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机器人产业亟待去虚求真

人工智能 2025-01-17 09:17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关于国产机器人与国外的差距,显而易见的是技术鸿沟,可能达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之久。在机器人产业中游,我国存在过热现象,全国涌现出四十多个“机器人产业园”,但系统集成领域多数企业依赖进口配件进行自行组装,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反而导致了产品同质化及恶性竞争。要增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在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随着《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出台,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路径已经清晰。机器人的应用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又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巨大产业空间。在憧憬美好未来的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层面较为粗糙的现实。

据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比雇佣工人的成本低约15%,同时机器人还能显著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个性化程度。机器人的功能延伸和对人的替代,也促进了知识的更新和就业结构的优化。“机器人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产业竞争优势的内涵及所依赖的资源基础,以及国家间的产业分工形式。各国纷纷追随这一革命性潮流,如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都发布了各自的机器人发展策略。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4万台,我国市场销量超过6.6万台,保持着全球最大市场的地位。在机器人密度方面,我国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到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数量将接近翻倍,我国有望成为增速最快的市场。

事实上,我国存在对机器人的强大刚性需求。除了劳动力成本增加推动“机器人换人”的趋势外,“十三五”期间还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机器人产业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都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规划》目标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10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但我国自主品牌的机器人在市场上占比仍然较低,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国际知名品牌所占据。在产品系统集成方面,国内厂商主要生产中低端水平的机器人,而进口机器人多为高端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机器人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人机互动的第三代产品转型升级,而我国的机器人技术仍停留在第一代和第二代。

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集中在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三大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上,其中减速机是最关键的部分。全球75%的精密减速器技术为日本所掌控,我国所需的伺服电机及控制器完全依赖进口。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必须加大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力度。针对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竞争格局,我们看到在国际机器人产业的赛道上,我国企业虽然与国外企业有着三五年的技术差距,但在系统集成方面却与日美等国站在同一赛道上。在产业中游,我国出现了过热的现象,全国机器人产业园数量超过四十个,机器人公司数量更是高达八百余家。尽管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超过两百家,但在系统集成领域,大部分中国企业仍然依赖进口配件进行组装生产。这导致系统集成总成本高涨,国内企业的产品成本常常高于国外企业同类产品的五倍以上,这无疑削弱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为了提升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在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研发上取得显著突破是关键。建立国家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集中力量研究机器人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特别是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两大领域,我们需要在未来五年内形成自我技术的强大支持能力。

中游的产业整合也至关重要。应当引导产业有序整合,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大型龙头企业。到“十三五”末期,我们应该培养出两到三家年产万台以上、产值规模超过百亿的国际竞争力强的机器人龙头企业,并打造多个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这些企业将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中坚力量,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而下游的应用市场则是检验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最终标准。按照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国产化率要达到5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轴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也要达到30%。这巨大的国产化尺度需要的特殊政策扶持。应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通过融资租赁贴息和风险补偿等方式激发企业的产业需求。我们还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推进工业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示范和标准体系建设。

随着机器人产业进入2.0时代,核心技术将逐渐从传统的零部件转向深度应用领域。和企业应着重推动机器人的智能化、网络化及人机协同化升级,让国产机器人在更广泛的领域展现其实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升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