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同质化的新能源设计 正在被汽车机器人美学打破
多年以前,手机行业中流传着那句名言:“科技以换壳为本”。这句话不仅讽刺了某些厂商只在产品外观上做表面功夫,而缺乏核心技术的创新,同时也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升级中“换汤不换药”现象的吐槽。这种“换壳”升级的设计方式并非手机行业所独有。
在汽车行业中,这种现象同样屡见不鲜。即使在设计和制造都更为复杂的汽车产品上,也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例如,在燃油车时代,某品牌因其相似的车型设计被网友戏称为“套娃”。他们通过拉长、拍扁、揉圆、增高等方式改变车型,创造出众多车系。这种“拉皮”方式虽然带来了视觉上的变化,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技术革新。除此之外,“皮尺部”的借鉴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像路虎揽胜极光和陆风X7、保时捷Macan和众泰SR9等车型之间的相似性,堪称“像素级模仿”,甚至有人戏称为“皮尺式测量”。这种所谓的创新,更像是在外观上做了一些微调,而不是真正的研发和创新。虽然这种升级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吸引消费者眼球,但从长远来看,缺乏核心技术只会让品牌失去竞争力。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基于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的提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改变。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新势力们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许多相似的外观设计元素。封闭式前脸、贯穿式灯带、分体式大灯、隐藏式进气格栅以及全景天幕等设计,让同级新能源汽车的外观设计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
新能源汽车的同质化设计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风阻对续航的影响限制了设计师的创意。为了提升续航能力,设计师必须在车辆造型上做出妥协,这也导致了新能源汽车在设计上越来越趋同。用户喜好的趋同也是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接受融入时下最流行元素的设计,这也促使了新能源汽车设计的趋同。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了功能机时代。当时,功能机的形态各异,直板、翻盖、滑盖、旋转等形态层出不穷。当智能机诞生后,人们对大屏、触屏功能的需求趋同,导致了如今智能手机的千篇一律。同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我们或许也会看到新的设计元素的出现,打破现有的同质化设计的局面。随着汽车机器人美学理念的崛起,新能源汽车设计的传统格局正被集度公司深刻重塑。集度公司打造的汽车机器人,展现了独特的极简化设计风格。在这种设计中,几乎消除了所有的物理操控部件,包括车外门把手、车顶激光雷达、左右拨杆等,甚至连换挡杆和中控按键都不见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采用了高度集成化的设计,将激光雷达巧妙地融入到智能大灯系统中。
这种机器人美学设计语言并非冷冰冰的技术展示,而是融入了“共情”设计理念。集度公司的汽车机器人,通过更高阶的智能驾驶和高度智能交互,实现了与用户的情感共鸣。比如说,集度ROBO-01的前脸交互式AI像素大灯,不仅集成了激光雷达,更配合了高识别率的AI语音交互系统,让这款汽车机器人具备了真正的“感知能力”。这意味着集度ROBO-01不仅能与人类驾乘者交互,也能和其他出行参与者分享自身状态。
这种设计理念和技术的融合,让集度的汽车机器人不仅仅是一款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伙伴。它不仅能够理解人类的需求,更能通过智能交互系统,主动为人类提供服务和帮助,实现真正的智能出行。这种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让集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设计领域独树一帜,引领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美学内涵在设计及功能两个层面得以充分体现。集度ROBO-01不仅摒弃了传统的换挡杆、转向拨杆、中控物理按键以及门把手等实体部件,更配备了超前的35.6英寸6K超清一体化大屏以及充满科技感的U型方向盘,展现出独特的创新设计。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进步,像U型方向盘、无车外门把手以及隐藏式激光雷达等设计元素正逐渐变得普及,被越来越多的厂家所采用。可以说,这些设计元素正在经历一种“集化”的趋势,展现出设计理念的共享与创新的发展。这种趋势不仅提升了车辆的外观美感与科技感,同时也为驾驶者带来了更为便捷与舒适的驾驶体验。集度汽车机器人的设计,展现了跨越界限的极简之美。这种美的源头,在于其“类人”的交互能力,赋予了汽车更为智能的灵魂。在功能体验上,集度座舱将车内功能进行了高度集成,不仅支持屏幕触控操作,更引入了先进的语音交互技术。更值得一提的是,集度汽车机器人拥有“毫秒级”全离线语音交互能力,确保了任何环境下的人机交流都能自然流畅。
这种领先智能产品力基础上的美学设计,为集度汽车在智能圈树立了一种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设计,是一种需要深度内涵和美学传承的神奇事物。集度的“机器人美学”设计,不仅让公众在遮住Logo后仍能一眼识别,还为当下新能源汽车设计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它帮助汽车走出“同质化”的迷雾,引领汽车行业迈向一个更加创新、独特、智能的未来。这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的革新,更是对智能与美学完美结合的一种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