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AI革命一鸣惊人 探访水下机器人黑科技
从古至今,人类始终怀揣探索海底世界的梦想。从神秘的军事潜水艇到充满高科技的水下机器人,海底的革命性变革正在悄然进行。近日,美国的无人潜航器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水下机器人的高度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无人潜航器?我们称之为潜水机器人或水下机器人,它们可以被分为遥控型(ROV)和自主型(AUV)。ROV是连接在宿主舰船上,由操作人员持续控制;而AUV则可以通过编程自主航行至指定航点,无需缆线。美军在搜索马航客机残骸时使用的“金枪鱼”就是AUV的一个例子。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无人潜航器(UUV),它们都涉及六大核心技术:仿生技术、智能控制、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水下导航(定位)、通讯以及能源系统。水下机器人是一项技术密集、系统性强且门槛极高的工程。长期以来,它主要停留在军工领域,消费级产品也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出现。
在某种程度上说,“下五洋捉鳖”比“上九天揽月”更为困难。因为在水下世界中,机器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水中“存活”。这需要极高的硬件水平,不仅要保证机器的密闭性,还要做到防腐蚀、抗水压。为了确保机器人能在水下灵活行动,还需要保持其重心和浮心的平衡。
直接影响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是其控制技术——机器人的大脑和神经中枢系统。它是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与控制技术的集成。在水下机器人探测和识别出目标后,它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反馈。当前市场上看到的大多数水下机器人主要是机电系统的结合,只能称为“水下智能机器”,而非真正的“水下智能机器人”。但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水下机器人的智力正在持续提高。
目前的水下机器人更像是人类在水下的延长手臂的工具,其最重要的任务是收集数据和资料。这其中涉及到的通讯技术是关键,目前主流的通讯方式包括光纤通讯和水声通讯。光纤通讯主要由光端机、水下光端机和光缆三部分组成,具有数据率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但缺点是限制了水下机器人的工作距离和可操纵性。
由于水下机器人的工作环境是在水域内,因此市面上的产品大多采用仿生技术设计。例如Ocean One人形水下机器人、龙虾机器人、珠宝机器鱼以及机器水母等。这些机器人不仅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和自主性,而且能够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完成各种任务,如水下打捞、矿藏探测、污染物质搜寻等。
水下机器人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未来该领域将迎来井喷式的发展。我们期待着这些神奇的水下“黑科技”在未来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海洋探索、科研、环保等领域,为人类开启全新的海底时代。随着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Glider的水下航程已超越百万公里大关。其旅程中的亮点不乏经受住飓风等恶劣天气考验的表现。它以一种令人赞叹的持久性和可靠性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关于白鲨MAX这一水下机器人,其制造者深之蓝公司为其赋予了卓越的技术配置。白鲨MAX拥有全固态推进系统与九轴平衡运动系统,这在硬件层面实现了其独特的性能。更令人振奋的是,它已经攻克了电机在低速状态下的闭环控制难题,这赋予了它能够精确调整水下姿态的能力。续航方面,白鲨MAX可维持长达两小时的潜水时间,最大潜水深度可达百米。它支持高达200万像素的视频录制,舱底的多功能悬挂点更是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可以附加诸如3D摄像头、声纳、机械手、光纤等设备。
另一款消费级水下机器人产品FiFish飞行鱼,由鳍源科技研发。这款产品最大潜水深度亦为百米,其推进器采用了定制的DC无刷电机,使其在海底穿梭的速度最快可达2m/s。它的162度超广角镜头和180度摄像头云台设计,支持高达4K的视频分辨率,无疑为水下摄影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除了上述两款产品,市场上还有许多引人注目的水下机器人,如SeaDrone、OpenRov Trident以及MidWest ROV等。尽管它们的外观设计并非仿生,但同样在水下探索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行业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无人潜航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800亿元人民币。其中,无人潜器市场也将达到300亿元规模。在民用无人潜器方面,面向企业的市场规模预计为430亿元,其中搜索救援类占60亿元,安全监测类达137亿元,调查研究类达3.7亿元。面向个人的“潜水伴侣”类无人潜器也有60亿元的市场空间。
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广泛,包括水产养殖、水下结构勘查、水底残骸估测、救援、环境生态监测以及水下摄影等领域。例如,在日本海啸后,水下机器人就在水产行业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德国,它们被用于近海石油调查、通信线路检查、军事应用以及深海探测打捞等多样化任务。
尽管当前的水下机器人尚不能完全模仿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全面执行能力,但它们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已经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众多棘手问题。这些机器人在消费领域的应用价格仍然较高。如果有高质量、低成本解决方案进入市场,相信该领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