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业寒冬犹在融资规模不足巅峰时期一半 上市潮将伴随倒闭潮
在经历了资本的狂热追捧后,AI行业迎来了冷静期。随着疫情的冲击,这场资本的舞蹈步伐更加谨慎。昔日的辉煌仿佛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紧张与不确定的气氛。从火热的投资环境到如今的资本寒冬,AI行业的经历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2019年,无疑是AI资本环境的风向标。这一年,投资人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过去的疯狂投资到现在的谨慎行事。疫情影响下,一级市场依旧疲软,昔日的投资巨头们开始呼吁企业节流。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的AI企业融资规模同比大幅下降,不少独角兽企业面临现金流压力,甚至传出裁员和倒闭的消息。
在这个转折期,许多AI企业正在经历生死考验。以智能机器人研发企业为例,业务停滞、裁员传闻不断,甚至出现了破产倒闭的现象。疫情也带来了机遇。智慧教育、在线教育等领域的渗透率迅速提升,显示出疫情正在推动人类社会智能化、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行业的共识是,疫情之下,AI迎来了生死转折的关键时刻。各界人士开始呼吁降低对AI的预期,更多地关注其实际应用和商业化落地。融资市场的变化也反映出这一趋势,融资规模持续萎缩,头部效应更加突出。一些头部企业如小马智行、云从科技等依然能够吸引资本关注,而更多的初创企业则面临被忽视的局面。
在当前环境下,AI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不少企业现金流压力骤增,裁员、倒闭现象频发。全球矿机巨头比特大陆的AI团队也未能幸免于难。还有AI公司面临项目交付延后、业务停摆的困境。行业专家建议,企业在研发管理上需要更加精细,减少内耗,让资源物尽其用。投资人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AI项目,关注其实际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
在这个转折期,AI企业需要更加务实和坚定地走下去。李开复的言论也反映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疫情之后,投资人需要思考如何转型、如何赚钱、如何节省现金流,而不是盲目追求估值膨胀和讲述更大的故事。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让我们共同期待AI行业能够迎来新的曙光。随着融资热潮的消退,AI企业正面临资金压力,一种明显的趋势正在显现:越来越多的AI企业选择走向上市之路。据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已有26家AI企业成功上市,数量超过去年全年。这些企业中,包括AI芯片领域的佼佼者寒武纪以及医疗机器人研发商天智航等。还有一大批AI独角兽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包括云知声、依图科技等。
随着估值的上升和资本的撤离,上市对于这些独角兽而言显得尤为关键。而想要维持高估值,商业化落地成为必经之路。众多AI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在具体的行业和场景中深度融合,满足降本增效等需求,才能实现商业化价值。
业内普遍认为,疫情推动了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也加速了AI应用的落地。疫情只是外部诱因,真正推动AI发展的还是行业规律。现在,AI落地预期和速度比过去想象的要慢很多,业内不再盲目乐观。与此不少AI企业开始反思过去的泡沫化现象,呼吁业内对AI降低期望,多一点耐心。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张钹教授表示,AI仍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最重要的是对其发展现状作出正确评估。王咏刚也认为,AI目前处于从浅滩到深海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来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AI企业开始探索更广泛的行业落地,尝试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以满足行业需求。例如,旷视科技在物流领域推出了多款硬件产品。
现实仍然残酷。AI商业化落地仍高度集中,安防和金融是市场份额最多的两大领域。即便是独角兽企业,在应用落地上有相对较好的进展,但目前大多也未能摆脱亏损。实现商业化盈利对于AI企业来说仍然是一大挑战。前期的技术和市场投入都需要大量的成本。
那么,如何迈向深水区?张钹教授在《迈向第三代人工智能》一文中指出了一条技术路径。与此AI企业需要更加关注行业变化,结合具体行业和场景,探索更多的商业化落地机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行业理解、推动技术不断创新也是关键所在。只有这样,AI企业才能从浅滩走向深海,实现真正的商业价值。王咏刚展望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他认为,是时候将第一代知识驱动的人工智能和第二代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相结合,共同构建第三代人工智能。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融合过程,它需要我们依托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四大核心要素来实现。站在全球的视角,国内外在人工智能领域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王咏刚强调,信息化和自动化是与人工智能紧密相连的两件事。目前大多数行业在这方面的应用程度还远远不够,质量也有待提高。人工智能的使命就是深入企业的血脉、骨架和神经系统,强化基础建设和提高自动化水平。只有当这些基础工作得到充分的开展和完善,高层次的技术如强化学习、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等才能在企业的实际场景中展现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