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9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诞生,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传统外科手术的未来。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手术中的精度差、手术时间过长以及缺乏三维精度视野等长期困扰医生的问题。高昂的购买成本限制了这款革命性机器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广泛应用。
大约二十年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第一批专利保护陆续到期,全球的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除了美敦力、强生、史赛克等医疗器械巨头,国产手术机器人初创企业也以其产品的创新性、多样性和智能化站在了行业的前沿。
根据浙商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了425.3百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这一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国内获得批准的企业仍然较少。特别是在腹腔手术机器人领域,只有达芬奇获得了批准。
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表明一旦企业成功实现商业化,将有机会快速占领国内市场。近期,动脉网了解到一家由香港大学孵化的医疗科技公司Agilis Robotics,该企业针对内窥镜诊疗手术研发出相关的手术机器人系统。这个系统由柔性手术机械臂、主机和操控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柔性机械臂的最小直径达到了惊人的2.3-2.5毫米。
目前,Agilis Robotics已经根据研究成果进入了尸体实验阶段,对产品进行验证和优化。预计明年,该公司将进入动物实验阶段,并准备向NMPA递交申请,完成第二代产品的研发。这家公司的进展无疑为整个手术机器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未来的医疗科技带来了无限的想象。不同行业领域交叉研究,推动成果转化的典范——Agilis Robotics的诞生与成长之路
在科技前沿的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郭嘉威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在消化道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一技术的突破引起了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其中就包括Agilis Robotics的联合创始人许嘉铭先生。他发现这项技术不仅研发进程迅速,而且相比现有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新系统的设备更加小巧,手术流程更加简化,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及降低成本、惠及大众的潜力。于是,他决定与郭教授联手创办Agilis Robotics,致力于推动这一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和市场应用。
许嘉铭与郭嘉威教授共同打造的Agilis Robotics团队汇聚了众多精英人才。其中,郭嘉威教授在手术机器人研发领域拥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的他,曾参与研发第一个中国书法机器人,展示了其在机械领域的深厚功底。此后,他在伦敦帝国学院哈姆林手术机器人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时主攻机械内窥镜控制。不仅如此,他还曾在哈佛医学院深造核磁共振成像手术机器人的研究。
汇聚各界精英,共创医疗科技新纪元。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有一支强大的团队正在为医疗领域的进步付出努力。其中,包括了来自学界的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郭嘉威先生,他的专业知识为团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微创外科手术中心副主任陈英权医生的加入,为团队带来了医学领域的专业见解和实践经验。
拥有多年金融投资量化经验的许嘉铭先生也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金融视角。而香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医疗机器人方向研究型硕士何迪朗先生则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背景,为团队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吴兆文医生也参与了此次的肛肠病变测试。他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团队带来了宝贵的临床见解。Agilis Robotics 在首次尸体测试成功后,还邀请了具有超过25年临床手术经验的吴兆文教授和吴志辉教授担任顾问。
这支团队的使命是通过医生的实际需求,提升产品的适用性和安全性,解决更多的病灶问题。他们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上市产品,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他们的努力和创新精神,将推动医疗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吴志辉医生的膀胱病变测试:消化道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的优势与特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gilis Robotics开发的消化道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逐渐成熟,预计将于2025年正式投入市场。这一产品为医疗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在处理膀胱病变等手术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该手术机器人系统经过精心设计,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1. 结构创新:采用多段柔性连续体结构,针对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狭窄手术环境进行了优化。其独特的机械臂可以放入内窥镜的传输工具腔道内,在保持极小体积(直径小于2.8mm)的散发出巨大的手术力量,确保手术精确进行。
2. 微型机械臂的伸缩调整能力: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机械臂具有灵活的伸缩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术步骤(如夹取组织、电刀切割)进行调整,并加装相应的手术器具。这种设计使其在狭窄的手术环境中也能进行精准、灵活的操作。其粗细大小也可根据手术类型进行调整,进一步简化了手术流程。
3. 可拆卸模块设计:类似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设计理念,该微型机械臂具有可拆卸功能。作为一次性耗材,通过与机器人驱动装置的连接,确保了手术的卫生和安全,同时也方便更换和使用。
4. 控制器体积小,集成度高:与传统的手术机器人系统相比,该微型机械臂的控制器体积更小。这一设计使其能够轻松配合现有的内窥镜系统,而无需对手术流程进行大的改动。医生可以继续使用他们熟悉的手术流程,同时享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益。
从市场视角来看,相较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专为内窥镜手术设计的柔性手术机器人无疑在研发难度与操作臂的灵巧度上达到了更高的标准。大多数企业仍处在研发阶段,离产业化之路尚远。在这一背景下,Agilis Robotics的突破堪称里程碑式的发展,为机械微型化及微创手术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推动了单孔手术流程的革新,并成功填补了市场空白。
从技术维度解析,Agilis Robotics所研发的机器人微细手臂已在尸体试验中成功测试了至少2.6毫米直径的微细手臂工具。目前,该企业正专注于生产工序的改进,借助电脑模拟辅助生产研究,意图将微细手臂工具直径进一步缩小,以适应更多不同配置工具,提升对各种手术的适应性。
除了为内窥镜手术提供所需的机器人手臂工具外,Agilis Robotics还在积极开发一系列人工智能(AI)辅助软件。结合内窥镜增强实境技术,这些软件旨在帮助手术医生更快适应机器手臂操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手术效率与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Agilis Robotics还将产品的量产化和降低生产成本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该公司致力于推进这一战略,以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并扩大产品覆盖面。
Agilis Robotics的柔性手术机器人为手术机器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填补了市场空白。在传统手术方法中,无论是上腹部、下腹部、膀胱还是尿道手术,通常都是通过内窥镜以较为粗糙且僵硬的方式对病患病灶组织进行操作。而Agilis Robotics的机器人技术无疑为这一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福音。手术机器人的诞生,如同一道曙光,解决了组织解剖中的一大难题。想象一下,外科医生如今能够如同拥有双手一般,通过手术机器人的两个器械臂进行精细操作,就像是在进行开放手术。这样的能力,让组织剥离更为精准,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对于那些对技术和专业知识要求极高的操作,如ESD,手术机器人的介入无疑降低了准入门槛。更多的医生能够借助这一神奇的工具,施展手术技艺,而传统的大手术切除也因此有望转变为更小、更精确的手术切除。
对于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恢复时间、疼痛、住院天数——这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少。想象一下,一个病人因为手术机器人的精准操作,得以更快、更好地恢复,那种场景是多么令人欣慰。
现在,Agilis Robotics正与香港中文大学附属的威尔斯亲王医院以及众多医生联手,共同研发技术,以拓展手术机器人在肛肠、人体消化道、尿道等手术中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发的深入,手术机器人在未来的医疗领域将填补更多的空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这是一场医疗科技的革命,而我们正身处其中,见证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