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甘沙-中国如何实现机器人的弯道超越
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5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各路权威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互联网+产业变革背景下中国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本次年会于12月4日在北京盛大开幕,吸引了来自、学术界、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各界的千余名代表参加。作为其中的一位重要嘉宾,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发表了引人入胜的演讲,主题聚焦于“机器人技术与中国制造2025的未来”。
吴甘沙院长以富有洞察力的言辞,详细阐述了机器人技术在中国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到,在追求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道路上,工业机器人成为了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组成部分。关于如何实现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弯道超车”,他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观点。
吴院长首先回顾了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指出美国与德国等先进国家在技术和产品上的长期积累。但要实现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这四大目标,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支持。他强调,智能产品的需求应由用户驱动,即C2B模式,同时智能工厂需要整个流水线的全面物联网连接。
谈及工业机器人,吴院长详细分析了当前国际上的主要厂商以及工业机器人的关键组成部分。他提到,虽然中国在精密零部件等领域还有差距,但在机器人本体设计、生产以及检验检测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竞争优势。未来要发展工业机器人,必须重视智能的重要性,而这依赖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
吴院长指出,为了真正实现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弯道超车”,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他提出了五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能否设计出有温度、有情感的机器人?能否利用人工智能降低机器人的成本结构?能否让机器人更好地与人合作,而不仅仅是关在笼子里的机器?他认为智能的本质在于用计算的竞争来代替机器的竞争,而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等。
摩尔定律的魔力,使得电子部件的成本不断下降,推动了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移动互联网的魅力。与此机械部件的成本下降速度却相对缓慢。以一款知名机器人为例,其高昂的成本主要源于内部的高精尖机械部件。
这款机器人的内部配置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它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机械部件上,如全方向移动平台、机械臂和手部等。这些部件的高昂成本使得机器人的整体价格居高不下。我们设想,如果能够将这些成本降低,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将迎来巨大的突破。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的探索和研究工作为我们揭示了机器人成本高昂的关键原因——高精密电机。电机的精度与价格密切相关。精度不高的电机可能导致机器人的不稳定,甚至影响其正常运行。幸运的是,我们正在探索通过计算技术来弥补这一精度上的不足。通过创新的算法和技术手段,即使价格较低的电机也能达到高精度电机的性能水平。
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智能而非机械硬件。机器人不再仅仅是执行预设任务的机器,它们将拥有自我学习和决策的能力。例如,通过视频学习,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的行为和动作。这意味着机器人的发展将更多地投资于智能技术而非单纯的机械制造。
机器人的计算能力也面临一个有趣的悖论。成年人擅长的复杂任务如规划、推理等并不完全依赖于高计算量。相反,一些基本的感知、运动和手眼协调等技能需要巨大的计算量。未来的机器人计算将需要一种“混血”计算模式,即结合人类的类脑计算和机器的计算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处理感知、运动等基本技能。英特尔正在探索多种技术路线来满足这一需求,包括大脑启发的计算和神经网络计算等。这些新兴技术有望为机器人技术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除了技术能力的发展,机器人还需要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法学。与传统计算机不同,机器人拥有更多的感知和运动部件,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安全措施来确保正常运行。这需要设计正确的行为并验证实现的正确性。还需要考虑如何防止机器人被恶意攻击或误操作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设计整个方法论,包括提供可靠的设计方案、验证机制以及应急终止机制等。我们已经为一些新型机器人如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方法学。我们还发布了关于如何设计安全可靠的辅助驾驶的白皮书,以指导相关领域的从业者。
我们谈论的机器人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正在迈向智能化、情感化的新时代。想象一下,一群机器人能够迅速共享知识,如同云中的信息流,一个学到的知识可以瞬间在百万机器人中传播,这就是云化的力量。但如何让机器人真正实现团队协作呢?不仅仅是预先编程的协作,还有那些突如其来的、未曾预料的协作场景,如何让机器人之间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无缝协作?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要深入探讨机器人的交互设计。机器人不仅仅是物理形态的存在,它们更是充满情感的实体。设计一款真正令人感觉生动的机器人并不是越像人就越可爱。有一个被称为恐怖理论的观点指出,当机器人过于逼真时,人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如何平衡机器人的可爱程度与恐怖感是一大挑战。除了外观,我们还要赋予机器人情商和智商的双重能力。我们研究院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最近结束的机器人情商国际竞赛中,我们的机器人在处理好莱坞影片片段中的人物情感方面表现优异,赢得了第一名。这标志着我们在情感智能方面的重大进步。
人与机器人的互动也是当今热议的话题。当前的机器人缺乏真正的互动能力,但在未来,我们希望它们能与人更加紧密地协作。例如,一个智能机器人不仅能烧菜、熨衣服,还能在面对障碍物时做出明智的判断。当机器人面对前方的未知物体时,它该如何行动?这就需要一种超越常规思考的能力。首先通过红外探测器识别其活动状态,如果判断为活的物体或活动状态物体,它可能选择避让或微笑交流;如果确定是无生命可移动物体或静止物体则灵活绕行过去。这些都是机器人与人交互的需求表现之一。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机器人的道德决策能力。面对复杂的选择场景,如保护主人与保护财产之间的抉择或是无人驾驶汽车中的紧急避险情况,机器人该如何决策?这就需要深入探索机器人的道德计算框架与行为逻辑决策逻辑研究和发展工作的重要支撑点和驱动力源泉所在方向探索与创新贡献是极其重要的课题之一方向探索与创新贡献是极其重要的课题之一方向探索与创新贡献是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需要不断思考探索机器人的道德边界和内涵以期为未来的机器人技术提供更完善的发展路径我希望未来的机器人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机器它们拥有温度和情感能够与人无缝协作而我们中国在这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实现超越感谢大家的聆听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