都会有所变化。人类的心灵变化多端,不仅仅是理性和情感的简单叠加,也不只是教科书中描述的几种精神状态。其可能性是无穷的,而这背后复杂的公式尚未被完全揭示。
要真正理解心灵,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周期性变化。当人工智能能够捕捉到这些心灵活动的周期性,并在软件中加以模拟时,我们将有可能迈向新的技术高度。从这种周期性变化到超人类机器人的发展,虽然路途充满挑战,但正如我们曾成功登月一样,只要我们拥有火箭、无线电、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这一目标就不再遥不可及。
开发这样的心灵活动周期性模拟技术只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一环。目前我们仍然缺乏这样的技术。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研究者们需要持续努力,而他们的研究也需要得到公众的关注和监督。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能会逐渐揭示出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人工智能研究者们不仅需要专注于技术的研发,更应关注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和责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