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学教授:造一个会做汉堡的机器人,对人工智能没有意义
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赞誉下,巴西出生的科学家米格尔·尼科莱利斯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现为美国杜克大学神经工程中心的“尼科莱利斯实验室”负责人及首席研究员。该实验室因“猕猴意识控制机械臂”的研究闻名,此试验成功地将猕猴的大脑意识与电脑信号相连接,因此也被誉为“脑机接口研究”的先锋。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尼科莱利斯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人体上成功应用,让大脑能够控制机器,为残疾人带来了重新获得行动能力的希望。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首场比赛中,一位截瘫青年借助名为“外骨骼”的“机械战甲”成功开出第一球,这正是尼科莱利斯“重新行走项目”的精彩展示。
谈到“外骨骼”,尼科莱利斯表示,其操作并不复杂,甚至可以像汽车一样进行批量生产,无需私人定制。真正需要的是用户需要训练自己的大脑以适应控制机器。穿上机器人后,用户需要以一种让机器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来想象自己的运动。
目前,尼科莱利斯正在全球寻找合作商,希望实现“外骨骼”的批量生产,降低产品价格,让普通患者也能负担得起。
在《脑机穿越:脑机接口改变人类未来》一书中,尼科莱利斯详细阐述了这一研究的发展历史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在他的科学设想中,人类将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神经活动交流,而无需语言。他也承认人类大脑活动的复杂性使得这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除了神经生物学,尼科莱利斯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在他看来,如果人类忽视数码产品对自身的影响,大脑的“运作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人类将逐渐变得像机器人。在尼科莱利斯即将完成的新书中,他深入反思了人工智能和数码产品的使用。
在澎湃新闻的专访中,当被问及关于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研究的问题时,尼科莱利斯表示他认为人类大脑是无法被复制的,人工智能产品永远不能完全像人类一样。他强调人类大脑的活动方式与计算机完全不同。
对于柯洁被阿尔法狗打败引发的一些人的沮丧情绪,尼科莱利斯认为他们不应感到沮丧。他解释说,计算机的优势在于运算速度和储备方案的应用,而在围棋这种规则严谨的游戏中,计算机能够利用规则赢得比赛是正常的。但人类仍是游戏的创造者,这是人类与计算机的重要区别。
对于计算机能够作诗、写小说、作曲的现象,尼科莱利斯指出这些创作都是基于人类事先创作好的作品进行的,计算机无法创造全新的作品。他认为机器只能依据过去来创造未来,而人类可以基于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来创造未来。
至于让人工智能下围棋、写诗的意义,尼科莱利斯认为这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目的。他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依赖机器投射自己,过度使用机器可能会让人逐渐失去人类的特质和创造力。在我新书的故事开头,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当第一个计算机程序在麻省理工诞生时,它被赋予了名为Eliza的生命。尽管她的回应简单而机械,人们仍然通过终端与她交流,并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情感联系。人们总是习惯于在任何事物中寻找人性的痕迹,以至于对键盘后的虚拟存在产生了共鸣。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会如此痴迷于创造像人类一样的机器人。
现实生活中的机器人技术并非无所不能。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先进,能够模拟人类的语言交流,但在面对核灾难的反应堆危机时,它们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花费巨额资金制造的机器人形象人类,却未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这似乎显得逻辑上有些不合理。
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似乎被市场营销和一种幼稚的模仿游戏所驱动。一些计算机工程师似乎过于自信地预测机器将接管一切,人类将被边缘化。这种观点令我感到震惊。机器应该是我们的助手,帮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成为毁灭我们生活的力量。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崇拜甚至达到了宗教般的程度,一些人沉迷于这种虚拟的信仰,无法自拔。
如今,我们的行为方式正在被手机重塑。走在上海的街头,我发现大多数人都在低头看手机,社交行为也变得越来越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生活虽然方便,但也让我们忘记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在图书馆空无一人的景象中,人们选择用电脑学习、从互联网获取知识,减少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这种趋势让我深感忧虑,因为我们正在失去人与人交往的本质。
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似乎难以抵挡其强大的影响力。对此,尼科莱利斯表示担忧并呼吁我们应对此有所警觉。他担心如果我们不加控制地追随这种趋势,可能会逼迫人类自身变成一个新的物种。他也承认科技的力量巨大,但我们不能失去人类的本质特性如创造力等。尼科莱利斯还指出机器人即使产生了自己的意识,那也将与人类意识截然不同。他认为我们应该控制我们所创造的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控制。他无法理解为何有些人对科技的热爱超过了人类自身,以及为何他们愿意选择让机器人来代替人类的角色。我们需要回归到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因为这代表着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质和特殊性所在。我们需要意识到科技的双刃剑特性并明智地使用它来帮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并理智地对待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日本和美国,关于机器人伴侣的讨论日渐热烈。人们开始设想与机器人共度生活的可能性,甚至出现了专门探讨与机器人结婚为何更好的书籍。我对此感到困惑:为何人们渴望拥有一个完全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伴侣?这样的伴侣,虽能带来便利和稳定,却也可能缺乏惊喜和新意,如同生活中的镜子反射出的自我,无法真正展现人类关系的丰富多样。
这种趋势似乎反映了当下互联网构建的一种即时回报文化。人们渴望即刻的满足和快感,如同游戏中的迅速胜利。现实生活中,回报往往需要时间的淬炼,如同书籍的完成需要岁月打磨,实验的成果需要年复一年的研究。这种即时文化背景下,与机器人共度生活的想法似乎找到了土壤。
尼科莱利斯指出,这种趋势或许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诉求,或是工程师们的“上帝情结”。他们追求自我满足,试图创造出超越人类的“物种”。尽管这种想法有其根源,但我坚信,他们无法创造出完美的机器人伴侣,但可以创造的是一种控制我们生活的程序或设备。最终,这将成为一场权力游戏,大企业可能借此掌控更多权力,降低人力成本,从而实现更多的利润。
尼科莱利斯还提出一个有趣的想法:未来人们可能不再通过语言交流,而是通过神经活动的传递来进行沟通。虽然这个想法在现在看起来还有些遥远,但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图景。这种想法真的有意义吗?当我们能够直接通过大脑交流时,语言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深层含义是否会被稀释?
尼科莱利斯也强调了尊重每个人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经历,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平衡技术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尊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我们应该审慎对待科技的发展,既要追求技术的突破,也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人文精神。
人工智能培训
- 真正能和人交流的机器人什么时候实现
- 国产机器人成功完成首例远程冠脉介入手术
- 人工智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 未来30年的AI和物联网
- 新三板创新层公司东方水利新增专利授权:“一
- 发展人工智能是让人和机器更好地合作
- 新春贺喜! 经开区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 以工业机器人为桥 传统企业如何趟过智造这条河
- 山立滤芯SAGL-1HH SAGL-2HH
- 2015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火热报名中!
- 未来机器人会咋看人类?递归神经网络之父-像蚂
- 成都新川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二期主体结构封顶
- 斯坦德机器人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小米产
- 到2020年,智能手机将拥有十项AI功能,有些可能
- 寻找AI机器人的增长“跳板”:老龄化为支点的产
- 力升高科耐高温消防机器人参加某支队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