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轻体柔易推倒的生物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当我们谈论机器人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硬邦邦的金属和塑料构造,由螺母和螺栓紧密拼接而成。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已经走出实验室,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那些与机器人打交道的人来说,传统的硬体设计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工业机器人的意外触碰可能导致严重的工伤,如何确保机器人的安全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全球的工程师们开始探索新的设计思路。他们倾向于打造更柔软、更顺从的机器人,让机器人的外表不再是一副坚硬的机械模样,而是变得更加灵动,如同小动物一般。这种转变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使用人造“空气肌肉”作为驱动器,或者在传动系统中加入弹簧结构。
以德国Festo的空气肌肉机器人为例,其设计理念独具匠心。当机器人与人发生碰撞时,其内部的弹簧装置能够吸收一部分能量,从而减轻对人员的伤害。同样,凯斯西储大学的Whegs机器人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其马达和足轮之间的弹簧装置能够在碰撞时起到缓冲作用。
还有一种新型的扫地机器人——Roomba,其保险杠由弹簧承载,能够在撞到物体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造成破坏。这些创新的设计思路不仅使机器人更加安全,而且减少了它们对环境的破坏。
一个充满潜力的研究领域正在开辟新的道路。研究人员们将机器人技术与生物组织工程相结合,开始利用活的肌肉组织和细胞来制造机器人。通过光、电刺激,这些细胞能够收缩,从而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这种生物机器人具有柔软的身体,与动物非常相似,对于在人类身边工作来说显然更加安全。而且,它们对环境的破坏更小,主要使用营养来补充能量,不需要大型电池组,比硬体机器人更轻便。
那么,如何制造这些生物机器人呢?研究人员们通过繁殖细胞来实现。他们通常选择鸡、老鼠的心肌或骨骼肌,在无毒副作用的支架上进行增殖。如果基板材质是高分子聚合物,制造出来的就是生物合成机器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完美结合。
为了确保细胞力量的精确控制,研究人员们求助于细胞图案化技术。他们使用细胞喜欢的材质,将微尺度线条印在骨架上,作为生长的向导。这样,研究人员们就能够获得符合设计图案的细胞排列,精确控制肌肉收缩力量在基板上的应用。
除了生物合成机器人,研究人员们还创造了“纯”生物机器人,只使用天然材料,如皮肤胶原作为机器人的躯体。受到医学组织工程技术的启发,他们甚至开发出能使用直角手臂向前移动的机器人。
从自然界获得灵感的研究人员还创造了仿生生物合成机器人。例如,加州理工学院的团队开发出仿生水母机器人“medusoid”,它的触手通过细胞图案化技术排列,使细胞按照类似于真实水母肌肉组织的方式收缩,从而推动机器人游动。
哈佛大学的研发人员甚至展示了如何“驾驭”生物合成机器人。他们使用转基因心脏细胞制作出一个仿生魔鬼鱼机器人,并通过光线控制其游动方向。
面对现实挑战,生物机器人技术正面临重大突破。当前,我们所使用的机器人产品寿命短暂,力量输出有限,大大制约了任务处理的速度和能力。为了克服这些难题,研究者们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其中,利用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细胞开发的机器人对环境极为敏感,对环境温度和营养补给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是为生物机器人提供保护性的包装,并建立内部营养补给系统,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研究者们正尝试采用更具适应性的细胞作为生物机器人的驱动器。从生命力顽强的海蜗牛(Aplysia californica)身上,研究者们找到了新的灵感。这种生活在潮间带的生物,面对巨大的温差和盐度变化,依然能顽强生存。其坚硬的壳保护着海蜗牛免受环境威胁。研究者们尝试将其肌肉组织用于驱动生物合成机器人。这些新研发的机器人已经能够搬运小型物体,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生物机器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缺乏一种机载控制系统。目前,工程师们仍依赖外部电场或光线来控制机器人。为了实现完全自主的生物合成机器人,我们需要开发一种能与机器人肌肉组织直接交流并提供传感器输入的控制器。海蜗牛的神经生物学特性为这一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其神经系统与肌肉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神经元作为生物控制器提供了可能性。借助这些神经元控制器,机器人未来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做出响应并执行各种任务。合成生物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研究者们已经为其设想了许多应用场景。例如,利用海蜗牛组织的迷你机器人可以用于检测水管泄漏或有毒物质等任务。它们还能在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用于靶向药物输送、强化衰弱的血管等应用。这些迷你机器人装置由生物介质制成,可随时间融入患者体内。随着生物组织工程学的进步,未来还有可能开发出大型肌肉驱动的生物机器人。随着技术的进步,生物机器人的外观将越来越难以区分动物和机器人的界限。更令人深思的是,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和法律上的挑战。虽然技术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但我们仍然需要仔细思考这些问题所涉及的道德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这项技术的结果不仅仅是好与坏所能形容的,而是对、道德、生命和人类定义的彻底变革。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并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以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工智能培训
- 身轻体柔易推倒的生物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 抄底“中国智造(工业4.0)”
- 机器人频频获得高额融资,如何在酒店场景中发
- 产业观察:SMT设备正在进行哪些方向的创新升级
- 中国机器人目标明确:做最贴近中国市场的机器
- DMC2013中国国际模具、制造应用设备及相关工业展
- 纯米入局人形机器人,万亿蓝海机器人又添一重
- 前11月广东机器人产量增长迅猛,工业机器人加速
- AI赛道上下一个爆发点可能是工具平台
- 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出海,落地哈萨克斯坦
- 千度耐高温消防机器人将第二次亮相世界机器人
- 夏普推出机器人形手机 人工智能具象化趋势渐显
- 泌尿外科领域“武林大会”今在沪召开 国内原创
- 中信建投:仿人机器人赋予机器“生命”,机器
- 传统x科技的碰撞 艾灸机器人智能理疗新突破传统
- 超燃!巴掌大小的格斗机器人,出拳竟能打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