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 无人驾驶出事故服务平台责任无法回避

人工智能 2025-01-17 17:33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在当今的高科技大潮中,众多企业纷纷投身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却往往忽略了法律研发同样是网络产品研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比拼,更是一场法律设计的较量。

一场旨在展示高科技产品的盛会,意外地演变成了全民普法课堂,乃至引发了法律与新技术之间的火热讨论。当技术创新与尊法守法相遇,两者之间的碰撞火花点燃了公众的热情。

就在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CEO李彦宏直播了自己乘坐无人驾驶汽车上北京五环的画面,这一技术展示随即引发了舆论的热议。人们纷纷关注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是否合法的问题,这场讨论逐渐升级成为新技术与立法之间的较量。

事实上,这次无人驾驶车的展示不仅掀起了交通法律法规的大讨论,更尴尬的是,这辆车在实际演示中出现了违法行为。有网友发现,这辆车实线并线了。而一些细心的网友更是开始普法教育,指出其中的交通违规行为并依法扣分。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应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这意味着驾驶人应为自然人。按照这一规定,无人驾驶车上路确实属于违法行为。目前对于无人驾驶车的法律地位和行驶标准也没有明确的界定与要求。企业在做无人车上路测试时,无法为测试车辆悬挂正式牌照,报批程序也不明确,导致“路测合法化”问题悬而未决,处于灰色地带。

身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李彦宏一直积极倡导为无人驾驶汽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他在提案中建议开展关于无人车牌照发放、行驶规定、事故认责等方面的研究,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测试和商业化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定责问题是李彦宏在提案中重点强调的部分,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规模商用预测,这个问题将愈发凸显。他呼吁修订和完善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规。

那么,如何为无人驾驶汽车立法呢?需要厘清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两种情形下法律关系的变化。在无人驾驶的情形下,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汽车生产制造厂商的软件与硬件分离问题、事故风险的承担问题以及驾驶人的定位问题等。

刘春泉,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企业过于重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而忽视法律研发的重要性。他强调,未来的法律设计将决定产品竞争的成败。无人驾驶立法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汽车生产制造厂商的软件与硬件分离问题。事故风险的承担问题也是一大挑战。在无人驾驶情形下,如果不干预汽车的人发生事故,要求乘车人承担责任似乎并不合理。事故风险可能由保险或软硬件厂商承担。无人驾驶汽车的最终控制问题也是立法需要考虑的关键点。

无人驾驶汽车的立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挑战。不仅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还要解决法律关系和责任承担的问题。只有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才能确保无人驾驶汽车的健康发展并保障公众的安全权益。随着科技的稳步发展,自动驾驶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从高速公路的自动驾驶开始,逐步积累实践经验,最终实现完全无人驾驶的愿景,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对此,刘春泉持乐观态度。除了技术层面的逐步过渡,无人驾驶汽车的立法工作同样重要且紧迫。尤其是在责任追究问题上,无人驾驶汽车在遭遇事故时,责任归属的界定尚无法可循。

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虽历经数次修订,却未将无人驾驶纳入考量范畴,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亦是一片空白。如何界定责任主体,是立法者必须面对的挑战。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除了传统的肇事者、侵权方和被侵权方之外,无人驾驶汽车还涉及到一个平台责任问题。

平台的责任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无人驾驶汽车的运作中,人工智能系统充当了关键的“大脑”角色。平台作为这一系统的研发、生产和运营方,无疑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立法中明确平台责任并非易事。因为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包括但不限于平台的构成、责任的分担与举证、归责原则、保险类型与品种、驾驶员的过错、路况、地图问题等。

立法者在面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挑战时,还需考虑问题。例如,当无人驾驶汽车面临突发情况,如一只猫与一辆价值百万的汽车同时出现在行驶路径上,机器该如何选择?这将引发深入的辩论。对于此类问题,立法者需要在尊重多数人的选择的也要考虑到少数人的情感和利益。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态度去面对。朱巍呼吁立法者尽快承认并规范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避免因为法律滞后而阻碍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在逐步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的我们也需要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确保科技与法律的同步发展。

上一篇:不断突破 让机器人的眼睛更智能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