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对无人机送快递情有独钟只为商业噱头
自亚马逊在2013年公开PrimeAir项目计划以来,虽然谷歌、京东等巨头以及各国邮政都在竞相跟随,但无人机送货始终被笼罩在营销噱头的阴影之下。这背后的原因固然多元,包括技术瓶颈、安全隐患以及道德考量,但更多的是对几年来缺乏突破性进展的失望。尽管基础性飞行试验仍需要层层许可,但技术的无限潜力始终让人充满期待。
无人机技术所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全自动化设计,不仅是商业利润的来源,更是消费者体验的追求。随着我们对天空的开拓成为大势所趋,无人机有望成为各领域探索的基石,无论商农领域还是监测方向,其提升空间巨大。正如近水楼台先得月,提前布局的企业将占得先机。
亚马逊的无人机整体规划展现了一种务实态度,对症下药、步步为营,力图绕开现有技术限制。尽管无人机送货仍面临特定范围、特定场景的局限,以及人为性攻击和自然环境的风险,但其未来潜力不容忽视。例如,续航问题是无人机飞行的关键难题,20分钟左右的飞行时间限制了其可达领域。对此,亚马逊提出了“加油停机坪”的解决方案,为无人机提供充电地点,确保快递安全。
亚马逊还设想在公共设施如路灯、电话亭、信号塔等设立“加油停机坪”,并通过自动化系统与控制中心相连。这一规划不仅涉及地域差异、充电设备的设计,还需精确把握无人机的降落位置以及分类操作。从技术角度看,这一规划可称为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
除了“加油停机坪”,亚马逊还提出了“航空物流中心”(AFC)的设想,相当于一个可以根据需求移动的空中仓库。这一系统配备穿梭机及时补充库存,并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准确投递货物。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复杂的航空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并面临天气突变、人为破坏等不确定因素。还需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的批准。
尽管这一设想可能令人觉得异想天开,但科技成果往往诞生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亚马逊的无人机项目设计涉及到众多领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并非纸上谈兵。通过与现有空中实验和其他领域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可以看出其实现的可能性。“加油停机坪”的设想与智慧城市的部分理念相吻合,包括实时监测、万物互联、数据分析等。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这一概念有望成为现实。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逐步放宽,无人机送货的愿景将更加触手可及。亚马逊并非在领空领域中孤军奋战,硅谷巨头Alphabet和Facebook等也在积极布局天空互联网。扎克伯格更是先行一步,尝试利用太阳能动力无人机为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硅谷的这些科技巨头们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冒险精神,即便面对尚未明确的态度,他们依然勇往直前。
无人机送货虽然便捷,但也存在潜在风险,如黑客攻击和未知破坏者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亚马逊正在从技术层面寻求突破。他们已申请了一项名为“自主飞行无人机遇险应对策略”的专利权,通过无人机舰队间的信息共享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紧急降落。如果两架无人机收集的数据出现不一致,机载系统就会判定其中一架无人机可能遭受了黑客入侵或损坏,然后引导该无人机的安全降落或寻求其他无人机的协助。但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确保目标用户的大体位置一致,这也促使亚马逊不断扩展其在同一地区的客户基础。
为了推动Prime Air无人机送货项目的关键技术研发,亚马逊可谓下足了功夫。他们收购了一支由12名计算机视觉专家组成的团队,其中包括许多微软老员工以及部分欧洲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剑桥市,亚马逊还设立了无人机实验室,不仅专注于研发和规避障碍等技术,还利用大量的3D打印机进行无人机的制造。显然,Prime Air项目绝非纸上谈兵,亚马逊正全力以赴地将其变为现实。
那么,Prime Air对亚马逊来说究竟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呢?
根据美国邮政服务(USPS)的一项调研,千禧一代和X世代对无人机配送的接受度较高,而亚马逊正是瞄准了这一有利环境。调研还显示,亚马逊是消费者最信赖的使用无人机快递服务的品牌之一。从舆论环境和信任度方面来看,亚马逊在无人机配送领域已经占得先机。
贝索斯曾多次强调无人机在亚马逊的未来规划中占据核心位置。除了满足物流速度和效率的需求外,无人机配送还寄托了亚马逊的技术追求。考虑到空中领域的开发进程,不能排除无人机作为重要载体的可能性。如果亚马逊能在无人机全方位控制方面取得突破,未来在领空方面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无人机配送也是亚马逊实现全自动化的战略考量之一。当前,亚马逊在生产、库存、挑拣等步骤都实现了机械化,而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是实现配送自动化的现实性手段。整体规划上,自动驾驶和无人机项目相互补充,将进一步提升亚马逊的全自动化水平。
我们不能过早地给亚马逊的无人机项目贴上商业噱头的标签。这个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